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0370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把握经济结经济结构构战战略性略性调调整的重点整的重点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 ( 2010 年 12 月 16 日 07 版)“十二五”时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应抓住对经济发展全局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影响较大的主要问题,强化措施,重点推进。调整需求结构。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长期看,这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因此,调整需求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应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完善消费政

2、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措施,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二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领域不均衡、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等领域倾斜,并鼓励、扩大、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注重以投资带动就业和消费。三是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应主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应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我国

3、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三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调

4、整要素投入结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口及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出现,尤其是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城乡结构。我国的现代化可以说在很大程

5、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调整城乡结构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城镇化管理,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的

6、重要原因。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一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二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三是积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和农产品需求量。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区

7、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促进进我国我国农业农农业农村村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又好又快发发展(学展(学习贯彻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精神)张红宇 人民日报 ( 2010 年 12 月 16 日 07 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我国

8、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了 1958 年以来的首次连续 7 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连续 7 年增长 6%以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四取消、四补贴”、最低收购价、大县奖励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09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 8.89 亿亩、49%和 51.5%,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三是支撑力量更加强大。去年,全

9、国财政收入接近 7 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 2.4 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农业的外部带动力量将会更加强大。四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方面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十分浓厚。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城镇规模扩张将促使农产品需求刚性持续增长。面对不断加大的供给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

10、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构不优、波动脆弱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能力有限。 “十二五”时期,需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过程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近几年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教育、医疗、社会保

11、障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把加强农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将农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十二五”时期,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农业竞争,我们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做强做大国内优势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十二五”时期,

12、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大问题。尽管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仍然艰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从投资结构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于城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小且增长缓慢。200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比仅为3.1%。从财政支持看, “三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而且,资源要素流出农村的趋势还在继续, “三农”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9 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约 1.42 万亿元,但耕地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

13、偏弱,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尽管粮食实现连续增产,但维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009 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75%的 13 个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 39%,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种粮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07 年2009 年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年均上涨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提高 11.7%。2009 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例下降到 29.1%,粮食生产兼业化、保口粮、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明显。 “十二五”时期,粮食问题的核心仍是保供给,需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综合平衡。

14、尽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改变。2004 年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9.7%,高出农民收入增幅 2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 3.211 扩大到 3.331。在农村内部,农户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 年,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甘肃省农民的 4.2 倍。因此,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尽管农村劳动力还有富余,但职业农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将成为常态。2003 年2009 年,40 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 57.7%提高到 67.8%。

15、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别仅占 20%、3.4%、0.13%,而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在 7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会加剧。特别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严重短缺,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尽管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从贸易结构看,2004 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为 46 亿美元,2008 年猛增到 181.6 亿美元。特别是园艺、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频频受阻,而大豆、棉花、食糖等资源性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农业比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外资本通过并购农

16、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制种业研发、布局粮食收购市场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产业领域。尽管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整,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部分地区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也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扶持政策还难以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相对缓慢。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始终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在保供给、强基础、转方式、拓功能、遏差距、促开放六个方面有所突破。保供给,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要求,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强基础,就是着眼于中长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培养造就职业农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