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61897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 、 “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

2、文章,我们叫做“游记” 。 【板书:游记】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二、揭题导入: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 。 (课件 1 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 【板书:颐和园】 。一起来读课题。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 2 出示字意选项)颐:面颊;养,调养(身心) ;颐养天年。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种)(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三、初读感知:21.那

3、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 P87.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 1、6 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 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课件 3 出示字词):横槛(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 (课件 3 出示生字):堤(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4、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 1、6 自然段) (课件 4 出示这两个句子):(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 。 【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2

5、.指名交流, (课件 5 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3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 6 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 【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

6、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 7 出示句子):(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 【板书:景物描

7、写】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一)走进长廊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2.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4.学生讨论交流。4(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 100 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

8、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 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 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

9、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二)抬头望万寿山5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

10、,排云殿)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11、六、总结:(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板书设计】18.颐和园 游记首尾照应游览顺序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景物描写 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教学反思: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6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

12、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此课时教学之后,我认为如果能再进行一次小练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更好。但毕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涉及的教学量太大,因此,这一设计放于第二课时的巩固运用也会很不错。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

1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 。例如,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学生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美的同时习得这其中的描写方法。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感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颐和园能给没有条件上北京亲眼看过颐和园景点的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悟,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无疑起了很大的用处。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颐和园中长廊的横槛上的画,以及颐和园的实景录像,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7古人都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教学成长的轨迹,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让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