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03185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6)随物赋形说随物赋形说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之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反应在具体形象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象外之象 韵外之旨 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为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严羽以禅论诗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

2、的艺术规律。童心说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闻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源头。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性灵性灵” 说说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 “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挚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诗文不可能传世而 “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

3、子所唱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擎破玉打草竿之类就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肯定了民歌的价值。立主脑说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剧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行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 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才胆识力说才胆识力说 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四要素中识作为判断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知性的判断力它对客体的理、事、情作出判断。有了识则可以作出判断和选择。其二是审美判断力只有具备了以上两方

4、面的判断能力主体才具有独立性。才是审美表现力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主体的实的基础上笔墨自由指才的审美表现的自由。 只有具备建立在主体识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力才能使创作达到自由的境界。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力的大小影响到才的大小与力度在主体的四要素中识处于核心地位。 这种以识为核心的主体乃是真正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而正是这个以识为核心的主体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主体基础。神韵说神韵说王士慎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神韵说。 “神韵”指的是人物的风神韵致王士慎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 孟以来的

5、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总结了王、 孟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比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王士慎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而认识如画龙只画其一麟一爪如画山水只画 “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这就是所谓“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格调说格调说沈德潜最重要的诗学观是提倡“格调”说。他注重诗歌的道德政治作用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 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

6、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 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他主张诗歌应该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他欣赏唐诗的“蕴蓄”、“韵留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认为诗歌应有音调美。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与“出”的关系。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 体会、了解、领悟便要 “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

7、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 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 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 所以作

8、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不隔不隔”说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 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慎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二、西方审美观照1 、美自然主义学家克特、杜卡斯在讨论审美态度时提出过“审

9、美观照并非注意但以注意以其先决条件”的命题认为审美观照是对某一事情的出现采取自然的开放态度在这一方面它类似于努力理解但审美观照是对出现的情感而言。2、“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的观赏与晤对。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一种审美观照移情说移情说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提出所谓移情是指审美接收者积极主动的一种心理投射当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

10、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 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 色调和形状等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它转移。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歌德 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两条不同的创作路线的本质区别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艺术家笔下的个别应是“显出特征整体”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整体的含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提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在分析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后认为人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解1、所谓“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而所谓“尺度” 原是德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术语指的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本质的界限也就是规定着某一事物是该事物的标准。 从广义上理解尺度也就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所以美的规律首先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内容和普遍性其次美的规律还应关系到事物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在美的规律中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2、 美首先应该是形象的但不能说一切有形象的事物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这样美的规律就应该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