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大师遗志作出一流成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8432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承大师遗志作出一流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继承大师遗志作出一流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承大师遗志作出一流成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圆要闻编辑尧版式院张楠校对院么辰圆园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愿圆远员源缘愿3 82614597 耘原皂葬蚤造押news岳为诠释“绿色亚运” 理 念、 力保广州配装锡柴发动 机的客车亚运畅行, 锡柴把 高知识含量的产品与优质 的服务方式结合起来,又拉 开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以“服 务亚运会, 提升锡柴品牌” 为 主题的保障服务活动序幕。 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广州配 装锡柴发动机的亚运服务 客车用户。 为此, 锡柴特别设 立了整机、 配件绿色通道, 承 诺 24 小时响应用户需求, 全力确保亚运服务车辆正 常运行。(陈燕)今年是华罗庚先生诞辰 100 周 年,为了弘扬华罗庚先生热爱祖

2、 国, 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崇高精 神,让更多的年轻数学工作者学 习、 了解与感受华罗庚先生的治学 思想与治学精神, 中科院数学研究 所于 2010 年 1 月和 6 月举办了两 场纪念华罗庚先生数学论坛, 与会 嘉宾共同追忆了华罗庚先生引领 中国数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和感人 事迹, 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取得了 圆满成功。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从筹建、 成 立到发展,都浸透着华老的心血。 华罗庚先生开辟的学科前沿、 他强 调的数学各分支的交叉、统一, 他 倡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 结合以及开放流动的传统, 这一切 为数学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在纪念华罗庚诞辰 100 周年 之际, 走进数

3、学研究所, 依然可以 深深体会到华罗庚精神的巨大影 响, 强烈感受到这位数学大师的人 格魅力。爱国奉献, 从实以终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 楼二层的华罗庚纪念室里, 可以看 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那是 1950 年 华罗庚毅然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 学终身教授职位携全家回国, 在轮 船上与同舟归来的留美学者的合 影。正是在回国途中, 华罗庚发表 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 信 ,这封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公开 信, 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华罗庚回国后为振兴和发展 中国数学事业鞠躬尽瘁并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回国后所做的 第一件大事, 就是筹建、 创办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日后已被证明 对我

4、国数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 意义。华罗庚回国之初先是在清华 大学任教, 但同时以中科院数学研 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身份积极 投入了数学所的筹备工作, 1952 年 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经政务院批 准, 华罗庚被任命为所长, 从此直 到 1984 年,他在这一岗位上为建 设、 发展新中国有自己特色的数学 研究机构而呕心沥血, 在明确研究 方向, 开展国际交流, 出成果、 出人 才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数学所宣告成立前夕, 华罗庚 在一份工作报告中就数学所的奋斗 目标、 办所方针、 研究方向、 人才培养 等问题提出了系统意见。 报告中明确 提出了 “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的战 略目标,以

5、及数学所三大研究方向: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这 份纲领性的文件可以说是描绘了数 学所发展的蓝图, 数学所成立以来的 工作, 从人才聘用到科研布局, 基本 上遵循了这一蓝图。在华罗庚领导 下, 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扬爱国奉 献、 自主创新精神, 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取 得了丰硕成果, 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 数学人才。 华罗庚还是我国计算机科学 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数学所初期就 设有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大力 支持数学所计算机科研小组的工 作, 在人员引进和培养方面都有高 瞻远瞩的布局, 并于 1956 年担任科 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主任, 亲自领导了科

6、学院计算技术 研究所的创办与筹建。 上世纪 50 年代末,华罗庚开 始更多关注数学的应用与普及。 1958 年, 他与钱学森共同推动了数 学所运筹学研究室的成立, 并带领 部分研究人员到工厂和农村推广 “线性规划” , 包括我国工程技术人 员创造的 “图上作业法” , 成为他后 来在全国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先 声。特别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 起, 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几乎全部精 力投入了“双法”(优选法和统筹 法) 的推广应用, 近 20 年间, 他和 他所领导的小分队, 足迹遍布全中 国大部分地区。厂矿企业, 田间地 头, 大庆油田, 西南三线, 到处都是 推广 “双法” 的课堂, 产生了很好

