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地名文化内涵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4202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费县地名文化内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费县”语源简析 “费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 其标准读音为“Fi Xi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 理实体)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北纬 35013533,东经 1173611818。东邻临沂 市兰山区,东北连沂南县,西接平邑县,西南与枣庄市毗邻,南邻苍山县,北隔蒙山与蒙 阴县接壤。县境南北长 58.8 公里,东西宽 64.3 公里,面积 1917.6 平方公里。人口 92.5 万 人。县人民政府驻地费城,在省会济南东南方向 228 公里处。为临沂市辖县。 费县历史悠久。据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 氏邑。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即汉费县。 ”也就

2、是说:春秋时称费邑,战国时称费国, 西汉时称费县。从设置费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费”字的读音,作为古地 名,应读“毕”音,原“费”字应为“鄪”,据辞海载:“鄪,古邑名亦作费、肸。春秋鲁地, 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古费城遗址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五里,附近村曰东毕城、西毕城, “毕” 即“鄪”也。古费城建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 566 年) ,从西汉设置县以后,经过几个朝代, 一直是县治所在。至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 年) ,费县治所由鄪城移至古祊城,即今费 城,后一度迁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 ,重新迁回祊城。从那时起,经过唐、 宋、元、明、清、民国,至今 1300

3、年间,县治未迁徙。 二、费县政区沿革简况 费县历史悠久。据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 氏邑。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即汉费县。 ”也就是说:春秋时称费邑,战国时称费国, 西汉时称费县。从设置费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费”字的读音,作为古地 名,应读“毕”音,原“费”字应为“鄪”,据辞海载:“鄪,古邑名亦作费、肸。春秋鲁地, 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古费城遗址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五里,附近村曰东毕城、西毕城, “毕” 即“鄪”也。古费城建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 566 年) ,从西汉设置县以后,经过几个朝代, 一直是县治所在。至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 年)

4、,费县治所由鄪城移至古祊城,即今费 城,后一度迁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 ,重新迁回祊城。从那时起,经过唐、 宋、元、明、清、民国,至今 1300 年间,县治未迁徙。 三、费县地名语词特征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中部为河谷地带,山丘地占总面积的 76.3%,因而自然村的形成规模 较小,数量较多,加之该地移民众多、战乱频繁,使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具有 鲜明的特征。 1、以山、水、地形地物命名者多 据不完全统计:以“沟”命名者最多,140 个,如王家芝 麻沟、张家芝麻沟,号称一溜沟;以“峪”命名 89 个,如岩峪、梁家峪;以“湾”命名者 56 个,此湾一般也有沟,但显著特点是依

5、傍山峦,如茅草湾,东依利尖崮;“洼”7 个,如洼 里。其次是以山岭命名,以“山”命名 46 个,如皇路山、周家山头。以“岭”命名有 63 个, 如张家岭、糊涂岭。山岭被大水冲刷,形成断崖,以“崖”命名的 28 个,如许家崖、老君崖、 黄泥崖。以“河”命名的 17 个,如毛家河、石河。与河水有关的以“桥”为名的 9 个, “泉”11 个。 2、以战事命名的“寨”16 个 费县经过明清两代战事,一是明末农民起义,二是清末农民起 义,当时,山头修砦,平川筑圩扎寨,做防御工事,如孙家寨、张家寨、刘家寨。民国年 村民有谣:村村立寨,年景要坏。 3、由迁民带来的村名 按费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山左荒芜,当朝

6、者自山西洪洞县迁 民于此,仅费县就设立“官庄”46 处,现仍存梁邱镇仁厚官庄碑一幢可证。 4、以象形石命名 费县山石品种多,裸露地表,有许多象形“石”,成了村名。如:元宝石 村、石老婆峪村、石龙、水牛石、鹅脖石沟、安子石沟等。其他尚有以古迹命名者,以城 命名的有:古城、香城、许由城、方城等;以方位命名者有:荣茂山前、苟山后、火石顶;以传说故事命名:封侯庄、东策马、北尹、太白庄、养马庄、诸满。以姓氏命名的如:张 庄、韩庄、刘庄、马庄等。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深厚,是费县的一大特点。上冶镇翟家村、朱田镇兴富庄 村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新桥镇西西蒋村、方城镇

