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膜缺陷及对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1987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涂膜缺陷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涂膜缺陷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涂膜缺陷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涂膜缺陷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涂膜缺陷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涂膜缺陷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涂膜缺陷及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涂膜缺陷及对策1.白化(Blushing) 2.桔皮皱(Orange ) 3.细粒皱(Mottling) 4.砂粒涂面(Sandy)亦称 Pebbling 5.粟粒状膜(Seeding) 6.下垂(Sags) 、流延(Runs) 7.反拔滞漆 8.渗色、浮色、渗罐(Bleeding) 9.气泡(Bubbling) 10.不干(Wetting) 11.皱纹(Wrinking) 12.龟裂、裂纹 13.渡桥拱挠 14.隆起、凸膜 15.针孔 16.小泡 17.变色 18.变黄 19.失光1.白化(Blushing)现象:涂膜含有水份或其它液体,而涂膜颜色比原来的颜色较淡白,且涂膜有白雾现象。原因

2、: (1)酒精含过多水份。 (2)被涂物、容器、毛刷有水份。 (3)喷气含有水份。 (4)空气高温高湿,低温高湿时也会发生。 (5)从常温迅即移至高温,表面迅即干燥。 (6)涂膜沾水。 (7)喷涂时空气压力过高。防范办法: (1)如欲用酒精调配,酒精的浓度应在此基础上 95%以上,但通常皆用 BA 以及 IPA 代替酒精代替。 (2)器具应是干燥的不含有水份。 (3)每天应放水排除水份,回转 3 分钟,并由气筒、传气器、皮管、放气。 (4)降低湿度,避免高温涂装作业,使用防白稀释剂(防发白水) 。 (5)放置 10-15 分钟,或徐徐加热至室温。 (6)作业时应注意,特别是水的飞散、四溅。 (

3、7)调整喷涂压力。涂膜处置: (1)略显白化时,喷防发白水,轻度白化则加热干燥(3050)度。 (2)予以棉球包沾涂之,强度白化则磨去重涂。2.桔皮皱(Orange )现象:喷涂后的涂面发生如桔皮状的凹凸。原因: (1) 黏度过高(涂料秒速过高) (2) 所用溶剂、稀释剂的选择不当(沸点过低) 。 (3) 喷涂距离过远。 (4) 喷涂时空气压力过高。 (5) 作业环境有风, 且风速过大。 (6) 温度过高,干燥过速。 (7) 涂料性质不合。防范办法: (1)调节粘度以 20 摄氏度为准,或以 NK2 测试亦可,约 1623 秒。 (2)选择适当、专用的稀释剂。 (3)适当的喷涂距离,应视喷枪用

4、途大小而定。 (4)调整适当的压力 2.53.5kg/cm2。 (5)在无风处,或室内予以涂装(喷漆间风速以 0.60.8 m/sec 为宜). (6)2025为最佳的操作温度。 (7)选择适当的涂料。涂膜处置: (1)用较慢干的(香蕉水)稀释剂,再加以喷涂。 (2)改进操作技术。 (3)严重时予以干磨、水磨、磨去不良部分,再涂装。3.细粒皱(Mottling)现象:喷涂后,涂面发生细小凹凸,比桔皮皱现象较细小。原因: (1)涂料粘度过高。 (2)所用溶剂、稀释剂不妥。 (3)喷涂距离过远。 (4)喷涂时空气压力过高。 (5)有风且风速过大。 (6)温度过高,干燥迅速。 (7)涂料性质不合。防

5、范办法:与桔皮皱相同。涂膜处置:与桔皮皱相同。 4.砂粒涂面(Sandy)亦称 Pebbling现象:喷涂的面产生砂粒状凹凸且光泽度不佳。原因: (1)涂料粘度过高。 (2)含有低沸点溶剂过多(干燥速度过快) 。 (3)喷涂时与被涂物面距离过远。 (4)温度过高。 (5)过多喷涂(over-spray)之半干燥,涂料附着(在角落此现象最多) 。 (6)涂装环境灰尘太多,未予清除,且散布于场所。 (7)机具设备故障。防范办法: (1)调整喷涂时涂料的粘度。 (2)选择适当涂料及 Thinner。 (3)调整喷涂距离。 (4)调整温度。 (5)排除过多之喷雾,粒子要去除。 (6)应先行防尘,除尘作

