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75833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6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062012 年 11 月 17 日星期六 编辑: 曲鹏 青未了【闲读随笔】 最后的贵族深圳小刀: 不知道在 婚礼的成员 中, 有多少卡森麦卡勒斯自己少女时代的影子。 虽然 “精神上的隔离” 是她大部分作品的基本主题, 但我从这篇小说说中读到的更多的是十二岁的女孩在长大成人的那一刻脱茧而出的觉醒与挣扎。 其描摹之精致, 叙述之绵密, 读来时常令人人有呼吸急促之感。 值得再读。浮落岛: 刚看完 英国病人 , 起初觉得这么文艺的作品实在不适合我, 但越往后看越被小说的语言魅力所吸引, 单词或者短句, 像一棵棵树一样排排列起来, 有诗一样的韵律, 然而在感情上又相互连接, 风格实在是太鲜明。 小说

2、的语言很美, 以至于随便翻到哪一页, 轻轻阅读, 就会会像有风一样穿过语句, 让人沉浸其中。黄老邪:万物静默如谜 , 辛波斯卡著。 此选本时间逻辑清晰, 一路读过恍悟作者有小清新, 也有大辽远: 我不必等待繁星之夜/不必引颈仰望/我已将天空置于颈后、 手边和眼皮上/天空紧捆着我/让我站不稳脚步/即使最高的山/也不比最深的山谷更靠近天空/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比另一个地方拥有/更多的天空 书评文周鲁霞十八、 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化圈, 对书信、 日记的热衷是一 种风尚。 在托克维尔(1805-1859)的 17 卷文集中, 书信竟占了 一半以上。 不足 30 万字的中文版 托克维尔书信集 只是其 海量书信

3、的精选, 却值得钟爱托克维尔的饕餮之徒细细品 味, 因为从中可以读出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托克维尔。 出身贵族世家的托克维尔, 生活在法国由贵族社会向民 主社会转型这样一个激荡纷乱的历史时期。 托克维尔的父亲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差点被送上断头台, 幸因热月政变方死里 逃生; 其外曾祖父自告奋勇充当即将被断头的路易十六的辩 护律师, 因此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此般结局老贵族 定已料到, 为了心中所悬的普遍原则, 他还是站了出来。 作为旧制度的获益者、 新时代的受害者,“乡愁” 萦怀的 托克维尔对刚刚到来的民主社会不可能没有抵触, 但他还是 把这一社会转型看做历史的必然。 毕竟在法国社会的阶梯 上,

4、 贵族地位的下降、 平民地位的上升历时已久, 两者的平起 平坐只是时间问题。 托克维尔感受到这一浩荡趋势, 认为转 型及身份平等是 “事所必致, 天意使然” 。 万事开头难。 许多时候更难的是娜拉走后怎么办。 法国 大革命在象征性地拿下巴士底狱后, 陷入的是近半个世纪的 民主的乱局。 平等之后自己钟情的祖国走向何方? 这是让托 克维尔困惑迷茫、 痛苦焦灼的问题。 环顾周遭世界, 唯有美国 安然转型且蓬勃向上。 于是, 托克维尔在 1831 年 4 月到了美 国, 一呆就是 9 个多月, 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解决祖 国怎么办的问题。 美国的经历让托克维尔兴奋不已。 1835 年和 184

5、0 年分 别出版的上、 下两卷 论美国的民主 记录了他在美国的所见 所闻、 所思所想, 是 “一篇” 至今仍堪称经典的 “学习考察报 告” 。 此书的出版也给托克维尔带来了空前的声誉, 1838 年 他出任法国众议院议员, 1848 年参与了第二共和国宪法制 订, 1849 年出任外交部长。 托克维尔坦言: “我的天性是积极 的, 而且应该承认, 是雄心勃勃的。 ” 学习考察毕竟不是目的, 关键是如何解决自家的问题。 作为事后诸葛, 现在看来, 一度激动、 乐观的托克维尔还是忽 略了美国经验的可复制性, 更不用说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工 夫了。 从托克维尔的书信中不难发现, 自打回到法国后, 似乎

6、 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如何学习嫁接美国经验, 他就长期陷入了 失望、 痛苦、 焦灼中不能自拔, 在 1840 年 8 月致法国著名政 治家科拉尔的信中, 竟然绝望地发出 “像我这样的人还有指 望吗” 的哀鸣。 睿智的科拉尔的回信一语道破:“您所追求的 东西是您无法找到的在行动中寻找政治荣誉, 那需要另 外的天空、 另一片天地, 并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 托克维尔之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是个人问题, 也是时代、 历 史的悲剧。 作为旧制度下的贵族, 托克维尔身上依然流淌着追 求卓越、 伟大的血液, 抱有政治的光荣和梦想, 以及有克制的浪 漫和激情。 然而, 祖国毕竟进入了一个 “新” 时代, 托克维尔

