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4623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发科 落花生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5 课 落花生落花生 第一第一课时课时教学教学预预案案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小学 黄发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 7 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 10 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 会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辩证的看待桃子、石榴、苹

2、果的优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理解词语用组词法;理解重点词句用剥笋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课件一份 2、课前预习:查找落花生的特点或者什么叫落花生的资料;查找许地山及 其父亲的相关资料。 【百度搜索】落花生资料:http:/ 【百度搜索】落花生图片: http:/ 4%BB%A8%C9%FA&in=23321&cl=2&lm=- 1&pn=0&rn=1&di=45345291855&ln=2000&fr=bk&fmq=&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百度搜索】落花生生长特点: http:/ 4

3、%BB%A8%C9%FA&in=19626&cl=2&lm=- 1&pn=30&rn=1&di=23812376895&ln=2000&fr=bk&fmq=&ic=&s=&se=&sme=0& 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百度搜索】许地山:http:/ 【百度搜索】许地山父亲:http:/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百度搜索】落花生图片: http:/ 1&pn=0&rn=1&di=45345291855&ln=2000&fr=bk&fmq=&ic=&s=&se=&sme=0&t ab=&width=&height=&

4、face=&is=&istype=这是什么?(生答,板书:花生)这是我们当地人的一种叫法,还有一种 叫法更准确的说出了花生的生长特点(板书:落)这叫什么?(生答,再读一 遍)从字面上看,落花生有什么特点?猜猜。 (指生回答)他说的与大家查阅的 资料上说的一致吗?(指生答)看来落花生结果真是与众不同啊! (板书:落华生)了解这个人吗?(生答)那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2、今天,我们学习落花生 ,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学完之后,刚 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答了,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要求读正确,注意长

5、句断句。 (1) 、检查第 1、2 小节读书情况 下面我检查一下同学们这篇课文读的怎样。第一二小节,谁愿意读?请举 手。 教学预设:表扬,肯定优点,让学生效仿。 (2)检查第 3 到 9 小节读书情况 谁愿意接下去读 3 到 9 小节?你们对他的朗读评价评价。 (3)检查第 10 小节朗读情况 接下去谁愿意读? 教学预设:对较长的句子,教师指导断句朗读。 (4)检查第 11 到 15 小节朗读情况 第 11 到 15 小节谁愿意读? (5)小结 刚才,我请几个同学又把课文读了一下,老师很佩服你们,通过预习就能 读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请把书放下。 3、这篇课文是围绕落花生来写的,写了那些内容呢

6、?(指生回答,提供小 黑板)( 种 )花生( 收 )花生( 议 )花生( 吃 )花生 这四个部分中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议花生) 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几句通顺的话将这四部分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真棒! 三、激励质疑、读中感悟三、激励质疑、读中感悟 1、细读课文,标注疑惑、细读课文,标注疑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下面我要看同学们能不 能发现问题。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注上记号。生边读边注记号, 教师巡视。 2、提出疑惑,互助释疑、提出疑惑,互助释疑 (1) 、字词、字词下面,我们就从字词、句子、自然段几个方面来交流

7、。先解决字词的问题, 在交流过程种,可以把你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也可以把你已经理 解的,但是认为比较重要,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下面 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预设: A、居然、居然 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用的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 我想围绕“居然”这个词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意思,可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近义词替换)这是首先要弄懂的第一问 题 (用法)这个同学感到这个词在用法上好像不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 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指生回答,可以回答到花生的特点,也就是提出的第三 个问题。 教师小结,提示提问的方法:怎么提出有价值的为问题?像居然这个词, 我们可以

8、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从它用的是否恰当,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 以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去提问,像这样提问就比较有价值, 有水平。 B、爱慕、爱慕 指生说含义(板书)提示下面的写法,是小吗?跟老师读一 遍指导方法:1、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2、把每个字理解了,整个词就 理解了(接着板书“之心” )理解。3、替换近义词理解。 (2) 、句子、句子 大家有难以理解的、或需要提醒大家仔细斟酌的句子吗? C、实在很难得、实在很难得 (投影出示改句)一起来读一读。 就这句话,起码要提三个问题。 (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为什么父亲偏偏在收获节来? 为什么说是在很难得?

9、家人总是在一起的,为什么父亲会一个人在外边呢? 父亲来和我们过收获节,就是来吃花生的吗? 把“实在”去掉了,试试看,意思还相同吗?大家就抓住这个词来体味体 味。猜猜看(更加突出了父亲参加收获节的难得) 。 指导学习方法: 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在读书时,对于一个句子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读到 关键处就抓住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 看这句话,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轻易的把它放过。我们把刚才的这句话 再读一下。 (学生齐读) 听老师读一下.(教师范读,读出问的语气学生再读示范:“实在很 难得”) 问号提在后面。读书要问,好不好? 小问题有小进步,大问题有刚才我们思考了,你们感到有进步了吗? 读书就要抓住一点

10、,不断的从多个方面提问题,你思考必须得深入。D、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比较、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比较 投影出示,学生齐读。 我们看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特点?他们什么颜色?你们仿佛 听到他们在讲些什么?他们在向人们干些什么?看落花生是什么样? 自读自悟,体会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格。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你喜欢谁? 师生相互品读。 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有时候停顿要长些,有时候短一点,要根 据内容和感情来读。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情读出来。 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的好,谁好就向谁学习。 你们点评点评。 引导:读书是一门艺术,

11、这门艺术要好好的体会他。我什么地方读得慢? 什么地方度的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 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的这段话。 推荐学生朗读并点评。 父亲的一番话,拿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对比,折射出花生的什么样 的品质?(指生回答: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3、重点阅读,感悟道理、重点阅读,感悟道理 父亲和我们仅仅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吗? 父亲接下去怎么说?从落花生又讲到了什么?(教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的东西” )我听懂了父亲说的话了吗?(指生读我说的话)父亲从落 花生讲到了做人的道理,我听懂了父亲的话。我说的话,同学们听懂了吗?有没 有不懂的地方? 教

12、学预设: E、理解、理解“只讲体面只讲体面” 理解体面(板书)讲体面,那我们要不要讲体面?(补板书:讲) (补板书:只,学生齐读)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 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的人? 我们见到的是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齐读我说 的话)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指生回答,再读我的话) 教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 深地记在我的心上。 (稍顿)读错了吗?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读出印的很深的感觉。 (学生齐读) 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教师点评:语 速要慢点,注意停顿,这样才有味。 ) 你是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呢?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采用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段落提问、思考、解 答等步骤学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认真进行了朗读训 练,体会了花生的特点。下课!板书设计15 落花生落华生 许地山不炫耀自己 默默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