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规划节水量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9616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规划节水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规划节水量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六、规划节水量分析六、规划节水量分析(一)水(一)水资资源及其开源及其开发发利用利用现现状状分析分析在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质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等。(二)(二)规规划划节节水量分析水量分析1、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分析。在现状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项用水定额及用水效率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比较,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较,与有关部门制定的用水与节水标准相比较,找出与先进标准的差距和现状用水与节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用水水平与效率的分析可按省级行政区分区

2、进行。反映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的指标有综合用水指标和分行业用水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综合用水量1(人口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统计)、万元 GDP 用水量、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节水器具普及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田亩均实灌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指标。2、节水目标确定。在充分分析区域现状用水状况、用水水平与效率及水资源开发潜力及供需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水1 人均综合用水量为区域统计期内(一般为一年)单位人口总用水量,为区域内的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及生态环境补水等总用水量与总人口的比值,反映一

3、个区域用水状况的宏观指标。2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水价影响等因素,参考国内外(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者)先进用水水平的指标与参数,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统筹需要与可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确定各地区节水目标与主要指标。3、规划节水量分析。根据现状用水水平、用水效率和区域水资源条件,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区域节水潜力和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以规划水平年各部门和各行业(或作物)通过综合节水措施所达到的节水目标指标为参照标准,计算分析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目标指标的差值,并根据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物量指标,估算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可能形成的节水量。

4、分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方面分别分析计算规划节水量,汇总得出规划总节水量。七、七、区域重点与重点领域区域重点与重点领域(一)区域重点(一)区域重点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水资源紧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合理确定用水定额,以水定发展,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高用水和高污染项目,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水资源丰富地区,要从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向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要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大节水力度,促进节水减排。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水资源和产业结构实际情况

5、,结合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或政策意见2及其相应的水利发展规划,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或水生态与环境问题严重的区域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域,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要全面深入推进已确定的 100 个国家级试点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二)(二)重点重点领领域域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核心,结合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当地实际,提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加强田间高效节水、推广和普及农业节水技术等农业节水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工业节水。重点提出高用水、重污染工

6、业行业的工业节水主要对策与措施。在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市场准入、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强用水管理、节水技术改造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和排污量,全面提高工业节水水平。生活节水。通过强化城镇用水管理、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2、如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长株潭城 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7、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以及一些省区、一些沿海等地区的发展规划 等。4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等,特别是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的节约用水及其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生活节水水平;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普及计量设备,推行村镇集中供水,合理利用多种水源等,逐步提高农村生活节水水平。非常规水源利用。根据当地水资源供需状况,在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非常规水源(再生水、雨水、海水、微咸水、矿井水等)的利用水平,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保护。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力度,减少

8、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入河量,实行废污水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加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水资源的节约,逐步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环境用水,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八、制度建设八、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须重点突破“责任不明、驱动力不足、监督考核不力”等瓶颈制约。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完善水(一)完善水资资源管理体制源管理体制1、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范围和事权,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5管理水平。2、

9、建立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务和节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节水机构。通过推进用水方式转变,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回用实行全过程管理,推广应用高效用水设施,建立和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落(二)落实总实总量控制和定量控制和定额额管理相管理相结结合的用水制度合的用水制度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管理。1、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在明晰区域用

10、水总量控制目标的基础上,逐级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各主要河流、湖泊取水许可总量和水量分配方案。2、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合理制定用水定额,进一步扩大用水定额覆盖范围,完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在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中,加强用水定额管理。3、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核定河流纳污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根据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4、完善计划用水制度。在明晰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行业用水定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水计划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和6合理性,完善用水计划下达程序,加强用水监督管理。将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用水户以及公共供水管网中的用水大户

11、纳入计划用水管理,扩大计划用水覆盖范围。(三)(三)严严格格执执行取水行取水许许可及水可及水资资源源论证论证制度制度1、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推进取水许可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总量控制,限制不合理用水。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范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和配套的节水技术与措施论证,对缺水地区和高耗水、高用水、重污染等行业项目进行严格论证。建立完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和资质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论证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3、全面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

12、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各级政府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四)建立和完善(四)建立和完善节节水市水市场调节场调节机制机制1、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制定合理的供水水价,使水价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成本,补偿供水、污水处理的合理成本等;建立合理的水价梯度,以充分满足基本用水需求、抑制超额消费、遏制奢侈浪费为原则,根据不同的用水对象制定科7学、合理的差异化水价。因地制宜地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高用水行业差别水价以及丰枯水价等措施。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制定农业

13、用水水费基本补贴标准、基准价格和阶梯价格,在农业用水计量基础上,研究对农业用水实行按亩补贴,按基准价格收费,超定额按阶梯价格收费等政策。2、严格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对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地方,要限期开征,已开征的地方,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到弥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合理赢利的水平。(五)全面加(五)全面加强节强节水基水基础础性管理制度建性管理制度建设设 1、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全面实施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2、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全面实行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计量,

14、逐步推行农田灌溉及市政、环卫、绿化等用水计量,提高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规范计量设施监控管理。结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健全取用水统计制度,完善取用水台帐,规范取用水统计。加强对取用水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确保取用水数据真实、准确、可靠。3、建立与完善节水经济激励机制。探索适用于市场机制条8件下的经济激励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使节水与用水户增产增效有机统一,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出促进工业和生活节水相应的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和办法,提高企业(单位)增加节水投入的积极性;对农业节水要在研究确定合理的农业水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激励农业节水的相关财政、奖励、补贴等政策和办法。4、全面开展水平衡测试工

15、作。制定水平衡测试具体实施办法,明确需要开展测试的用水户范围,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六)(六)稳稳步推步推进节进节水水标标准体系和科技准体系和科技创创新体系建新体系建设设加强节水标准体系建设,制定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标准、节水技术产品标准、节水管理标准,完善节水标准体系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把科技创新摆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鼓励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适应新形势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落实各项制度的方法和途径。适应区域水资源

16、管理体制发展和改革趋势,制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和完善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的办法;制定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等制度相应的实施办法,水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在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基础上,9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落实水功能区纳污红线;建立和完善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办法,并全面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针对水价制定、水资源费征收、农业水费收补等节水市场调节机制和节水设施“三同时”、用水计量与统计、水平衡测试等节水基础性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或细则;结合本次规划研究出台推进节水型社会有关标准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依靠标准规范和科技创新,开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九、重点工程九、重点工程建设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在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源利用及能力建设等领域,结合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及其经验的推广,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水资源态势相匹配的节水工程;要求明确各项工程的实施地点、主要内容、责任单位、实施时间、投资估算、投资主体和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