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之水这样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03012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河》之水这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河》之水这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河》之水这样来(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责任编辑: 徐健电话:(010) 65389197电子信箱: 2015年1月28日星期三艺术评论想到就说南京大学胡星亮教授主编的 影像中国与 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是一 部学养深厚的电影史著作。 全书篇幅大 (共49 万字) , 容量大 (从1905年写到2005年) , 包括中 国大陆、 台湾、 香港的电影发展历程和电影艺术 创造。 该书分为上、 中、 下三编, 上编论述了 19051979年的大陆电影, 主要包括第一代导 演电影艺术的艰难拓荒, 第二代导演电影艺术 的走向成熟和第三代导演电影艺术曲折中的发 展; 中编论述了1979-2005年的大陆电影, 包括 第四代导演、

2、 第五代导演和新生代导演不同的 电影艺术追求及其审美创造; 下编是 1905 2005年的台港电影, 分别论述这两个地域的电 影历程、 艺术追求和审美特点。 一部电影史的历史分期与作品阐述, 取决 于作者的电影观念, 而电影观念又决定了作者 从什么角度、 以什么标准来书写电影史。 该书就 贯穿了胡星亮的电影观念和价值立场, 具有鲜 明的学术风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具有明确的学术追求。 该书从中国电 影的现代性创造出发, 勾勒百年中国电影的发 展历程, 阐释中国电影的艺术创造, 具有明确的 学术追求:“坚持电影研究的艺术立场, 强调电 影表现社会人生的审美独特性, 注重分析影像

3、 本体的艺术电影; 坚持电影研究的人文立场, 强调电影是反映社会人 生、 尤其是表现人的艺术, 注重阐释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 坚持电影 研究的主体立场, 强调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建构中的独创性和重要 性, 注重论述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 ” 该书正是以 “影像本体” 、“艺术 电影” 、“人学内涵” 、“现代电影” 、“世界视野” 、“民族电影” 等为核心 概念, 对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进行了新的整合。 正是在这种电影 观念的观照下, 该书从精选的61位导演的62部电影中勾勒出百年中 国电影艺术发展的脉络, 并且在每一章的篇首和结尾, 深入论析了每 一代电影导演 (或不同地域电影导演) 对于 “

4、影像本体的艺术电影” 、 “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 、“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 的美学追求与艺术 创造, 显示出著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研究格局。 其次, 是鲜明的现代价值立场。 百年中国电影经历了艰难曲折的 发展历程, 其艺术追求屡屡遭遇社会、 政治和商业、 娱乐的强大阻力。 该书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论述, 坚持 “艺术电影” 、“现代电影” 、 “民族电影” 的学术立场, 强调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艺术创造, 具有鲜 明的现代价值立场。 正是立足于现代电影的人学价值, 该书在论述第 四代导演时, 指出第四代导演对于 “人” 的关注, 他们是 “用镜头来写 人、 写人的灵魂的” ; 也正是立足于

5、现代电影的人学价值, 该书论述香 港电影, 在指出香港独特的环境发展出成熟的商业电影类型的同时, 重点分析了王家卫、 许鞍华、 陈果等的人文电影。 同样地, 在论述第五 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时, 概括他们的电影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时 代背景下,“既是视觉革命意义上的艺术电影, 又是包含丰富的现代 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人文电影” , 给予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人学内 涵和影像本体美学方面的探索以高度的评价。 当然, 注重人学内涵、 影像本体的中国现代电影同时又是富于民族特色的, 所以该书对于 百年中国现代电影的民族化创造或曰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创 造也予以了充分阐释。 例如, 著者论述第二代导演的电影艺

6、术创 造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就是一大批具有独特风格、“典型中国 式的” 民族电影的产生, 如吴永刚的 神女 、 袁牧之的 马路天使 、 蔡 楚生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 费穆的 小城之春 等作品; 在论述台湾电 影时, 从1960年代的 “健康写实主义” 电影、 1982年兴起的台湾新电 影运动等历史流变中, 也着重分析了台湾电影 “对民族化艺术审美的 建构” 。 正是立足于导演创造的现代性价值, 才使得全书具有坚定的 学术立场和审美评判, 深入地言说了中国电影家是如何在世界视野 中创建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 再次, 是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该书既注重文献史料, 注重学术 研究的历史感, 努