6、业,方再行喷涂。 (7)机具设备应进行保养修护。涂膜处置: (1)予以干磨或水磨磨去不良部分重涂装之。 (2)用较慢干的稀释剂稀释之,粘度低再涂一次。 (3)改进操作的技术,尤其是喷涂距离。 5.粟粒状膜(Seeding)现象:涂面发生粟粒状凹凸。原因: (1)不挥发性展色剂的固块。 (2)染料的固块 (3)涂料的挟杂物。 (4)硬化剂、干燥剂过多或混合不均,搅拌不匀。防范方法: (1)搅拌、过滤、溶解或予以废弃。 (2)同 1。 (3)过滤。 (依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滤布或网) 。 (4)添加量应适当,混合搅拌应均匀。 (5)涂料不良或凝结严重时应予以废弃。涂膜处置: (1)予以干磨、水磨,

7、磨去不良部分,再涂装。 (2)如有裂疮或不干时,则涂膜应予以除去,重作。 (3)用较慢干的溶剂或溶解力较强的溶剂稀释后再涂装之。 (4)操作技术的改造。 注意:一定要过滤。 6.下垂(Sags) 、流延(Runs)现象: (1)涂料粘度过低,稀释过度。 (2)一次即喷涂过厚,尤其是较慢干的涂料。 (3)涂料喷出量过多。 (4)喷涂时距离过近。 (5)喷涂角度不适当。 (6)喷枪移动速度过慢。 (7)喷枪、保养或调整不良,以致漆形不量。(8)使用干燥很慢的稀释剂。防范方法: (1)调整适当的粘度。 (2)适度的涂装量,不可一次喷涂太后。 (3)调整喷枪的喷出量。 (4)调整适当的距离。 (5)喷

8、涂时,喷枪需要与被涂面垂直(任何地方均同) 。 (6)移动速度,以 3050cm/sec 为佳(在 1.5m/m 喷枪口径,粘度应为 1823 秒) 。 (7)调整喷枪或校正之。 (8)使用适当的稀释剂。涂膜处置: (1)全部除去重新喷涂。 (2) 予以干燥后,以干磨或水磨磨去不良部分予以重新涂装之。 7.反拔滞漆现象:涂料被反拔,涂膜产生凹凸不平或涂膜部分不附着。原因: (1)被涂面有水份油份附着或 未清除。 (2) 涂料、涂膜中有水份油份混合(空气机为主因) 。 (3) 充满溶剂气体、作业场所排气不良。 (4) 涂料不良,过多的添加剂。防范方法: (1)彻底清扫涂面。 (2) 严重时应予停

9、置,或喷气除去水份、湿气(空气机空转) 。 (3) 作业环境的换气应良好。 (4) 选择优良的涂料。涂膜处置: (1)予以干磨、水磨磨去不良部分,重新喷涂。 (2) 剥离涂膜,重新涂装。补充: (1)空压机要撤底定期保养,不得含水含油。 (2) 涂膜在研磨时,应以肥皂拌和水研磨,可得较佳的研磨效果及节省时间。 8.渗色、浮色、渗罐(Bleeding)现象:底层漆或下层涂膜成份被上层涂料溶解,渗透于上层涂膜,而使其变色。简而言之,亦即是第一道涂膜 色泽局部或全部浮于第二道涂料之上。 原因: (1)底层涂膜或下层涂膜被上层涂膜再溶解。 (2)下上层涂料性质不合。 (3)下层涂膜干燥不充分。 (4)

10、使用溶解力过强的上层涂料稀释剂。 (5)色泽材料使用不当。 (6)有机溶剂溶解而使其上浮。 防范方法: (1)喷薄一层的涂膜使其尽快干燥。 (2)先了解到涂料性质后使用。 (3)让下层涂膜充分干燥。 (4)使用适当的稀释剂。 (5)使用适当的着色材料。 (6)具有此特性的染料,仅适用于单色使用,不可用于重涂部位(可先试验)或涂黑色漆或洋干漆。 涂膜处置: (1)予以干磨、小磨后再行黑色漆或洋干漆遮盖,再涂装。 (2)剥离涂膜,重新再喷涂(事实上最好不必如此) 。 注意:此现象大部发生于红色的浮色。 9.气泡(Bubbling)现象:涂膜内含有气泡。原因: (1) 填充不良,补土不良,内有,空气

11、。 (2) 涂料与被涂物面之间温度差异太大。 (3) 涂料中有气泡。 (4) 涂料粘度过高。 (5) 喷涂空气的压力过高。 (6) 毛刷移动过快。 (7) 预热过于剧烈,或急剧加热,使其干燥。 (8) 涂料性质不合,所用溶剂、稀释剂不当。 (9) 过度厚涂,一次后涂。防范方法: (1) 填充完整(动作稍吗慢) 。 (2) 减少涂料与被涂物间的温差。 (3) 过滤或以振动器除去气泡,或用真空除气泡。 (4) 调节涂料到适当的粘度。 (5) 降低喷涂时的压力。 (6) 以适当的速度移动。 (7) 予以适当预热,缓慢加热。 (8) 选择适当的涂料及其专用的稀释剂。 (9) 薄涂多次,不可一次涂厚。涂

