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四大古亭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26449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乌山四大古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乌山四大古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乌山四大古亭福州乌山四大古亭道山亭道山亭在至高点处即可看见这片乌山最美丽的地方。道山亭道山亭在北宋熙宁年间为福州太守程师孟所建,并请他的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 ,记述了乌山风景及福州面貌、风土民俗。明代时道山亭曾重修,至清代彻底被毁,现存的八角型道山亭建于 1955年。这次修复时,道山亭的琉璃瓦更换为灰色筒瓦,原先水泥制作的美人靠改为木头,碑文由书法家张潜华先生题写。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2008 年,在道山亭北面重建了道山亭记碑,碑文由书法家张潜华先生题写。道山亭记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

2、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

3、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

4、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先薯亭先薯亭,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福州举人何道甫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朱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1957 年与 1980 年重建。陈振龙(约 15431619 年),为明朝时福州华侨中最出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人。祖居福建长乐,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后弃儒经商,旅居菲律宾。当时吕宋之地“朱薯被野,生熟可食,被视为国宝,严禁外出”。从此他留心学习栽培技术,明万历

5、21 年,悄悄购置薯种,用绳子系在船舷浮于海中,冒着生命危险闯过关卡检查,经七天七夜艰难的航行,于五月下旬安全抵达福州。其子陈经纶以“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禀报巡抚金学曾试种,金批示“夷国朱薯”可试种。同年十一月,陈经纶试种成功并呈验巡抚,金学曾批“准饬各属依法栽种”。1594 年(明万历 22 年)福建各地大旱并闹饥荒,金巡抚饬令“教民种之,赖以度荒”。百姓感激金巡抚的大力推广而把朱薯取名为“金薯”,福州人又称其为“救命薯”,因来自番国又称为“番薯”,北方人称其为甘薯。1796 年(乾隆 41 年)乾隆向全国下了“推栽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甘薯成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先薯亭记有福

6、之州,三山鼎立,百榕垂拱。自古逢兵不乱,遇灾不荒,但有意外,必承贤人大德挺身化之。明万历年间,闽中久旱,颗粒无收。幸得儒商陈振龙引进朱薯,巡抚金学曾侣植推广,灾情旋见缓解,官民皆喜。更著书传习,惠及江南半壁。论诸二君殊勋,当比神农。感恩之心,闽人诚且笃也。自清以降,州民累建祠亭于乌石山上,名之先薯,以志永念也。乌山不高,有亭翼然,其人文高度,堪比旗鼓。今市府倡修先薯亭,冀后昆睹物怀人,有济世抚民之愿想,多多萦于胸次,并期共享小康,勿忘灾时,留心绸缪于未雨焉。“幽幽亭”在山东北。宋明道初,沈邈字子山,弋阳人。为侯官令,得释迦院东北隅地作台,曰:“峻青”,后十年为郡守,寺僧请以台作亭,名曰“幽幽”

7、,蔡襄书之,旋圮,景定末,建海滨四先生会馆于此。宋蔡襄题福州释迦院幽幽亭诗并序:东阳沈子山前此十年为侯官县,政简,颇自娱于登临之适,得之东北隅地,方数丈,诛草茅而列树石,时游哦于其所,因命曰“峻青台”,今复为郡太守,其僧曰:“吾使君倘一来,执事者可暴露乎,”并台作亭,以除风雨。子山至其下,又名之曰“幽幽亭”,邀予题榜以揭之,遂作诗以赋山川之美,而序以纪其始焉。路尽得佳赏,川原何净明。周围地象壮,洒落世尘清。背郭千峰起,涵虚一水横。风帆人共远,潮屿岁重耕。晓市炊烟合,孤庵汲道萦。俯窥岩鸟过,微认野云生。香气林端出,秋容物外呈。表间幡弄影,觉静磬传声。官舍今稀讼,轓车此驻行。唱篇知寡和,君世负诗名。”按:蔡襄题“幽幽境”三字于石,嘉靖辛酉杨应诏游记即云:埋没荒烟中,而无所于考也。“黎公亭”位于道山亭西侧的石岗上。黎公,即抗倭名将黎鹏举,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黎鹏举在福州屡败倭寇,官绅在乌山神光寺设宴祝捷,欢送黎参将移驻福宁州(今宁德),并铭“乌山在,黎公在”于石上。为纪念黎鹏举,民国时,兴建黎公亭。解放后曾遭火灾,2008 年重建黎公亭,美人靠由混凝土改成木构,地板也由水磨石改成方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