7、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蔚为中外数 学史上罕见的数学普及应用大观。 自 1951 年至 1983 年,华罗庚 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他在这一 职位上进行的出色活动, 对中国数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罗 庚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 家。身为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 他为社会进 步和人类和谐作出了杰出贡献。 华罗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拼 搏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 说:“科学之道, 戒之以空, 戒之以 松, 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他晚年不顾抱病之躯,坚持推广双法, 促 进学术交流。 1985 年 6 月 12 日, 华 罗庚在日本东

8、京学术报告的讲坛 上,突发心脏病而永远离开了我 们, 实现了他 “一心为人民, 慷慨掷 此身” 的豪迈誓言。 在 2009 年我国国庆 60 周年前 夕,中宣部组织的双百评选活动 中, 华罗庚先生入选 “100 位新中国 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自主创新, 敢为人先华罗庚以自主创新为数学所 的战略目标,他本人更是以身作 则, 身体力行。在担任数学所所长 期间,他从未放松过数学研究工 作。正是在这一时期, 他在多元复 变函数论领域做出了原创性工作, 1956 年, 他以 “典型域上的多元复 变函数论” 研究工作荣获首届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新闻在 人民日报上以向科学进军为题 作了报道,

9、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上 被评价为 “领先西方 10 年” 。 其实,华罗庚的整个科学生 涯, 就是自主创新、 敢为人先的写 照。除了多元复变函数论, 他的研 究领域还涉及数论、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 偏微分方程 及高维数值积分等诸多领域, 并且 在每一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现在这些领域里都有以他的名字 命名的定理与方法, 如完整三角和 估计之华氏定理,又如体论的嘉 当布饶尔华氏定理、 多复变函 数论中的华氏算子、 伪蒙特卡罗方 法中的华王方法等等。 1983 年斯 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 华罗庚论文 选集 (Loo-Keng Hua: Selected Pa- pers) ,这部约

10、含华罗庚论文的 1/3 的文集, 记录了这位自学成才的数 学大师拼搏、 攀登的轨迹, 被国际 评论誉为 “20 世纪数学中一个伟大 人物的丰碑” ,“将成为全世界数学 家的宝贵财富” 。 华罗庚著作等身, 他为我们留 下了 10 部专著和 150 余篇学术论 文, 还有大量科普作品。站在数学院 华罗庚纪念室里陈列华罗庚著作的 专柜前, 注目那一本本闪耀着创造性 光芒的著作, 特别是想到这些为我们 的国家赢得国际声誉的著作, 是出自 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学者之手时, 人 们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华罗庚于 1910 年出生于江苏 省金坛县。 1925 年他从金坛县立中 学初中毕业, 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11、学习会计, 因家庭贫困, 一年后离 开学校, 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 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 自学数学。他在这期间撰写的一篇 论文受到熊庆来教授关注, 邀请他 到清华大学工作,任管理员。他利 用工作之余, 旁听大量课程, 努力 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成果突出, 他 先后被破格提拔为助教、讲师, 后 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 1938 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先 生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写了 20 多篇论文, 完成了数论经典名著 堆垒素数论 。 该著作中一些定理、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华不等 式、 多项式指数和估计已经成为经 典结果,现在仍不断被引用。华罗 庚 1946 年赴

12、美, 他先后任普林斯顿 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伊利诺伊大学 终身教授。 华罗庚正是这样以初中文凭、 主要依靠自学成才而成为蜚声世 界的数学大师。由于他在科学研究 上的卓越成就, 先后当选为美国科 学院外籍院士、 德国巴伐利亚科学 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并 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 美国伊利诺 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西方的一些权威杂志上评价华罗 庚说:“他的工作范围广阔,使他堪 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华塑造了中国的数学。” 2002 年美 国科学院出版了 华罗庚传 。 半个多世纪以来, 华罗庚所提 倡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他本人的 创新道路, 激励着数学研究所一批 批年轻人刻

