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986377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摘要摘要:“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现代信息化发展之际,我国把“知行”观规定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知行”观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它演进的历程散见于浩瀚如海的典籍里,指导着我们处理问题认识问题前进的方向。本文就从探讨从古至今“知行”观发展进程来理解和指导我们的“知行” 。关键词:关键词:知行观,知,行中国古典哲学中认识论思想极为丰富。从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途经荀况、韩非、王充等,直到集古典唯物主义大成的王夫之,其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论作了新的发展。毛泽东从历史遗产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并以马列主义认识论观点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光辉的哲学巨篇实践论 。从而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知行关系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就使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达到了中国思想史的高峰,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一先秦时期的知行观一先秦时期的知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1【这就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而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这是一种荒谬的

3、唯心主义先验论。此后儒家的孟子、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高于知,知明而行”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观点,对“知行”观作了新的发展,并建立了第一块里程碑。墨翟在先秦哲学家中,是第一个运用经验论反对先验论的哲学家。他在知行观上强调实践,注重感觉以及历史经验、众人的直接经验和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将“知行”和检验标准分开。他说,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有,必以众之耳目之实。 ”(墨子明鬼下)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墨翟肯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

4、。但是他太拘泥于感觉经验而不能将他升华,使“知行”观停留了下来。二汉唐时期的知行观二汉唐时期的知行观汉代的董仲舒知“天意” 、 “天志” ,提出通过阴阳入出,虚实之处,以观天之志,辩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以观天之道,再通过“内视反听”以了解“天之意” 。他运用“察” ,明了事物的规律然后用思维得到“知” ,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对“知”是怎样产生的有积极意义。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他们将思辨引入“知行”学说。早期的佛学是“空洞其怀,无知无识” ,主张通过修行“转知成智” ,在宗教的实践中获得佛的智慧,修行成佛。在修行中强调“止、观” , “止”是禅定,即不怀杂念, “观”就是对由“心”这一空寂体

5、和本体产生的现象进行认识,相辅而行即可达到涅槃的境界。为了佛法传播,禅宗六祖提出不要修行,不要繁琐仪式,只要思想觉悟,领会本性,一听说就知道说的什么,顿见真如本性便能成佛。这种广为流传的“顿悟法”就是一种“闻知而行”的心法,它开了“知行合一”的先河。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宋明以来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的论争,各派哲学家都对知行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是在“知行”观发展研究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张载、程颐、程颢、顾炎武等大家探讨的基础上,对“知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发展为占领社会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学说,他认为,知是行的根本,必

6、须先有认识,有了认识,自然会照着所知去做,如果没有认识就无法行动。他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的浅。饥而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 ” (遗书十五)他认为,人不吃有毒的东西,是欣慰知道它有毒;人不向水火里走,因为深知水火能致人死亡。由于强调“知”的作用,程颐还提出了行难知易的观点。他说:“非惟行难,知亦难也。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唯艰 。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艰难。 ” (遗书十八)北宋时期的朱熹在二程格物致知观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知先行后”的命题,提出了“理会践行、行重知轻、力行为重、知行统一”乃至互发的观点,旨在说

7、明知来源于固有的田里,禁锢甚至扭曲人欲,践行固有的道理则是天经地义的。他谈到知行问题时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语类卷九)。他所说的知指封建时代的学问.他所说的行指封建道德实践。朱熹所讲的“知行常相须”.知是第一的,行是第二的。他的“知先行后”说是根本颠倒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唯心主义说教。明朝的王守仁,则提出“知行合一”说。他提出了“心即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 , “要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即是行,行是知之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它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知行统一观丝毫没有共同之处。此后的方以智、顾炎武针对程朱理

8、学的空谈论,提出了“无益者不谈” ,反对“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说” 。他们的知行观是:举凡和国民生计有关的学说,都应该用心学习,不应当首先关心隔热明丽,应关心的是国家的大利。知于行就是要认识和解决和国计民生休戚相关之“知” 。他们将知行观的视角从个人名利场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使得古老的知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全面清算宋明道学。他是一代启蒙哲学家,根据时代的发展,他对以上“知行”观做了扬弃,认为“知”是“行也,物也,神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的产物,他提出知行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并认为行是主导,行是知和行的统一的基础。他的知行观吐出了行