12、膜处置: (1) 不良部分严正时,予以剥离,重新再喷涂。 (2) 以干磨或水磨磨去部分较轻微处,再予以补土后再涂装之。 10.不干(Wetting)现象:涂膜经长久时间后,仍然不干燥。原因: (1) 含树脂、精油或碱份过强时。 (2) 被涂面附着水及油份或 质等物。 (3) (酸) (碱)性硬化剂或染料颜料相并使用。 (4) 硬化剂添加量及稀释剂使用错误或添加不当。 (5) 涂料中混入水份或油份。 (6) 温度过低,未达到干燥条件。 (7) 没有搅拌红搅拌不匀。防范方法: (1) 涂对所用涂料或刮、拭去或用酸中和之。 (2) 清扫被涂面,使之绝对清洁。 (3) 不得混合使用相反性质的涂料及其添

13、加剂。 (4) 依各厂的比例严格滴加硬化剂。 (5) 予以废弃之。 (6) 调整干燥时的温度及注意干燥时间的控制。 (7) 搅拌均匀,使树脂与添加剂均匀混合。涂膜处置: (1) 加热干燥之,或延长干燥时间,如会干燥可使用。 (2) 严重时或加热后仍不干燥,则应予以剥离,重新涂装。 11.皱纹(Wrinking)现象:涂装后或数日后涂膜上呈现皱纹。原因: (1) 表面干燥过快。 (2) 一次涂装过厚。 (3) 硬化剂混合不完全。 (4) 下层涂料及上层涂料配用不合,上层涂料的稀释剂溶解力甚强。 (5) 下层涂料干燥不完全,即行上涂作业。防范方法: (1) 使用沸点较高蒸发较缓的溶剂、稀释剂。 (

14、2) 调节适当的涂装量。 (3) 硬化剂应混合完全。 (4) 使用性质相合的涂料,并注意上层涂料稀释剂的溶解力对下层涂料有无影响。 (5) 使下层的涂膜干燥完全,再进行一次工程。涂膜处置: (1) 予以干磨、水磨磨去涂膜再行涂装。 (2) 严重如有鬼裂或剥落并行发生时,则剥离涂膜重新涂装。 12.龟裂、裂纹现象:裂纹通常发生在上层涂膜,鬼裂则发生在下层涂膜或材面。不管是鬼裂或裂纹其现象均是在涂膜上生 成线状、多角状或不定状,此均是因缺乏伸展性而引起的现象。通常鬼裂与裂纹相随而发生,应注意。原因: (1) 木材含水率过高。 (2) 涂装时一次即涂过厚。 (3) 下层漆干燥不充分,即行上涂作业。

15、(4) 硬化剂添加比例过多。 (5) 上下层涂料性质不合。 (6) 涂料不良,涂膜缺乏伸展性而引起。防范方法: (1) 欲涂装时应使木材含水率减至 10%以下。 (2) 适当的漆涂量,不可一次厚涂,应少量多次。 (3) 使下层涂膜干燥后,再行上层涂装。 (4) 依其比例调节适当的添加量。 (5) 充分了解涂料性质再使用,不可乱用、误用。 (6) 选择良好的涂料及其稀释剂。涂膜处置: (1) 予以干磨、水磨、磨去涂膜,补土研磨后再行涂装。 (2) 严重时则剥离涂膜重新涂装。 13.渡桥拱挠现象:在边缘、角隅等处,涂膜隆起(生锈) ,而其内部含有液体或气体,或成凹凸状、粒状。原因: (1) 木材含

16、水率过大,接合部间隙空气渗灌。 (2) 急剧加热,温差过大。 (3) 涂料性质不合,溶剂、稀释剂不合。 (4) 重复喷涂操作,被涂物有水份或油份。 (5) 铁锈未予清除(通常是研磨后再生的锈,拌和水) 。防范方法: (1) 木材的含水率应该降至 10%以下,正确加以组合。 (2) 缓慢加热,提高温度,不可过剧。 (3) 选择适当的涂料、溶剂、及稀释剂。 (4) 清除被涂面的水份及油份。 (5) 干燥完全,铁锈应除去,再行涂装。涂膜处置: (1) 剥离拱挠部分,予以涂装。注意:此不良现象,通常附着物均不良好,是故与刮去其拱挠部分时,其范围应较大些,且必须较完全。 14.隆起、凸膜现象:上层涂料侵蚀下层涂料而被下层涂料举高因而附着不佳。原因: (1) 上层涂料溶剂的溶解力较下层涂料强。 (2) 下层涂料未干,即行下一道工序。 (3) 材面内含树脂或精油过多。(4) 涂面过后,一次厚涂。 (5) 涂装物水份含量多。 (6) 烤炉内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