7、古城里村等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4000 年前,即有先民在此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费县人民在这块 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费县素有“学道名区”之称,春秋时期 孔子的著名弟子“笃圣”闵子、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明代监察御史王雅量、大学士张四 知等的祖籍均在于此,被誉为“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文 明的深厚内蕴,使其保存在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调查,目前费县的古遗址、 古墓群近 900 处,古建筑 30 余处,古树木近百株。已普查的古文化遗址有 525 处,其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市级 4 处,县级

8、58 处,县内重要文物保护点 181 处,古树保 护单位 25 处。馆藏文物 8000 余件(县文管所馆藏 2500 余件,另近 5500 件被省考古研究 所保存) ,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 (一)文物古迹 1、古遗址 (1)上冶镇翟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 南北长约 60 米,宽约 40 米,文化层厚 0.7 米。出土 文物证明此地分属大汶口文化中前期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2)朱田镇兴富庄大汶口文化遗址 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新桥镇西西蒋龙山文化遗址 南北长约 200 米,东西宽约 180 米,文化层厚约 5 米。 (4)城北乡崮子商代遗址 南北长约 60 米,东西宽约 40 米,文化层厚

9、 4 余米,出土文物 多为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文化遗物。 (5)朱田镇苑上商周遗址 长 60 米,宽 40 米,高出平地约 10 米,表面及横断面有残陶窑、 灰坑和大量残陶片、贝壳、木炭、灶土等。 (6)费县故城遗址 费县故城遗址,地处上冶镇西毕城、古城、宁国庄一带。南东两侧邻 浚河。城址呈“椭圆形”,北墙长 954 米,西墙长 2170 米,南墙长 1007 米,东墙长 1935 米, 现存有“季桓子得羵羊之井”、 “季桓子井”碑二幢,分别为清嘉庆年间和乾隆年间所立。据 国语、鲁语下记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有羊焉。使问孔子曰:“吾穿井而获狗, 何也?”对曰:“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

10、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也”。井 已填平,址尚存。故城遗址主要为春秋至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城内文化堆积一般在 2 米 左右,曾出土“半两”钱范, “千秋万岁”瓦当,铁犁范,铜镜,铜剑,铜鼎,铜戈,车马器, 陶罐,陶盆,陶盂,陶鬲等。此外尚有祊城、防城、许由城、鲁郎城、翼城等古城遗址 5 处。 2、古建筑 梁邱清真寺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遭兵火,1868 年重修扩建。民国初年,又扩建为南北 两院。 “文革”时又遭破坏,损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多次拨款、驻地村居出资、 回族群众及社会各界捐资,先后于 1983 年、1986 年、1999 年、2002 年重修。现寺院占地 面积 2275

11、 平方米,主要由礼拜大殿、讲经堂、沐浴室、门楼等建筑组成。另外尚存的古建 筑有费城镇岩坡村西明代凤山桥,此为古驿道;汪沟镇闵家寨闵子祠;上冶镇驻地东枕流亭;1894 年德国神甫建塔山别墅;大邵庄古建筑院落等。 3、古墓葬 (1)刘家疃画像石墓 位于费县城北乡刘家疃村西北约 500 米的高地上,东距浚河约 300 米,东北距石沟拦河闸约 150 米,西南方向距乡驻地约 3500 米。墓地地势高起,西高东低, 周围为现代墓地。1965 年,山东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工作,墓门向西,由前、中、 后三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东西长达 7 米多,南北宽约 4 米,内有石刻 30 块,画面 38 幅。 除斗