7、面对 的现实是, 人们 “为了安逸而牺牲被其视为光辉的东西, 为了卑 微的事物而牺牲伟大的事物” 。 他身在其中的政治尤为不堪, 因 为人们坚信:“政治生活无非是一场人人都在追逐胜利的游戏; 除了把政治当做工具的个人野心, 政治中没有任何严肃的东 西; 政治领袖们只是些演员, 他们甚至连戏剧的成功都不关心, 只在意他们个人角色的成功。 ” 此种环境中, 托克维尔的精神状 态可想而知“当把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想象、 愿望和期盼与 我们眼前的景象作对比时, 怎么会有别的情绪呢? ” 作为一位怀揣梦想与激情的政治家, 托克维尔对权力是 向往的, 但前提是 “能体面地获得和保持” 。 1851 年路易波

8、拿巴即位后他便隐身而退 或许是形势比人强, 或许是托 克维尔实在不愿放弃老贵族的尊严和体面。 托克维尔终于意 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主要在头脑的工作” , 退出政坛后, 他 继续保持着通信的习惯, 还写就了反思法国大革命的 旧制 度与大革命 和仅供给自己消遣的 回忆录 。 事实证明, 他确 实是 “在思考中比在行动中更出色” 。 根据托克维尔一生这段 “悲伤的故事” , 当今哲学家查尔 斯泰勒概括出现代性的三大隐忧: 意义的丧失、 目的之晦 暗、 柔性的专制。 在民主社会, 身份平等了, 人人皆可通过自 己的努力改变自己, 个人主义盛行势所必然, 无休止地追求 个人私利, 道德伦理被忽略、 人

9、生意义褪色也在情理之中; 目 的之晦暗是因为商业社会工具理性的盛行, 生活充满了功利 性的算计, 价值弃若敝屣; 原子化的个人如若一盘散沙, 无力 抵挡和抗衡专制政治, 自由面临被侵害的危险。 也正是这三 大隐忧, 让百年前的托克维尔饱受精神的困顿。 托克维尔真是头脑清明, 他在通信中曾说, 自己一生这 段 “悲伤的故事” , 其实 “差不多是所有人的故事” , 无非是感 受的深浅而已。 这段关于现代性的悲伤的故事, 至今仍在继 续, 只是托克维尔那样目光如炬的老贵族已经鲜见。【字里行间】 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文胡少卿北大教授吴晓东回忆学生时 代听顾城的讲座, 觉得他随口说 出的句子都无比优

10、美, 使人迫不 及待想记下来。 看 顾城哲思录 , 就知此言不虚。 这些散文性段落, 比诗歌更为舒展、 放松, 也更明白 易解, 它们有一种华美丰盈的气 质, 使人感叹原来现代汉语也可 以漂亮如是。 全书采用语录体或 曰断章体, 将顾城星星点点的灵 感连缀在一起, 宛如穿珠成链, 琳 琅 满 目 。 书 中 的 想 法 都 纯 粹 、 透 明, 使得全书成为罕见的 “通体透 明” 的书。 顾城出国时, 随身带了两本 书, 一本 老子 , 一本 六祖坛经 。 这两部薄薄的中国经典加上顾城 天才的感受力, 构成了顾城哲思的 经纬线。 按照顾城的说法, 不能说 这两部书影响了他, 而仅仅是因为 它们

11、恰好与他的想法一致。 他特别 强调 “自然” 二字, 这两个字的内 涵, 是老庄的 “无为” 和禅宗 “去我 执 ” 的 混 合 体 。 自 然 就 是 自 然 而 然, 顺其自然, 就是去掉目的和预 设, 如佛陀拈花一笑, 静享此刻的 平安喜乐。 顾城强调生活的要义 在于看清自己, 去除妄想妄动, 用 禅宗术语来讲, 就是 “见性” , 而见 性 的 人 可 以 立 地 成 佛 。 六 祖 坛 经 云:“世人性本清净, 万法从自 性生如天常清, 日月常明, 为 浮云盖覆, 上明下暗。 忽遇风吹云 散, 上下俱明, 万象皆现。 ” 在禅宗 看来, 我们本来拥有最洁净美丽的 本性, 只是因为各种

