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4619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襄樊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保护与利用研究襄樊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保护与利用研究以以 4242 号宅为例号宅为例吕锦凡1、杨金友2、廖聪3(1、2、3 襄樊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2007 级本科生)摘要:陈老巷是襄樊市(现襄阳市)樊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是樊城 “九街十八巷”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明清时期樊城这个商业重镇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承 载着大量的经济、航运、民俗、建筑等大量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本文探讨了其中 最后代表性的 42 号宅的建筑空间和艺术特色,拟定了在保存现状基础上的保护方案。 关键词:陈老巷;42 号民居;特色1.1. 概述概述陈老巷位于襄樊市(现

2、襄阳市)樊城区最繁华的闹市中心,长约 150 米,宽仅 3 米是连 接古老的瓷器街和前街的南北走向的街道,已有 300 多年历史1。街巷两侧是林立商铺, 集中了清末民初樊城最大的商号和手工业作坊,以生产和经营煤油、颜料、布、线、鞋帽、 梳子等手工业产品为主,早在民国时期就和汉口花楼街齐名。位于陈老巷中部的 42 号宅阮 祥泰则是陈老巷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能反映陈老巷街区建筑特色的民居。2. 42 号民居的建筑空间、艺术及其技术特征号民居的建筑空间、艺术及其技术特征42 号阮祥泰是巷中最大的布匹商号,占地面积达 334.6,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前店后2坊式天井院落式,是陈老巷历史街区典型民居

3、代表。2. 1 民居平面布局及其空间特点民居平面布局及其空间特点1)中轴对称的明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明平面布局同我国其他地区传统民居一样,陈老巷 42 号民居呈中轴对称、纵深发展、变化有序的 空间格局,反映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及宗法礼制观念等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影响2。这种 影响是最基本的,无论是从总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无一例外大都努力遵循中轴对称,主 从分明,规整有序这一法则,以天井为单元纵深展开的庭院体现了清晰的空间序列关系。2)前店后宅,上店下宅的空间格局。陈老巷 42 号民居共有三进天井,临街多店面,经营布匹批发业务,以塞墙3为界,后 部两进天井及其房屋则是的居住用房,塞墙将房屋分为商业与

4、居住两种功能,形成前店后 宅的商住两用民居。正堂,是家庭最重要的空间,处于民居中后部,即第二进天井后。 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阁楼、主要用于储存货物和经营(帐房常设于楼上) ,下层用于 居住,因此有形成上店下宅的居住模式。主体为砖木结构二楼楼面铺有楼板兼地板(平均 厚 60mm) ,各个建筑物之间由防火墙分隔,防火墙高度达 10m,最大厚度达 600mm。墙面牢 固,安全,部分墙断至今保存完,临街外墙墙面装饰有牌匾、浮雕,内墙墙面则具有彩绘 装饰。说明:本文由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项目编号 2009DXS097,指导老师:张平乐3)封闭内向的空间个性建筑外墙封闭感强,只在二楼开设 200m

5、mm 见方小窗,供阁楼通风换气之用;采光通风 通过对内天井则开设的门窗解决,所以具有封闭内向的空间特点。2.2 民居装饰艺术民居装饰艺术42 号民居和陈老巷其他民居一样有着古朴典雅的风貌,质朴的青砖或土坯墙、黛色小 瓦形成民居拙朴典雅的风格,只在重点部位加以装饰,装饰重点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1)别具一格的五花山墙。42 号民居屋顶是硬山屋面,主要房屋如厅堂的山墙大大高出屋面, 形成台阶状跌落的五花山墙,且每一阶山墙呈向外、向高处翘起的优美曲线,山墙檐下装 饰线脚丰富,并在檐下绘以动植物图案,装饰感很强,在朴素的青瓦屋面衬托下,显得十 分优美华丽。 2)高超的木雕装饰艺术。主要厅堂的内外门扇

6、、窗扇都做精美木雕,木雕题材以宝瓶、荷 花等图案为主,寓意平安;而主要厅堂的梁架部分构件也做精心装饰,如驼峰和梁端,雕 刻简约的卷草纹装饰,含蓄典雅.。 3)充满乡土气息的彩绘艺术。在民居的山墙、檐下、墀头等部位,绘制了各种形式的彩色 图案,除了鹿、鹤、梅、瓶、暗八仙等传统图案,给朴素民居增添了装饰意味。 2.3 民居建筑技术成就民居建筑技术成就1)结构形式 陈老巷 42 号民居结构形式为硬山搁檩式,明间则采用抬梁式木结构。房屋的柱、檩、 椽结构体系清晰。建筑屋面盖小青瓦,下铺竹席,以望板承托,檐部有瓦当滴水。屋顶在 临街面出檐分单、双檐两种,出檐较大。单檐出檐一般为 0.6m1.2m,双檐时