12、柱及中心支柱为阴线刻外,均为平面减地突起之高浮雕。画面内容有狩猎图、亭台楼 阁图、奇禽异兽图、车马出行图、乐舞百戏图、社会生活故事等等。现封存保护。 (2)颜林 三国魏时, “复圣”颜回 24 世孙颜盛自曲阜徙居于费县诸满“孝悌里”。盛及子钦, 孙默,曾孙畿、辇等死后均葬于此,是为琅琊颜氏祖茔。唐代颜杲卿、颜真卿殉国后,在 此建“二颜墓”。北宋元佑六年,哲宗“诏沂州费县颜真卿墓载入祀典”。 “文革”期间,古柏巨 冢被毁,1996 年复修。2003 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楼此外古墓葬尚有:翟家村古墓群、古城(即鄪城)周代墓群、台子沟古墓群、黄泥崖古墓 群、西鄪城汉墓群,牛头山汉墓群等

13、古墓群。 4、古石刻 (1)兴盛寺造像碑 北齐武平三年所立,原立于诸满村北兴盛寺内(今在诸满中学院内)。 碑身高 2.4 米,宽 0.51 米,厚 0.27 米,龟趺。上部四面有佛教人物造像 32 个,下部四面 为碑文。 (2)胡阳镇城头村城头寺(原名福胜寺)四面造象碑 隋开皇六年立,高 1.9 米,上部四 面雕有佛像十三尊,下部四面刻文。 (3)上冶镇季桓子井碑 共两通。一为乾隆年间知县骆大俊立,面刻“季桓子井”4 字。一 为嘉庆年间督粮道员孙星衍知县郭志清合立,面刻“季桓子得羵羊之井”8 个字。另有:宋 元佑七年所立费城东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拓和新立复制碑立于原址;宋嘉佑七年苏唐 卿篆书

14、醉翁亭记碑拓;方城镇颜林碑、双忠桥碑;著名书法家舒同“许家崖水 库”大字碑等。 5、古文物 县文物管理所共藏有历年出土文物计 2505 件。其中动物化石 17 件、石器 56 件、陶器 155 件,铅器 216 件、铁器 5 件、玉器 50 件、金银器 21 件、瓷器 268 件,字画 17 幅、古籍 1700 册。其中徐子氽鼎、郢爰、错金莽币都是珍贵文物。 (二)历史事件 1、王俊起义 明朝崇祯十四年,在李自成起义影响下,以费县梁邱人王俊(又名王肖武) 为首,占领富贵顶、吴王崮、几辈崖、胜山、花盘山、神山等山,活动于费滕峄交界处, 联合峄山焦二、河南榆园军等起兵反明,号称九山王。清兵入关后,

15、联合兖州明藩王抗清, 坚持武装斗争,至顺治八年失败。被史学家称为著名的江北农民起义代表,辞海有专 条记载。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九山王”一文,即指此事。 2、幅军起义 1853 年 7 月,费县开始出现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幅军起义,此后日渐增多。 至咸丰十一年(1861 年)受安徽捻军影响,起义全面爆发,较著名的有侯孟刘平部、云谷 山刘双印部、费县岐山孙化祥、刘淑愈部。起义军占据临沂、费县、郯城、峄县、滕县边 联地区,修圩筑寨,抗拒清兵,武装斗争达 13 年,后在僧格林沁部镇压下失败。参加幅军 起义的费县进士刘淑愈,被史学家称为亘古未有。1985 年曾在日本东海大学学报登载,名扬海外。 3、大青山胜

16、利突围 大青山位于蒙山东段,在费县、沂南两县交界处。1941 年 11 月,日 军 5 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扫荡”,号称“铁壁合围”。11 月 29 日,抗大一分校学员和中共山东 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的后方机关,被包围于大青山西侧梧桐沟和梨行沟 内,情势十分危急。30 日拂晓,抗大校长周纯全,临危不惧,沉着指挥一分校五大队部分 武装人员掩护各部突围,全体人员喋血沟崖,冲过河滩,进入西蒙山,在突围战中,省战 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近千人壮烈牺牲。巍巍大青山一书记 载了这次突围战的详情。 为纪念革命先烈,1997 年,临沂市委、费县县委和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战地建纪念亭 一座,纪念碑一通,将当地学校命名为抗大小学、抗大中学。目前,正在建设一大型纪念 广馆,已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柱子山战斗 柱子山,又名冠石山,在费县城南 20 公里处,四周山峦起伏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