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水电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78583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可托海水电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可可托海水电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可可托海水电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可可托海水电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可可托海水电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可托海水电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可托海水电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可托海水电站 目 录 百度百科 1 可可托海水电站 2 鏖战 20 年 地下 136 米“掏”出可可托海水电站 1 可可托海水电站 可可托海水电站位于新疆富蕴县境内西南 10 公里额尔齐斯河上游干流,1958 年开工建设, 1967 年 2 月 5 日,1976 年建成,装机 1.9 万千瓦,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当时 我国唯一的最大最深的地下水电站。唯一的最大最深的地下水电站。可可托海水电站运行四十多年来,水电站设备日益陈旧,已不能满足可可托海生产的快速 发展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求。可可托海水电站技改扩建后新增装机容量 5 万千瓦,总 装机容量达到 6.5 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

2、2.1 亿度。该项目计划投资 3.5 亿元,建设周期为 3 年。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缓解可可托海矿区用电负荷增长与电力短缺的矛盾,给稀有金 属公司实现“万吨锂精矿、万吨碳化硅、万吨云母制品”的目标提供动力保障。 被誉为“北疆明珠”的可可托海,是新疆有色集团发展的摇篮。投产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可可 托海 1.9 万千瓦水电站,为矿区及当地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新疆有色集团掀起 了新一轮大发展,将稀有金属板块作为新疆有色集团三大板块之一谋划布局,加大发展投资力度,实施水电扩容工程,就是“振兴稀有、再造辉煌”的 关键举措。可可托海水电站扩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并网输电。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公司作为

3、新疆有色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被誉为“新疆有色的摇蓝”。 以开采、加工稀有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导产业,拥有举世瞩目的 3 号矿脉和辉煌的企业发展 史,被誉为“新疆有色的摇蓝”。60 年来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基础材料和国家 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鏖战 20 年 地下 136 米“掏”出可可托海水电站 可可托海水电站是可可托海创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出可可托海镇 10 公里,这里是额尔齐斯 河上游的伊雷木湖的出水口。1956 年,这里开始建设如今闻名中外的、装机容量 2 万千瓦/ 时的地下水电站。但在当时,考虑到国防建设、战争和保密等因素,这座水电

4、站被隐藏在 地下 136 米处,鲜为人知,很少有人能目睹它“庐山真面目”。从勘探设计到 1976 投入使用, 耗时二十年,数千名建设者为此贡献了青春甚至生命。这里被称为“中国的寒极”1965 年元月,这里曾测得-57的最低气温纪录。这是一座闻名中外却又鲜为人知的水电站,从开始勘探到全部机组投入使用,耗时二十年, 是由数千名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坚硬的石山之下“掏出来”的一个共和国水电 史上的奇迹。 因为当年可可托海开采的稀有金属主要用于国防建设,考虑到战争和保密等因素,这座水 电站被隐藏在地下 136 米处,只有重要领导人才有机会到此视察参观,一睹它的“庐山真面 目”。时至今日,可可托

5、海地下水电站已经安全运行 39 年,它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撩起 中国寒极中国寒极 勘探建设水电站勘探建设水电站 出可可托海镇 10 公里,我们乘坐的汽车驶到了山口,这里是伊雷木湖的出水口。当年,为 了修建可可托海水电站,在额尔齐斯河与其支流卡依尔特河交汇处,人们拦河筑坝建起了这座水库,后来人们给它起名叫伊雷木湖。这里被称为“中国的寒极”1965 年元月,这里曾测得-57的最低气温纪录。新疆有色金 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工作部主任高新吉说,正因为这里是寒极,湖东南 数公里的山坳里,曾是国家武器寒极实验场。 在这里建一座水电站,这个建议最早是由中苏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苏

6、方经理拉宾科(地质专家)提出来的。 高新吉说,为促进可可托海矿区的生产,保证国防建设,1955 年 7 月,国家电力部水利发 电建设总局派出勘察组到可可托海对上、下游河道和峡谷水利地址进行踏勘,并提交了 新疆可可托海水电站勘察报告 ,报告提出了峡谷阶梯开发方案。 其后,可可托海矿管处成立水电站勘测队,开始做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国家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大坝的初步设计和部分施工图设计。 宗家源 1954 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来到西北勘测设计院。为了工作需要,1959 年 9 月,西北勘测设计院组织设计工作组到可可托海现场设计。当时,宗家源的妻子刚有 孕,身体又不好,宗家

