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上传人:k*** 文档编号:35992322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2018 年来,市农技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十工程”的工作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试验示范带动、普及推广落地、技术服务跟进”工作理念,坚持精准服务,大胆探索实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试验示范品种多样化、心植保站、蔬菜站受到了省农业厅的表彰,靳职选、范树仁、高晓霞三位同志荣获省级表彰的先进个人;中心通过实施吊炕项目精准帮扶贫困户的做法在吕梁日报头版刊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中心获得了市委的通报表彰。今年中心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

2、照五重工作要求和农业现代化“四十”工程,重点突出五个“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一) )项目建设与试验示范相结合。项目建设与试验示范相结合。中心着力强化同省、吕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到并顺利实施了 1500 亩中药材崛起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5000 亩绿色大豆种植项目;圆满完成了 200 个省柴节煤炕连灶建设任务,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139 户;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已顺利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和送样检验工作,新设溯建设;完成了 1 万亩农区土蝗防治任务;对 5000 亩玉米开展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飞防工作。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并顺利开展了玉米

3、品种试验 500 亩,小麦品种试验 100 亩(其中,富硒黑小麦试验 10 余亩),花生品种、肥料试验 100 亩,玉米、生物肥“种肥同穴”播种试验 60 亩,山药导向槽浅生栽培试验10 亩,花生机播示范 600 亩,玉米情况,把争取到的项目和试验示范安排到相对应的乡镇、村。比如,在柱濮、驿马、振兴、杜村和大孝堡实施了绿色大豆项目;在大孝堡乡东盘粮村实施了玉米系列试验示范项目;在振兴街办司马村实施了高粱和花生范。( (二二) )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在今年的工作中,重点突出了“三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方面,玉米品种主要推广了诚信 16、屯玉 80、强盛

4、388、龙生 1 号等;谷子品种有晋谷 21 号、晋谷 29 号、晋谷40 号和晋谷 57 号;高粱品种有晋杂 22、晋杂 23、晋中 405 和晋杂 34(矮杆高粱);大豆品种有汾豆 78、汾豆 79 和汾豆 56。引进了亨得利 192、迪达、美红 2 号等西红柿新品种和顶尖茄霸、Q9 等茄子新品种共 20 多个,开展了示范展示;引种了洋香瓜、甜瓜、芦笋、黑枸杞、金花葵和羊肚菌等新品种,不断丰富我市农业内涵。新技术方面,重点推广应用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谷子(大豆)穴播免间苗播种技术、渗水地膜穴播免间苗技术、红薯垄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玉米大豆/中药材大豆间作技术等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方面,

5、普及推广了渗水地膜、防虫网、诱虫板、空间电场等使用效果显著的新材料。为了让推广应用落到实处,市农技中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上来。顺利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小麦蚜虫、粟灰螟、玉米螟、玉米红蜘蛛、小地老虎、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观测和数据上报工作;制定了孝义市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鼓励科学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向上争取到 200 公斤苯醚甲环唑和 400 公斤甲氨酯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开展了 2万亩小麦白粉病和 5000 亩玉米螟的统防统治;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了 200 亩小麦蚜虫防治、400 亩玉米红蜘蛛防治、1000 亩高粱蚜防治和 5000 亩玉米螟防治任务,效果显著。全年共编发了 1

6、5 期病虫情报,编写了 70 业技术普及推广资料 5扎实推进引资引项引智引技“四引”工程,努力引进更多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充分调动单位技术资源,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四十”工程。请了刘学义、李占林、杨成元、曹雄、马俊奎、王玉庆等 20 多名农科院专家来孝指导培训,开展市级培训 6 次,深入乡镇培训 12 次,整合技术员蹲点阳泉曲镇杂交构树合作社、柱濮镇香菇种植合作社和中阳楼街办楼东农场,开展一对一结对蹲点跟踪服务。( (四四) )理论学习与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活动的安排

7、部署,成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三基”建设领导组,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树立一个典型、打造三个课堂、开展三项服务”为工作载体,把学习教育扩大到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当中。每个月的 23 日,中心全体党员齐聚孝河湿地公园,为游人进行党的理论和农业政策宣传;每个月 25 日的党员活体职工踊跃参与 6 月份至 11 月份的“两学一做”知识竞答活动,真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到实处。在“三基”建设工作中,多次组织进行专题研究、反复讨论,按照工作要求和中心实际,开展了定岗位、定岗位职责、定工作标准、定工作流程和完善相关制度等一系列工作,编

8、制了“一目录三手册”(即:基础工作目录、管理手册、应知应会手册和便民服务手册)。通过“三基”建设的扎实开展,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范围和工作标准得到了进一步梳理和规范。10 月 18 日,党的胜利召开之际,中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单位办公室电脑观看了党的开幕式,并及时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将贯彻精神和推进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精神大宣讲、大调研、大落实活动中,中心全员参与,技术人员分组划片,包乡镇、进园区、进农户、进地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组织集中培训 5 期、200 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1000 多份,将精神具体体现到了实际工作中,同时把精神

9、送到了基层的各个角落。中心还在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方面狠下功夫,通过采用“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新模式,开设“理论学习大讲堂”,每个工作日都学习,不停课、不关门,与业务大讲堂一体合办,大开放。每个人既是学生,也是教员,教学相长。与此同时加大外出参观学习力度,丰富技术员阅历,更新技术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确保中心专家技术走到农民前面、服务走到群众当中。充分利用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互联网信息发布和服务体系,持续发布和更新技术资料和农业信息,及时开展网里”。( (五五) )业务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业务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中心把

10、进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放在了与中心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多次深入迎宾北社区和迎宾南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清理,充分发挥了机关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整治过程中,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宣传版面 10 块,书写宣传标语 3 条,悬挂条幅 4 条,粉刷墙壁 150 余平米,清理垃圾 8 车,购置垃圾桶 5 个,为整治小区环境、净化美化小区环境,为创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实效。同时组织志愿者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宣传和号召广大市民文明通行、安全出行。中心在创建工作中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得到了社区和居民的,把扶贫工作与项目

11、的实施有机结合,为 139 户贫困户建设了吊炕,改善了他们的取暖条件。在对西辛庄镇南上庄村实施精准帮扶工作中,采取党员包户的办法,对该村 15 户贫困户共计 33 人进行帮扶,多次组织党员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发放惠民政策手册、帮扶工作记录手册,宣讲各级惠民政策,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户制定了供元。在 2018 年“元旦”期间工作队又一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为每个贫困户发放白面一袋、食用油一桶,免费缴纳大病和人身意外保险(每人68 元),在扶贫工作中共计投入帮扶资金 15000 元。同时,对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帮助落实了医保和“雨露计划”等相关政策。中心还

12、为派驻临县林泉镇泥沟村挂职的第一书记冯倩同志购置了电脑、办公桌椅、生活用品,缴纳了保险,为她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了保障。期间,多次组织干部职工赴工作赢得了驻村党员干部群众的高度好评。总结和回顾我们的工作,离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一是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与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有待通过多方面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全员整体素质。二是干部职工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在服务园区、服务项目上深入实地不够,投入精力不够,主动作为不够,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夯实工作作风。三是项目带动能力不强。受上级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等原因的制约,工作难度加大,虽然我们也多方积极努力,但在项目争取和引进方面成效甚微。需要我们进一步克服畏难情绪,加大工作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