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1780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 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 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 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 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 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 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

2、令鲜果等,除 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 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 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 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 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 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 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 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 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

3、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 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008 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 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 “朝阳产业” ,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 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 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

4、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 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 “即“天” 、 “地” 、 “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 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 。在中国古代,夏 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 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 ”冬至节日 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 的活动内容

5、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 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 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 的一种适应。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 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 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 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 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

6、火谷” 。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 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 、 “阴阳相合” 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 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 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 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 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 这一国家、

7、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 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 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 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 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 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 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

8、对 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 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 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 ,而应审时度势,加大本土节 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 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为己所用。 社会政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 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 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 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

9、大都停留在其作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夸 大其政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使得普通 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单一。因此,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 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外,还要积极地融 人大众娱乐文化,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 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 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

10、日 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 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 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 化载体和手段,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 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 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

11、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 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 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 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 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行业联合运转。将和端午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 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新闻媒体、出版等各行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端午旅游文 化大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呼应合作,促进端午节象征资本 的扩张。 第二,加大创意血液的注入。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

12、资源 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 旅游项目,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体会其生动 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第三,将端午的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元素中去,延伸端午旅游的 表现空间,充实旅游活动内容。比如在缺水的北方,龙舟竞渡旅游项目受自然 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结合北方各地域文化风情,除了开展诸如旱地 高跷舞龙等文化娱乐活动外,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凭借北方菜肴相比南方菜肴更 为豪放的特征,展示“龙舟舞动食文化”的风彩。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并不是没有经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相反, 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文明有很重

13、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它的发展过 程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强大的中华文化往往并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将 外来的文化进行了同化吸收,以此来带动文化的更新。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 下,已经有很多土著文化相继成为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更好的继承 和发展,将不只是简单的保护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 积极因素,使中华文化可以容纳世界各主流文化,增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端午节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不是简单的立法保护 和宣传教育就够的,应该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形式的创新,以吃喝为主 的活动形式向以娱乐结合吃喝为主的形式,让人民切实参与其中,体会到庆祝 传统节日时的趣味。发展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而要适应时代潮流,融合一些 人们乐于接受的元素,如此才能引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更加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