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80937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圣心源四圣心源 卷五卷五杂病解上杂病解上病不过内外感伤。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 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 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 朝露之落薤上矣。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 病解。杂杂 病病 解解 上上鼓鼓 胀胀 根根 原原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 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 水升

2、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 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 露之空濛。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 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 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 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 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昌邑黄元御坤载著湿土不运,则

3、金木 郁而升降窒故也气气 鼓鼓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 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 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 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 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 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

4、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宣泻 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桂枝姜砂汤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栈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干姜 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 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 菀陈,然后调之。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 火原作“木” ,据集成本改。 百虑“虑” , 释名:“虑,旅也。旅,众也。 ”百虑” 。众多也。黄元御医 学全书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瓜蒂散瓜蒂散瓜蒂二十个,研赤小豆三钱,研香

5、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病重人虚者,不 可服此,当用葶苈散。水水 胀胀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 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 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 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 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 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

6、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 如江汉矣。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 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 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 则闭癃,虚则遗祸。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 下实也。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 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 陷于膀胱也。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 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

7、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 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 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 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苓桂浮萍汤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 贝母。苓桂阿胶汤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

8、枝三钱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 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 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 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 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 胀。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胀者, 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总之, 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

9、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 水病于上者,其气遭必不通。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噎噎 膈膈 根根 原原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 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 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 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缘气之为 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 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

10、壅,是以善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以阳衰土湿, 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 针皆息也。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 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抟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 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 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苓桂半夏汤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 钱 煎大半杯,温服。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

11、饮。上脘不开,加以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 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 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 则饮食渐下臭。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盖胃逆则肺 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 迫急,芍药泻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腔、当 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部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 大肠以阳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应艰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 食非多,捎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

12、充满胃肠,顺行而下。盖以肝木郁陷, 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 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 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 水道不利。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 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 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 以苓、泽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

13、续开,胸膈浊气,渐有 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 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 而便利矣。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 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嬗 (shan 缮)说文:“嬗,一日传也。 ” 机针庄子.夭运:“意者,其有机针而不得已邪?”成疏:“机,关 也,针,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在此指出纳之机能。 肠原作“阳” ,形近音近之误,据闽本、蜀本改。反反 胃胃 根根 原原反胃者,阳

14、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藏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 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 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 溺不涩。 嬗(shan 缮)说文:“嬗,一日传也。 ” 机针 庄子.夭运:“意者,其有机针而不得已邪?”成疏:“机, 关也,针,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在此指出纳之机能。 肠 原作“阳” ,形近音近之误,据闽本、蜀本改。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 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 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

15、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 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 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 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遂行,蓄积既 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 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 能下润,散燥涩而艰难也。仲景金匮 ,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 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姜苓半夏汤姜苓半夏汤人参三

16、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 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 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消消 渴渴 根根 原原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 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 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 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 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 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 不淋者,木泄而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