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3594151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十一学校20162016届学习检测三届学习检测三 语文卷语文卷本试卷共12页,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两张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本大题一、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本大题1212 小题,共小题,共3434 分。分。 【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 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 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

2、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 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 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 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无以为继 (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 也就是说

3、,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 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 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 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拯救(救济)的希望。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 了,

4、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 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 (q un)释,再纵观历史 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 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

5、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 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 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 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 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 (hn)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 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

6、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 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 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 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 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 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

7、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 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 (j),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 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 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 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 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

8、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 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 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 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 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正确规范地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1.(3 分)诠撼羁(一字1 分。有错字不得分。) 【解析】诠:说明,解释。是言旁,不能写成三点水。 撼:摇动,撼动。“震撼”

9、就是震动了,撼动了,怎么会是心旁的“遗憾”呢? 羁:本义是罩在马头上的笼头,比喻拘束。上面不是西字。 2.文中加黑词语可以互相替换的一项是(2 分)A A.根据(依据) B.无以为继(销声匿迹)C.拯救(救济)D.代代相传(薪火相传) 【解析】无以为继: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销声匿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史书对侠的记述显 然不是销声匿迹,此处是说后代的史书没有继续专门记录侠的故事了。“救济”一般指物质方面的,文中应该用“拯救”。 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文中说的是侠的 精神传播,用“代代相传”为宜。 3.根

10、据文意,下列有关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DA.侠的身上既有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也有舍己为人、遵信守诺的一面。 B.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 C.史记汉书之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但武侠文学从未绝迹。 D.侠只有在乱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会特别怀念侠。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人们喜欢侠的原因。(3 分) 【答案】人们喜欢侠的原因,一是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1 分)二是敬佩侠所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 武侠精神;(1 分)三是欣赏侠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1 分)(意近即可。) 【解析】 文章从

11、第三段第一句话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 开始, 便是阐释喜欢侠的原因了。 第34 段阐释了一点: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第510 段阐释了一点:敬佩侠所具有的恩敬佩侠所具有的恩、信信、勇勇、义义、忠等武侠精忠等武侠精 神;神;第11 段又阐释了一点:欣赏侠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欣赏侠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5.下列三副对联都是对武侠精神的歌颂。任选一副,写出下联。(2 分)上联:扶危匡难真国士下联: 上联:抒尽千古豪杰志下联: 上联:义胆扶危扬正气下联: 【解法指导】符合对联的要求。对仗,宽对即可;平仄,大体规范。契合内容,1

12、 分;符合对联要求,1 分。 对联最基本的要求是上下两联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平声字收尾。 【参考答案】劫富济贫诚豪杰唱遍九州正义歌忠肝济贫抑邪风 6.阅读文章,请就武侠精神的不同表现提出你的一个质疑,并说明质疑的理由。(4 分) 针对具体的“武侠精神的表现”1 分,质疑合理,1 分;理由成立,2 分。学生样卷:点评:质疑明确,质疑合理,理由表述清楚,充分。4 分。 7.结合上文内容,从下列两个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个人物,分析其行为表现所体现的武侠精神。(4 分)链接材料一: 侠义公安小说史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侠义,说“水浒传是一部歌颂侠客义士的史诗”,其侠义多表现为水浒 英雄(如鲁智深、武

13、松、宋江、柴进等)的个体行为。 链接材料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 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示例:鲁智深的武侠精神在

1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他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控诉后,非常同 情,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智深与金家父女素不 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体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侠精神。 (人物 分析,2 分;武侠精神内涵,2 分。) 【材料二】【材料二】 纸上思量 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 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

15、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 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 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chn)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 肯定不行,揉搓丢弃; 再来一张,还是不行。 结局是可望而知的。 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 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

16、躏糟蹋纸为快意。 少年学书, 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 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 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 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p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 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 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 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