7、源仍要求到现场参加设计。出发前,他还朗诵一首诗:赳赳雄师出 塞关,英豪目下无艰难,现场设计为方向,不亮明珠誓不还。 1967 年,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发电后,宗家源才回到兰州。那时,他的女儿已经可以到处 跑了。 修建水库修建水库 千余人寒夜鏖战千余人寒夜鏖战 1958 年 5 月,新疆兵团工建一师五团进入工地开始进行道路和水工工程施工。 之后,水库大坝由于方案改变,水电站计划投资增加到 5930 万元。1963 年 4 月,工五团撤离工地,但却有 20 多人把生命永远留在这里。此时,拦河围堰已 经合龙,泄洪洞已经打通,并开始做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准备工作。 1964 年 8 月,西北勘测设计

8、院完成了可可托海水电站大坝的设计,为突击施工创造了条件。 这时,新疆有色局接受可可托海矿务局局长王从义的建议,暂停可可托海三号脉露天矿的 生产,调集全部人员和设备到水电站工地,与新疆有色局工程公司一起打以大坝建设为主 的“大会战”,王从义任会战指挥部总指挥。 退休前任新疆有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的阿不都热依木那瓦依,1964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 分配到了新疆有色局,为响应号召,他和同学们一起奔赴大坝劳动工地锻炼,从事混凝土 搅拌工作。他说:“当时,仅在大坝上干活的就有 1000 多人。晚上整个工地灯火辉煌,高峰时劳动力达到 2200 人。 “清理坡面、浮土主要靠人工。那时条件艰苦,工作繁重,还有危

9、险。我的班长在清理坡面 时,被从上面滚下的石块砸中,牺牲了。 “现在在海子边上还留有一些残垣断壁,那是我们当时住的干打垒房。40 多人住在一间房 子里,木板在地上一铺就是我们的床。因为厕所没有灯,夜间上厕的人将尿撒到蹲坑人的 头上的事经常发生。 “当时,特别难过的是冬天,吃的多是包包菜、土豆,要么就是把甜菜蒸、煮后和着面吃。 ” “当年建设这个浩大的工程,最多的时候动用了 2200 多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供应都 困难,最后就地开发东风农场、知青农场才保障了粮食供给。 ”高新吉说,到“文革”前,拦 水大坝工程完工。 1988 年,可可托海矿务局将坝顶高程加高至 1171.15 米,使水库最高

10、储水水位由 1168 米提 高到 1170 米。 凿引水洞凿引水洞 且把生死置身外且把生死置身外 整个水电工程的建设顺序为:泄洪洞拦水坝引水洞厂房。 如今的伊雷木湖夹在两座大山之间,静静地为水电站输送着水能,但在当年修建水库的时候,伊雷木湖水十分丰富。要在这里修建水电站,首先必须把水引干才能施工。 高新吉在可可托海生活了 50 多年,据他介绍,当时在对面的山上打了 4 个导流洞,用导流 洞将水引流到山外。大坝修建后,伊雷木湖水位抬高,施工人员开始建设电站引水洞工程。现年 80 岁的王兰玺老人 1952 年就来到可可托海矿区工作,谈起当年修建水库、电站,老 人的眼里放出了神采:“引水洞呈拱形,高

11、不到 4 米,宽不到 5 米,打好后先用木头加固再 用水泥浇注。洞内铺上钢轨,用矿车将岩渣运出洞外。开始从大坝的一头打,后来二厂房 竖井打好之后,实行两头对接。“我们用风钻、钢钎开凿引水洞,由于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风钻扬起的粉尘呛得人呼吸 困难,但大家没有怨言,戴上口罩继续干。那时只要一声令下,大家不讲条件,真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啊!” 作为中国的两个寒极之一,可可托海冬季十分寒冷。 “身上能穿的都穿上了,只留眼睛和鼻 子露外面。眼睛冻得疼,鼻子呼出来的气都冻成霜挂在帽沿上。 ”从小就生活在可可托海的 张学文老人回忆道。 建成后的引水洞从引水处到洞压井全长 2341 米,落差 76 米。愚

