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学语文作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602908 上传时间:2017-08-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学语文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学语文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学语文作业单选题第 1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A、柳永 B、秦观 C、睢景臣D、 张养浩第 2题 李商隐是下列哪个时期的著名诗人(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 晚唐第 3题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兼怀子由”,“子由”是指( )。A、秦观 B、苏洵C、 苏辙 D、苏东坡第 4题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苏轼B、 王安石C、欧阳修D、司马光第 5题 杜甫诗歌的作风格是( )A、慷慨激昂 B、 沉郁顿挫 C、凄婉哀艳D、飘逸自然第 6题 萧伯纳是哪国的作家( )。A、法国B、美国C、 英国D、俄国第 7题 道德经是指 ( )。A、 老子B、

2、庄子C、论语D、孟子第 8题 下面哪部著作是纪传体通史( )。A、国语B、 史记C、左传D、战国策第 9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A、召公谏厉王弭谤B、 李将军列传C、五代史伶官传序D、冯谖客孟尝君第 10题 (舒婷属于下列哪个诗派的诗人 ( )。A、七月诗派B、九叶诗人 C、新月社D、 朦胧诗2多选题第 11题下列属于春江花月夜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是( ) A、 对生命的留恋B、 对青春的珍惜C、对事业的追求D、对现实的批判 E、 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欣慰第 12题下列属于桐城派散文家的有( )。A、 刘大魁B、 姚鼐 C、 方苞 D、袁宏道 E、梁启超第 13题 下列属于儒家经

3、典著作的( )A、老子B、庄子 C、论语 D、 孟子E、韩非子第 14题 下列属于元曲的篇目是( )。A、西塞山怀古 B、桂枝香金陵怀古C、 双调夜行船D、 中吕卖花声E、咏史第 15题 苦恼中的姚纳倾诉过的对象有( )。A、青 年 B、中年妇女 C、 看门人D、 军人 E、年 轻的马车夫名词解释第 16题 (1) 分 道路以目。目:用目光示意第 17题 (1) 分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膝:跪着说话第 18题 (1) 分 成 而 行 之 , 胡 可 壅 也 ?壅 :堵 塞第 19题 (1) 分 但坐观罗敷。但:因为第 20题 (1) 分 恺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声色:声音和脸色3第 21题

4、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分析题第 22题 谈谈长恨歌的多重主题。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讽喻说,一为爱情说,一为双重主题说。答:长恨歌的多重意蕴是在故事发展中体现的,按照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全诗可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主要铺叙和渲染杨妃擅宠,李杨欢爱,情绪上突出一个“乐”字。第二部分是由“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到“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杨妃命丧马嵬和玄宗幸蜀后的思念,情绪上突出一个“悲”字,乐尽哀来,体现了乐极生悲,祸福转换的关系。作者充分地艺术地为李杨宥罪、煽情,以赢得人们的同情之泪。第三部分是由“天旋日

5、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玄宗回京后对杨妃刻骨铭心的思念,突出一个“思”字,这其间包含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转换,有玄宗从昔日太平天子到成为被软禁的“太上皇”的地位和处境的转换。而玄宗此时的思念,则有了一种情感的净化,与当年的纵情享乐也自不同。诗的最后一部分写方士招魂,杨妃抒怀,结处点出长恨,情绪上突出一个“恨”字。杨妃虽在蓬莱仙山,却情同被遗弃的思妇,她无怨无悔,一片痴情。从以上对长恨歌几个部分的分析,可见在“乐悲思恨”的转变过程中,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内容,通过对李杨爱情的多种视角反映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一是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 “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6、 ,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二是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 “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4第 23 题 略析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艺术。驳论点;条分缕析,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中。答: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善于条分缕析,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深刻的结论。第一部分概述悲观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产生的背景,树立起批驳的靶子,随后沿着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发展方向逐层推进论述,最后辩证地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并没有

7、失掉自信力”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文章有破有立,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精辟有力。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点的驳斥,揭示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深刻道理,颂扬了“民族脊梁”们坚韧不拔的意志。(1)主要特点文章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艺术特色

8、: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之中。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

9、木三分,令人难忘。5第 24题 简析龚自珍诗歌咏史的思想内蕴。诗人以深邃的史识,警策的语言,撕下了“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趋势,清晰地揭示给人们,具有醒世与警世的力量。答:咏史的思想内蕴是:第一,对政治黑暗、坏人不道路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第二,强烈希望仁人志士要为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追求,为推动社会前进发挥应有的作用,决不可向邪恶的社会现实妥协。诗篇借历史上田横殉难的典故作结,正是表达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此诗题为“咏史,实为讽今。”诗人以深邃的史识,警策的语言,撕下了“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的本质及其没落趋势,清晰地揭示给人们,具醒世

10、与警世的艺术力量。翻译题第 25题 (10) 分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因为张巡的关系于嵩曾经做过临涣县尉,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的向他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记不很清楚了。张籍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浓密的胡须就像神仙。张巡一次看见于嵩读汉书 ,对于嵩说:为什么老是读这个地方?于嵩说:没

11、有读熟。 张巡说:我读书最多读三遍,就终身不忘了。 并背诵于嵩所读的地方,一卷背诵完,没有背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知这一卷,并随意抽取其他的卷文来试验,全都一样。于嵩又拿下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考验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错漏。 ”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 ,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

12、很惊讶,以为张巡碰6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写作题第 26题 (40) 分 请以“为与不为”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材不限,字数 700 字左右。为与不为今年三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做到令行禁止。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事实上,在一些政府部门里存在着某些不务正业的公职人员,他们办事的原则往往以是否与个人利益有关,如果与自己无关的就少做、不做或马虎应付了事;如果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则不惜代价甚至是不择手段的为所

13、欲为、乱作为。所以,报告旨在告诫那些不务正业的公职人员要增强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明确哪些应该有所作为,哪些不应该为。这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与不为的社会现象。先说乱作为。它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行使职权过程中,为谋取利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乱作为与贪污腐败共生,其手法或隐蔽、或明目张胆,目的多半是为了谋取一己之利或者小集团的利益,损害的却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7再说不作为。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办事推诿、效率低下等这都是不作为的表现。不作为,虽然不像滥用职权、胡作非为的乱作为那样令人痛恨,但就其危害性却不可小视和轻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清朝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官员死后到阎罗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 “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驳斥说,“公一生处处求自全 ”,遇到麻烦事,常 “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碰到艰难的事,则“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说得那位官员惭愧万分。为,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为,就是不要做与法律相抵触,有害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平民百姓应有的一种道德操守,而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每做一件事都可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更应该要以责任来明确职责,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每一项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