13、苦攻关,勇攀高峰, 为 共和国的数学事业贡献了丰硕的 成果。甘为人梯, 桃李芬芳从数学所筹备之时起, 华罗庚 先生就为发现、 培养年轻数学家不 遗余力。 华罗庚善于发现人才。他对陈 景润的提携, 已成为又一则 “伯乐 与千里马” 的美谈, 而这只是华老 识才、 惜才, 扶持新秀的一个例子。 华罗庚善于培养人才。早在 1952 年, 他就提出了 “三高一长” 的 研究实习员培养方针, 即要求每一 个研究实习员在两年内能 “精通三 高”(高等代数, 高等几何和高等微 积分) ,“握有一长”(掌握一门专研 特长) 。同时, 华罗庚还制定了一套 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实干中学的具 体措施和办法。在他倡导下,

14、 数学所开设了一系列讨论班。华罗庚亲 自指导了 “数论导引” 和 “哥德巴赫 猜想” 两个讨论班。以 “哥德巴赫猜 想” 讨论班为例, 该讨论班不仅吸 收所内研究实习员参加, 还吸引了 科学院以外的青年数学工作者 (如 山东大学潘承洞等) ,形成了一个 研究群体。这个讨论班的参加者日 后大都在数论领域做出重要工作, 特别是王元、 潘承洞、 陈景润在哥 德巴赫猜想本身取得了世界领先 的成果。在华罗庚的带领下,数学 所常年举办涉及各个领域的讨论 班,这些讨论班影响辐射全国, 对 推动我国数学的整体发展产生了 十分积极的影响, 起到了骨干引领 作用, 其中的一些成员成为著名的 数学家。 在 20 世

15、纪 60 年代,也是在华 罗庚的建议下, 数学所举办了颇有 特色的 “练拳园地” , 以适当的数学 问题, 吸引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 探讨、解答。华罗庚对后学要求严 格, 又循循善诱, 既授之以 “鱼” , 更 授之以 “渔” 。 在治学方面, 华罗庚特 别注重勤奋和积累。 “聪明在于学 习, 天才在于积累” 是他的名言。他 还说过: “学习科学知识有如筑塔, 级级上升, 每一级都建筑在以下诸 级之上。因之, 一级不稳, 就筑不上 去。” 要真正打好基础, 有两个必经 的过程, 即 “由薄到厚” 和 “由厚到 薄” 的过程。 “由薄到厚” 是学习、 接 受的过程,“由厚到薄” 是消化、 提炼

16、的过程。他还认为搞科学研究必须 要有钻研精神,“学习科学时,必须 紧紧掌握 知难而进 的原则” 。今 天,“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 累” 、“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弄斧 必到班门”等脍炙人口的学习经 典,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不仅使数学所直接就教于他的人 受益, 同时也启迪、 熏陶着无数探 求真知的青年学子。 华罗庚先生还特别强调知识 的贯通, 他认为数学虽然已经发展 为许多分支, 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 的联系,对于数学的基础内容来 说,更是如此。他在中国科大倡导 了 “一条龙” 式的教学, 把大学相关 的基础知识贯通为一个统一的教 学整体, 后以 “华龙” 著称。 是我国数 学教学改革的创举, 也为国家培育 了一大批数学研究与应用的骨干。 华罗庚是新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 的创始人、 组织者, 正确引导无数 青少年步入数学的殿堂。 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华罗庚先生的引领及其精神鼓舞下, 数学所 人才辈出。在数学所学习和工作过 的人员中, 仅当选为两院院士的就 有 41 人。 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所自己 培养的研究生中有的已经成为国 际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