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2822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特殊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曾经就如何更合理地安置特殊(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场地这个问题,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至今争论仍在继续进行。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置他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呢?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真正为那些特殊儿童前途着想的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有不少学校正在积极地探索,但至今尚无成功的先例。我校自1975年创办至今达26年。以前仅开办聋哑班,称聋哑学校;199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拨款四百多万元新建了校舍,并将本市

2、虞山镇培智学校的23名弱智生并入我校,更名为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生和弱智生虽各有所短,但也各有所长。能否让聋哑生和弱智生,靠得近一点,在一个课堂里学习同一内容,以收优势互补之效呢?据此我校领导提出了“聋弱一体化教学”的设想。为了能顺利地开展这一实验,我们作了积极而稳妥的准备工作。我们将当年度新招收的弱智生编入聋部一年级班,摸索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寻找依据。同时我们还在两个培智班中观察哪些弱智生善于和聋生打交道,学习内容、进度接近聋生,以便为弱智生插班物色人选。1996年2月,我们又在聋部七年级一个教学班中插入三位智商在55-69之间的弱智生,开

3、始了对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初步积累了一点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常熟市教科室的支持下正式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请立项研究。第 2 页 共 7 页二、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实施聋弱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探索出一套可操作的能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教学模式,并使之在实施中不断趋于完善;探索聋生、弱智生合班上课以后的班级管理,合班上课后的负效应及其对策,致力于培养、提高聋生、弱智生双方的素质,使二者在同一班级中真正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努力争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四、课题

4、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分三个部分:1、原培智班就读,有要求进聋班学习的中、轻度弱智生。2、从普通学校转入或当年新招收的弱智生;3、接纳弱智儿童同班学习的所在聋教育班级全体学生。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和体会从1996年初的探索阶段起,我们所作“聋弱一体化教学”实验,至今已有五年之多;其间具体可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前我们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分析,了解哪些弱智生与聋生走得近一点,为弱智生插班物色人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小范围实验,在认定方向确无问题,以举确有可能之处后正式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正式进行了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碰到的

5、是聋教育班级如何接纳弱智生的问题。一位老师在总结实验经验时撰写了聋生班如何接纳弱智生的论文,详细介绍了接纳过程,其中可分“过度接应”、“加强辅导”、“共同建设”三个阶段。我们在接纳前召开了弱智儿童家长会,取得家第 3 页 共 7 页长们的支持。实施中多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听取同行们的意见,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各自实验情况,并举行班级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同堂上课的积极性。我们对其中两个实验班进行了教学质量分析。第一个实验班中插入了三位弱智生,他们的语文、数学、思想政治课平均成绩为82.6分,及格率100%。第三个实验班等级记分后,四位弱智生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成绩是优秀3门占37.5%,及格8

6、门占100%。课题实验初期至今先后在聋教育班接纳了弱智生14名,分别安排在6个聋教育班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本学年度有4个“一体化教学”班级,占聋部班级数的50%。在这4个实验班中,其中3个班级的班长是由弱智生担任的,占了“一体化教学”班级的75%。实验过程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第一个实验班的三位弱智生,毕业当年被优先落实工作单位。这对在读学生和老师及学生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们感到,实施“一体化教学”获益匪浅,聋弱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的作用。1、在生理缺陷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不管是聋生,还是弱智生,大都存在着某种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

7、、智力障碍。实行“一体化教学”后,他们的缺陷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一定的补偿与矫正。弱智生在聋生班就读,意识到自己“能说会道”,比聋生从小失去听力、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优越得多,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请说话好的弱智生,协助老师帮助纠正聋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欠缺。而聋生虽然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但是智力一般要比弱智生强。他们经常用第 4 页 共 7 页简单的手语、指语与弱智生交流思想感情和所学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弱智生发展智力,增强记忆力。2、在社会交往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过去聋生在校内局限于聋生之间交往,很少与“能说会道”的健听人交往。班里来了弱智生后就多了“耳目”