7、腰檐的出挑 达 1.0m1.2m。顶檐则在 0.6m 左右,屋面坡度为 1:2,屋架无举折或仅在檐部有些许变 化。建筑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层高也有所变化,42 号阮祥泰商用房和居住用房层高相差 70cm,一层作店面为 3.5m。作居住使用房间层高多为 3.9m。房子靠中后区域地面也略有抬 高,既保障了排水也增加了房屋在纵向布局上的合理性,其他房屋二层为层住建筑时檐檩 到二层楼板高度多为 1.8m2.1m,为储存间时为 1.2m1.5m。 对于阮祥泰的木框架结构,建筑有 7 种共 2 6 个屋架,这 2 6 个屋架共同承担了来自屋 面的恒荷载,活荷载等其他全部荷载,上层屋架则以悬挑等各种形式叠落于

8、下层柱和柱上 梁。整个屋架布置简约、合理、完美(屋架详细布置方式详见 4 号建筑施工图) ,外墙内框 架结构在抗震作用上也有极为突出的效果。 2)墙体构造 墙壁多为砖(50135245)砌筑,墙厚一般为 3048cm,外墙腰檐部以下为混水墙, 多以白色石灰浆罩面;腰檐以上为清水墙,砖砌形式有一眠一斗或二眠一斗式两种。地面 多采用素土夯实地面,较讲究的大户则在厅堂中用糯米浆和土混筑,这样筑成的地面坚硬 如混凝土,上面刻的花纹几十年都不会损坏,但最怕水泡。 3)门窗形式 门分隔板门和普通单扇、双扇门两种。门窗一般为 1.8m,单扇门 0.80.9m 宽,双扇 门约 1.4m 左右;窗多为直棂窗,窗

9、高 0.81.2m,造型简洁,已摆脱了南方建筑的过分雕 饰,充分体现了更加实用的原则,二楼围绕天井多设回廊和朱红木栏杆。 3)采光、通风、排水综合解决方案。42 号民居空间具有内向性、防御性这也是中国传 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外墙几乎不开窗,即使开窗,也只在墙体上部开设一两处极小的窗户, 作为瞭望之用,以查外面不利情形,及时自卫。民居的采光通风主要靠院落和天井一侧的 墙体开设门窗来解决,同时通过利用前后地势高差,使得后部房屋略高出前部房屋,同时使得从屋顶流向天井的雨水也能顺利从高处排向低处,这种对采光、通风、排水的综合解 决方案,体现出匠人对山区地形的巧妙利用。 4)民居防火。中国木构房屋最怕是火

10、,42 号民居也不例外,主要防火措施是提高山墙出屋 面高度,划分防火分区,着火时能适当阻止火灾蔓延速度,便于救火,为避免出屋面的封 火山墙视线上过于突兀,能工巧匠将其做成台阶状高低错落的无花山墙形式,一种装饰意 味因为功能的需要而自然地产生了. 3. 民居现状民居现状 陈老巷 42 号民居现由 5 户共住,由于产权复杂,加上年久失修,房屋保存现状堪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 墙面表皮脱落,墙上的装饰模糊不清; 2) 砖木等建筑材料腐蚀,严重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居住者的人生安全; 3) 二层建筑的部分结构虽然牢靠,但整体则松动严重; 4) 建筑物部分采用悬挑的结构形式,需要承受较大的扰度

11、,但是后来的非专业整修 使其扰度增加,不堪重负;必须明晰产权关系,由政府和住户协调共同出资修缮、维护好这一有珍贵历史文化价 值的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使其不断传承下去。 4. 结语结语 综上所述,陈老巷历史街区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目前已纳入襄阳市樊城区政 府保护、改造开发项目。樊城区政府计划重修陈老巷南北出口的牌坊,按历史原貌,采取 抢救性保护措施修缮老宅,修建还原陈老巷的青石板路面。拆除部分与陈老巷历史街区不 符的现代建筑,恢复历史原貌。逐步引进一些传统的手工加工业态,还将改造一部分宅院 式客栈,慢慢恢复陈老巷的商业气息。加强老街景观的装点和文化包装,充分挖掘历史的 资料,增加老街的中

12、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成旅游景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湖北省襄樊市地名志领导小组湖北省襄樊市地名志领导小组. 湖北省襄樊市地名志湖北省襄樊市地名志. 襄樊(内部资料)襄樊(内部资料), 1983: 37.2 叶叶 植植.概说南漳古民居概说南漳古民居N/OL. 襄樊晚报襄樊晚报, 2009-7-14(21) 2010-05-13.3 李百浩等李百浩等.谷城老街历史地段的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研究谷城老街历史地段的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8(159).联系方式:襄樊市樊城区建新路 1 号,第二建筑设计院,张平乐 收,邮编【441000】 ;手机:189863688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