12、公精神愚公精神 挖空石山建厂房挖空石山建厂房 可可托海人现在仍习惯地称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为“二厂房”。 1956 年,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勘测设计局(后称电力部水电总局北京水电设计院,后并入 国家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开始对可可托海水电站进行设计,到 1958 年 4 月基本完 成初步设计,工程编号 701-1。 新疆有色集团公司生产处处长李金海是 1957 年到可可托海工作的,后任可可托海矿务局总工程师。水电工程开始后,他便在钻探队工作。他说:“那时,蔬菜运不进来,我们吃的最 多的是海带、羊肉,没想到几个月后,我的少白头竟好了。“我们共钻探了三处地方:海子口、二厂房、三厂房,最后确定在海子

13、口修建大坝,二厂房 建发电站。 ” 钻探用的是 32 马力的柴油发电机,每转换施工地点,发电机需要 16 个人才能抬动。 “从海子口到二厂房有 4 公里,落差近 80 米,是建水电站最理想的地方,那里都是花岗岩 质,可以承受 9 级地震。当时电站建在地下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战备的需要大坝可 以炸,但发电站绝对炸不了。 “二厂房采用打竖井的方式,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工人们靠人力一点点地把岩石挖掘出 来。随着竖井的逐步变深,井口搭起了简易井架,靠卷扬机拉动吊斗将岩石运到地面,用 于水库大坝的建设。 “打竖井最大的特点就是钢钎头及风钻头磨损严重,为此,工地专门建了一个铁匠铺,加工、 维修钢钎头及风

14、钻头。“水电站建于地下 136 米处,又有地下 3 层的机房和车间,共有约 200 米深。我们是挖空了 一座山,打穿了一条洞,建起了一座坝啊!”说起当时的劳动场面,李金海的评价是 4 个字: 拼命,忘我。 高新吉说:“1966 年冬天,可可托海水电站大坝建设工程大会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 大会 战进行得艰苦而壮烈,工地上的施工人数超过 2200 人,7 个建筑队分别担负大坝和其他 水工工程的施工,安装队负责设备安装。那年的冬天真冷啊,平均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坝址上最冷可达-50。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工程仍在继续进行,并于文革前完成了水 工工程、第一条输电线路和第一台 4500 千瓦发电机组的

15、安装。 ” 1967 年“二厂房”建成时,共使用碎石、砂石、粘土八千多万立方米,木材、水泥、钢筋、 钢轨、炸药及施工机电设备等近 10 万吨的物资则全部从内地或新疆其它地区运至工地。 这年 2 月,水电站第一台机组 4500 千瓦发电机组安装并投入运行,开始向可可托海矿区输 电。 铺设电缆铺设电缆 一度动用直升机一度动用直升机 离开大坝,我们沿一条沿山边修筑的狭长小道向水电站进发。小道很窄,容不下两辆车并 行。小道的一侧是石壁,另一侧是悬崖或额尔齐斯河谷。 颠簸了半个小时后,在山路右侧的一片山间平地上,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房子。 “这是当年 建设电站的工作人员居住的房子,也是地下电站的后勤基地。

16、 ”高新吉说。 车子停在了一座淡黄色的小楼跟前,小楼耸立在山顶上。高新吉介绍说,这就是电站的主 控制室,其楼顶可以停放直升飞机。我们进入小楼,邓学安等工作人员看到我们这群陌生人显得比较拘谨。由于电站处于大山 深处,除了自己的同事,电站的工作人员很难与外人语言交流。以电站副经理陈磊为例, 他今年 37 岁,从可可托海技校毕业后就分配到这里工作,一干就是 17 年。 站在主控制室门口,向远处望去,对面的山头上伫立着一座钢制电缆支架。地下发电站的 电缆直接横跨整个山谷到达对面的山上,令人惊叹。 最初采用的是木头电线杆,木头电线杆底部是水泥墩子。水泥墩子一头埋在地下,一头露 出来,电线杆就坐落在水泥墩子横出来的平台上面。 电线杆是砍伐的松木做成的,十几个人抬一根电线杆,吃力地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抬,途 中还不好休息,害怕电线杆滚落下山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施工难度特别大。有时前面几个 人拽,后面还有十几个人在推,几天才能将一根电线杆运至山顶。 水泥墩子也是山下做好之后扛上山的,虽然好抓一点,但是特别重,扛上山也特别困难.张 学文老人用两个工人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