7、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 又注重运用理 论去观照和阐释史料; 既不是史料的堆砌, 又不是脱离史料的无根之 谈。 全书以大量的文本阅读和个案研究为基础, 既有细致的影片解 读, 又有深入的理论分析, 阐释透彻且有说服力。 如此, 全书宏观把握 与微观剖析相结合, 史与论相结合, 理论阐释与文本细读相结合, 在 具体导演及其影片的论述中揭示出了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涵和艺 术创造。 这些, 都体现了著者严格的史家眼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 该书超越社会政治和商业娱乐的价值立场, 力求秉持学术 独立性, 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 书写风范。 它的问世, 标志着

8、中国电影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学术高 度, 是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重要收获。探寻百年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追求读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丁文霞书林漫步那是夏日里的一个午后, 中共北京市 委宣传部、 北京市广电出版局、 北京市南水 北调工程的领导, 对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黄宏谈起了即将峻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 彼时, 一条蜿蜒千余公里的护水河渠已 赫然横亘于中原与华北两大平原之上; 彼 时, 黄河北段的充水试验已经表明, 南来之 水完全能够洒脱自如地 “自流北上” , 因而 调水进京几无悬念。 惟一的悬念是, 若是开 拍一部故事片, 用来记录这人类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表达北京人民

9、对水源 地人民的感恩之情, 短短4个多月里, 如何 完成? 接手任务那一天, 黄宏厂长深感天降 使命在身。 事实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从来都 是国家行动的书记员, 新中国成立后乃至 改革开放后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包括那 些并不太遥远的局部战争, 都已被八一电 影人悉数收入镜头, 更有一系列深刻鲜活 的银幕形象早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60多年来, 八一厂作为国家文化的生力军 从未缺席对重大话题的发声, 如今更要为南水北调这一 “中国梦” 的实现而鼓与呼。 各类相关文字与资料潮水般地涌来, 黄宏厂长调动艺术洞察力在庞杂的原始资 料中发现故事、 找准定位, 认定这部电影绝 对不能拍成苦情片, 也不能

10、拍成农村片和 科研攻关片, 它应是一部抒发大情怀、 大智 慧的 “中国梦” 电影, 需要对题材做现实主 义的正面强攻、 对人物情感实施深耕细作, 总之就是要让观众能在宏大叙事之中听闻 浅吟低唱。 后来的 天河 完成片基本实现 了这个愿景。 在当下情感缺失、 情怀低迷的 中国电影市场中犹如鹤立鸡群一般, 让观 众看到了八一电影人如何以一己的赤诚, 奋力应对着弥漫其间的虚无与虚伪、 软弱 与混沌、 麻木与犬儒。 伟大的事业必会蕴含着伟大的故事, 需要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很快, 剧本采 访组和摄制组同时前往水源地。 鲜活生动 的人物与新奇细腻的细节扑面而来, 一路 充实着这部由黄宏和柳建伟联合编

11、剧的剧 本大纲。 那些天里我们言必称南水北调, 采 访车也被弄成了南水北调主题报告会, 电影中那些充满乡愁的画面一棵树、 一 罐土、 一条狗、 一桶水等细节, 最初的灵感 便源于那一路的车轮滚滚之中。 柳建伟是南阳人, 采访中遇到情深处 或是亢奋时, 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口出南 阳腔。 电影中那个在丈量土地时为维护移 民利益而一再拉断皮尺的村干部形象, 让 人既忍俊不禁又唏嘘不已, 其创作积淀正 是源于他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洞悉, 对父老 乡亲生存境况的熟知。 记得那天我们一路颠簸着来到 “穿黄 工程” 现场, 眼前所见却已是一片寂静, 巨 型输水隧洞已安卧于滚滚黄河之下, 旁边 的废弃材料表明这里