12、 “浮云” 的遮 蔽, 才晦暗不明、 心浮气躁。顾城 哲思录 第一则即是:“一个彻底诚 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 那条路 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 这和你的憧憬无关, 就像你是一棵 苹果树, 你憧憬结橘子, 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 这里谈 的也是 “见性” , 因为见性而获得内 心的平静。 这是两个可以相互对照 的段落, 顾城对禅宗进行了极其文 学化的阐发。 本质上, 顾城是一个始终没有 长大的孩子, 如他的诗 简历 所 云:“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 有长大。 ” 他明白一切, 只是有强烈 的 愿 望 要 顺 从 自 己 的 心 意 去 生 活, 不被社会的规则所改造。 顾

13、城 的 “哲思” , 是他用以缓解与现实 的紧张关系的手段。 他想保有人 之为人最初的自由、 纯粹和美感。 他喜欢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 喜欢林黛玉和鲁智深的真性情, 喜欢中国传统中空灵、 美好、 洁净 的部分。 他向往两种生活境界: 桃 花源和大观园。 他在新西兰激流 岛上试图建立的领地, 就是这两 种想象的综合, 而现实给予他迎 头痛击, 很快就把他压垮了。 他的 失误就在于把文学和生活混为一 谈, 而不能如通常人们所做的, 建 立一种分裂的人格: 幻想是幻想, 现实是现实。 他其实很清楚自己 的境遇, 正如书中的自白:“我在 现实里做着文字里的事。 我在文 字里做, 他们也就笑笑; 我在

14、现实 里做, 他们就不笑了。 ” 最后, 随着 英儿、 谢烨相继离去, 他成了一个 彻底的孤独者:“你们都到生活里 去了, 生活里人口众多, 你们为什 么要认识我呢? ” 顾城归纳诗人与常人的不同 之处时说:“要找出诗人和常人的 不同之处的话, 有一点, 就是他有 一种虔诚, 他希望自己变得透明、 通达, 好让光能够清澈地通过。 ” 他 活得过于纯粹了, 因为纯粹而透 明, 因为过于透明, 尘世一定会给 他致命的伤害, 这是早晚的事。 他自己也很清楚, 他说:“我是死了的 人。 实际上贾宝玉根本不能有超过 十七岁的生活。 ” 围绕在他身边的 人都能预感到, 他们甚至在等待他 如水晶般破碎。 这

15、本书, 就是顾城身后留下 的美丽的碎片, 恰如他在一首诗 中所写:“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危 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 板们去慢慢打扫”( 有时, 我真 想 , 1982 年) 。 顾城的死并非与我 们无关。 在最早的时候, 我们每个 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顾城, 只是 早早就死掉了。 我们忘记了自己 最初的样子、 最初的愿望, 忘记了 如朝阳喷薄般来到生命中的爱与 美 。 我 们 变 得 沧 桑 苦 涩 , 面 目 全 非。 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 唤回一 点记忆。顾城哲思录 顾城著 顾乡校 重庆出版社 2012 年 7 月出版【好看小说】 天宝物华 一块好胶文赵德发他说, 他说, 他说, 这部小说

16、非常奇怪, 很多章节 都由这两个字起头。 我把四十多万 字读完, 依然不知道 “他” 是谁。 不过, 读完全卷, 我意犹未尽, 想一直听 “他” 说下去, 说下去。 我想继续听 “他” 讲述撼人魂 魄、 扣人心弦的阿胶传奇。 读这书 之前, 我只知道阿胶是一味中药, 由驴皮熬制而成。 哪想到, 这种 “黑 如莹漆光透如琥珀” 的胶块, 竟然 有那么多的故事: 天龙化驴, 为祛 瘟疫慷慨捐躯, 从此人间多了一味 神药; 清兵入关, 烧杀抢掠, 带回的 阿胶引发宫廷争斗; 孙之獬出主意 让清廷颁布剃发令, 匪首独一龙抓 到他, 给他在脑后栽上马鬃; 东阿 百姓被勒令剃头, 济世堂传人李庆 发舍身相救, 避免了一场血腥杀 戮; 李继禅凭记忆写出制胶秘方, 飘然出家为僧; 李德祥为救护制胶 驴皮, 投入火海之中 “涅槃” 死去; 慈禧与慈安竞相生产 “龙子” , 真假 阿胶决定了她俩的胜负, 也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走向情节大起大落, 悬念迭生, 读起来真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