8、,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聋生交往手段,扩大了聋生的交往范围。对于少数口语基础好的聋生来说,更有了朝夕相处,交流频繁的说话的“对象”。反过来,弱智生也经常带些社会上的“新闻”告诉聋生,使聋生也学会了打听“消息”,进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老师明显感觉,聋生比以前了解的事情多了,什么“社会治安”、“三资企业”、“企业倒闭”、“下岗工人”,这些社会现象以前需要由语文老师向聋生详尽介绍、仔细分析,现在可由弱智生帮助分担了。3、在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时老师一般先请智力较好的聋生来回答,然后请中等的聋生和弱智生来复述。反应迟钝、表达能力较差的弱智生,在听(看)别人的回答、

9、复述中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和发展。聋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把有些词语漏掉,发生成份残缺的语病;而弱智生却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爆出“冷门”,毫不客气地指出聋生的这类问题。通过1-2个学期的共同的学习,聋生和弱智生在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方面相互补偿,相互促进,共同得到了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弱智生到聋班后,对他们思维发展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培智班堪称“老大”,思维活动已发展到一定的限度;进入聋班,他们则立即感到“第 5 页 共 7 页上外青山楼外楼”,这样有利于教师为他们创设“最近发展区”来促进他们发展智力,获得知识。4、在行为习惯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两类残疾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不同,但待

10、人处事,品德行为方面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聋生大都寄宿在校,他们普遍有爱劳动、肯吃苦的优点,但也有贪小利(个别学生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性;而弱智生大都通学,原来的班级卫生工作均由阿姨包办。实施“一体化”以后,聋弱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弱智生在聋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影响下,都纷纷提前到校,参与打扫校园环境卫生。而当个别聋生有不良习气表现出来时,弱智生却会“呆头呆脑”地直言不讳:“某某某,你拿别人东西了。”一位沾染不良习气的聋生在弱智生多次直接批评下,行为受到了约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5、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弱智儿童在运动速度、弹跳、耐力及平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1、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在弱智儿童群体中因为缺乏竞争对手而致运动水平停滞不前;而聋生个个生龙活虎,运动能力及技巧水平普遍高于弱智儿童。经过多次同场练习较量,无意中促使弱智儿童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同样聋生也不愿意在竞赛中输给弱智儿童而丢面子,他们会全力拼搏,努力提高运动水平。结果使双方的运动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互补共进的目的。例如弱智生钱佳东,进入聋班后,经过两年来老师的指导和同聋生的同场较量,运动成绩大有进步,跳远从3.86米提高到4.35米,400米跑从1分16提高到1分07,在校运会上,夺得1500米第一名和4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对于扩大聋部班容量,节省教育经费也是十分有益的。

12、这从2017年度的实施情况中也可见一点。2017第 6 页 共 7 页年度,我校聋部(包括“一体化”的弱智生在内)共8个班级58名学生,平均每班7.25人,扣除“一体化”的弱智生7人,班级平均人数为仅6.37人。如7名弱智生,根据他们现在就读的四个年级,需至少单独开办一个复式班。按照我校全年教育经费168.9万元计算,平均每班占用14.1万元,如要多开办一个培智班,就得增加教育经费十多万元。按照一个班级需配备两位教育人员计算,则需多支付教育经费5.2万元。可见“一体化教学”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可谓三全其美。3、总结阶段:本课题在五年多的实验中,先后召开了8次课题组成员会

13、议,开展了三次公开教学活动,整理了实验材料16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0篇,编辑一本课题研究论文专辑,其中三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999年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编入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与发展研究课题成果汇编科海扬帆一书,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省级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二等奖”。其间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迅速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上提得出见解,实践上拿得出成果的特殊教育科研队伍。其中有一人被评为常熟市教学能力,一人被评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一人被评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可以说这项“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成功,创出了我国特殊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弱智儿童的教育安置开辟了一条新

14、的渠道。六、关系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1、本课题研究探索了一条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路子-聋弱一体化教学模式。2、本课题对于两类儿童实施“一体化教学”后,为聋班扩大了班容量,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第 7 页 共 7 页3、本课题为弱智儿童开辟了一条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创设“最近发展区”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好的素质的途径对于中重度弱智生的“一体化教学”尚待进一步研究。以上是我们对聋弱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粗浅认识,我们还有许多方面不够成熟,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如“聋弱一体化教学”的规律、“聋弱一体化教学”的管理及对于师资要求等等。我们愿与教育界的同仁一起实践、探索,也希望各级领导给以指导、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