12、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 世纪工程。 惟有立在河岸边的 中线穿黄隧 洞剖面图 , 吸引我们寻找藏匿其中的故事 线索。 一位副总工程师说起了穿黄隧洞为 什么会是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 水隧洞, 说起了穿黄隧洞为什么会被誉为 “开创了中国水利工程水底隧洞结构” 的先 河, 就是在这时, 那个名叫 “盾构隧洞预应 力复合衬砌” 的专业名词, 被柳建伟的艺术 触觉捕捉到了。 于是, 电影中盾构机出险的 情节、 冲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与讹诈的情 节、 第二男主角命运走向的设置, 就都有了 最真实的素材支撑。 自此, 那个原本很容易 沦为 “打酱油” 角色的水下巨无霸穿黄 隧洞, 后来成为了极具镜头震撼力又

13、很利 于刻画人物的核心场景。 由于剧本初稿是在时间紧迫的状态下 超负荷完工的, 属于强行起飞, 免不了会有 暇疵, 因而最初的审稿意见让有关各方心 灰意冷, 大有鸣金收兵的意味。 但是黄宏厂 长坚信这部电影价值非凡, 认定这是一个 可遇而不可求的题材富矿。 给北京市立下 的军令状是, 10天之后交出一个让他们满 意的修改稿。 对剧本初稿的修改工作在远离尘嚣之 外艰难推进。 黄宏调动生活积累, 用一系列 极具质感的情节链, 绵密再现了当下中国 普通民众的形象, 即便就是人物身上的些 许小狡黠、 小聪明, 都被当做了表达主旨、 塑造人物的特殊材料。 在电影开篇的重场 戏中, 那些在拆迁地闹事的村民

14、们从起初 的自以为是与理直气壮、 到后来的蓦然惊醒, 那些南水北调建设者们所维护的国家 利益和所经历的艰苦困顿, 全都遵从了生 活现实, 既不回避也不滥用, 既不溢美也不 隐恶, 更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数据加以支撑, 将一座超级大都市的缺水危机赋予了开宗 明义和振聋发聩的表达。 剧本修改的侧重面是叙述上的生动 性。天河 与所有的主旋律电影一样, 酒香 也怕巷子深。 需要修出一条小溪, 最好错落 有致, 能够一路叮咚地响个不停, 吸引人们 闻声而来, 再驻足欣赏, 从而领略到酒窖的 恢弘与酒液的甘醇。 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态 度正是 天河 最终被各方接受的重要原 因。 电影中, 老书记鼓足全部勇气向身为

15、副 市长的儿媳妇求情, 结果却什么都没说出 来, 就心甘情愿地离开了, 因为儿媳妇用一 连串的赞美词巧妙化解了一场情感冲突。 此处的创作技巧既展示了编剧的智慧, 更 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智慧。 当观众们不时发 出会心会意的轻笑和恍然大悟的爆笑时, 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八一电影人 重塑了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形象。 一句来自 网络的评语颇有些点石成金的意味:“电影 天河 是把地气接在了老百姓的水龙头 上” 。 42万移民身上或许蕴藏着42万种乡 愁、 42万次割舍之痛, 但黄宏更愿意对42 万移民给予文化上的凝视和人格上的仰 视, 而不是带着怜悯感的俯视, 于是便有了 移民群众宁愿迁祖坟也不愿让烈士陵园

16、搬 迁的重场戏。这个情节更是在向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致敬, 是要高调重提那些如今 不大被人在电影中提到的东西, 诸如家国, 诸如传承, 诸如克己, 诸如感恩。 天河 剧本修改稿在日夜兼程之中提 前完稿, 紧接着就是紧锣密鼓的正式拍摄 了。宁海强导演与沈东导演各率两个 摄制组分头拍摄, 将宏大场面的剪裁铺排 与精雕细刻的镜头演绎表达得深沉而迷 人 4个月后, 电影 天河 胜利杀青, 千里 干渠的团城湖渠尾也已完美现身。至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在化为一首荡气回肠 的交响诗, 而电影 天河 , 则完美演绎了这 首交响诗中的最后一段华彩乐章。天河 之 “水” 这样来电影 天河 剧本创作侧记刘宏伟创作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第三届海峡 “十大华语电影” 新 闻发布会暨第一届华语电影理论征文揭晓表彰典礼1月27日在北 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动海峡两岸电影文化发展, 促进三地电 影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