9、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他对释家的“心”可获得“知”给予肯定,并论证了“物”即客观世界和人的感觉在认识上的作用。他对知的理解不局限于感觉经验,也很重视理性的知道作用。陆王心学派,主张“知行合一”表面上重视行、实则混淆知和行的区别,王夫之指斥他们是“以知为行” , “销行以归知” 。程朱理学派反对“知行合一”而提出“知先行后” ,朱熹主张知在先行在后,教人先去知了然后再去行,实质上是割裂知行关系,把人引进故纸堆。结果使许多人向书本讨生活,埋头于追求利禄,流于“玩物丧志” 。王夫之斥之为“先知以废行” 。.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他认为,在人们具体的认识活动中, “知行终始不相离”

10、。人们通过行而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王夫之是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观标志着我国古代知行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在知行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当然,他所说的行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四、近代中国哲学知行观四、近代中国哲学知行观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孙中山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国哲学关于行先知后,知源于行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提出了通过行而求得知,然后用知指导行的见解。他指出,知与行的关系是“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客观过程是:“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因已知而更进于行。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 145 页)

11、这就是说,认识从行开始,通过行由不知到知,又从知回到行。其始是“行” ,其继是知,其终是“行” 。在这里,孙中山实际上已经朦胧的触及“行-知-行”这一认识论公式。孙中山又指出,知对行固然有指导作用,但凡事总不能先有知然后才去行。有些事情人们只能是先去行,从行中去知,.特别是对于革命维新,更不能要求知了再行,而应当勇于实行。他说:“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 162 页)在孙中山看来,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前提,没有行,就不可能求得知.如果要求先知后行:那么不但知不可得.而且行也就遥遥无期了。他说:“先求知而后行,而知永不能得.则行无其

12、期也。 ”又说.如果要等到“知识完备.而后始行一则河清无日。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 144 页)。所以我们人类有时候不知也要去行。 ” 孙文全集第10 卷第 242 页)孙中山先生由此提出“知难行易”学说,号召人们以行而求知,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孙中山“知难行易”的认识论把知看成难,把行看成易,抬高知贬低行,结果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使他思想上产生不少主观唯心主义的空想,因而在革命实践中不断遭到失败和挫折。但是孙中山的观点振奋了革命党人,对坚持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政治作用,他为推动革命建立的知行观是近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3、,一批受儒学教育心忧天下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解放的道路,建立起无产阶级先锋队组成的政党率领群众进行伟大的翻天覆地的艰苦斗争。革命是残酷的,革命曾出现过失败和挫折,而这些失败和挫折有的是因为照搬外国的“知”造成的,有的是因为经验主义产生的。为使革命政党在斗争中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必须认识“知和行” ,解决“知和行” 。为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古老的“知行”命题进行科学的扬弃,写下了实践论 。他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他首次用辩证唯物论详尽的分析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14、,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的实践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国古老的知行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了奠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但如何让贫穷的国家富起来则是全新的课题。在没有先知先例的条件下,邓小平汲取实践论的精华,将实践的观点提到检验真理标准的高度,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扫清了不利于“行”的各种“知”的干扰,从而创造出世界瞩目的业绩,且为“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基础理论与时俱进。五、小结五、小结哲学不是给予,

15、而是启发。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启发人们从多角度科学的认识世界并以这些认识知道人们行。知行观是哲学的核心命题。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我们不难理清其基本的脉络:在所有的知行观中,大都主张知行统一,有的统一在“行”上,有的统一在“心”上,有的“知”在前,有的“行”在前,各有侧重。在知行关系上,心学者重知轻行,强调主观的内心反省和自我修养;唯物者重行轻知,将“行”看成“知”的目的,并各执一端,缺乏辨证的眼光,简单的割裂理性与感性的人事关系。在孙中山以前的知行观中, “行”的含义以“修身”为主,很少和社会的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即使是孙中山将知行观和革命斗争联系起来给革命以方向,但

16、由于他缺乏唯物史观以及辩证法的指导,对“行”的认识不全面,未能也没有条件将他的知行观普极到广大群众中去,这大约是知行观愈接近现代发展愈慢的原因之一。历史发展到毛泽东时代,他把行用知的规律去指导实践并检验知,这样行的含义得到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阐述,从此古老的知行观命题大放异彩,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参考文献:1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方克立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 月2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一版3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徐洪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4中国知行说述评傅云龙,求实出版社,1988 年5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6 “知行”观的演进及其意义 高宇 高星斗, 滁州学院学报,2004 年 3 期7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 王曙东,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4 期8 简论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 王曙东,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