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68719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2能力目标:(1)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 知,尔后让

2、学生谈感受。(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 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 ;展示 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 )

3、(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 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 (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 )

4、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 描写这些特点的。(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 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 千” 。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 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 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 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写出“秀”

5、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 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

6、波上,人在 画中游 ” 。(2)理解“画卷” “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 ,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 ,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 83 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 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道出了荡舟漓 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六)朗读全文。(七)作业。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指名读课文。(二)自读课文,思

7、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 ,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 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 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 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澜

8、: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 ,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四)指导背诵。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五)完成“思考练习 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 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 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

9、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七)作业。1背诵课文。2抄写字词。望天门山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材简说:教材简说: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 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 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 。 望 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701-762) ,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10、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 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 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 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词义句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

11、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教具媒体:教具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 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象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

12、、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 开、回、出、来” “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 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 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 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 )(二)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

13、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 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 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三)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

14、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 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 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 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 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 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 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四)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

15、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 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 “望天门山” ,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 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 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 “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 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 “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

16、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 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读出节奏感。(2)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选适当时间与 同学、老师交流汇报)望洞庭望洞庭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2能力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