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笔记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5871199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当代文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当代文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当代文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当代文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笔记(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绪 论论当代文学概念、分期及发展概况当代文学概念、分期及发展概况一、关于当代文学的界定概念:一般是特指 1949 年以后的大陆文学,并以 1949.7 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为其开端。二、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1.分期:二分法: 以文革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9491976 5070 年代文学(文革前 17 年、文革十年)197721世纪初 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80 年代文学、 90 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2、发展概况(基本轮廓):5070 年代文学:是当代文学的开拓和曲折发展时期,基本轮廓是当代文学的“一体化”(或“一元化”) 。当代文

2、学 “一体化”的几层意思。80 年代文学: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两个回归”表述其变革:文学的回归;人的回归。观念变革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文学/政治;文学功能;创作方法。90 年代以来的文学:是文学明显转型的阶段,表现为商品化、边缘化、多元化。 当代文学 50 年纪事 :1、1949 年, “文学新格局”的确立;2、1954 年, “胡风集团”的覆没;3、1956 年,文学的“百花时代”;4、1958 年,长篇小说的“丰收”;5、1964 年,走向中心的戏剧;6、1968 年,文学世界中的潜流;7、1980 年, “京派”小说的余绪;8、1985 年,文学革新年;9、1993 年,九十年代

3、的文学分化;10、1995 年, “女性文学”的风景;11、1999 年, “世纪末”的回眸。1.试述关于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50-70 年代文学:年代文学:政治与文学的一体化时期政治与文学的一体化时期 第一章第一章 50-70 年代的政治化文学思潮年代的政治化文学思潮 教学重点: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一、政治化文学思潮的形成1、战时文艺思维与毛泽东的讲话战时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寻找和歼灭敌人,这个“敌人”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1949 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依然沿袭了战时文艺的指导思想。 2、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4、日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要总结“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文艺确立基本路线和方向。几个特点:实现了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中共和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文艺新方向”的确立制度性的文学体制的建立3、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提倡。1953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6 日在北平召开。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构即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在第二次文代会上提出的。经由两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走向已被确定,即一元化的轨迹。 二、 “工农兵”文艺方向政治功能被提高到决定性地位;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对文学创

5、作的重要性,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作家世界观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转化为“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强调题材的等级之分;注重工农兵,尤其是其中的英雄形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潮出现的隐在原因:某种“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子。2三、文艺批判运动比较大的文艺批判运动有四次: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最后是文艺界大规模的“反右”斗争。其中贯穿着一条从文艺批评到意识形态批评,再到政治批评,最后到动用专政工具的清算这样一个由虚到实的线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正是通过这几次批判运动而建构起来的。 四、文艺

6、政策的调整两次短暂的文艺政策的调整。1956 年“双百方针”;60 年代初以“三次会议”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1 年 6 月新侨会议、1962.3 广州会议、1962.8 大连会议) 五、政治化文学思潮的极端化:“两个批示”及文革文学思潮1963 年和 1964 年,毛泽东 “两个批示”,1966 年,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文艺无条件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这一政治对文艺的一贯要求,在文革时期表现的更为激进。 “八个样板戏”。 1、第一次文代会及其历史意义。 2、当代文学前 27 年的“政治化文学思潮”的发生和特点。

7、3、简论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 年代初期文艺方针调整的意义。4、简析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构。第二章第二章 50-70 年代小说年代小说2.1 50-70 年代小说概述年代小说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 50-70 年代小说在题材选择、形态类型、创作方法与风格上的特点,感受和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50-70 年代小说在题材选择、形态类型、创作方法与风格上的特点一、50-70 年代小说所处的文学语境及文艺创作的关键词与核心观念本时期文艺创作频繁地出现了一些关键词与中心话语: “为政治服务”、 “工农兵英雄人

8、物”、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典型化”、 “本质”、 “阶级性”、 “革命性”,体现了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二、作家队伍主要构成:两部分。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以上两部分作家中,继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被称作“中心作家”。“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三、50-70 年代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两大题材分布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变革题材”。集中了 17 年小说的名作:“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四、50-70 年代小说的体裁与形态体

9、裁:重视“两极”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初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无论短、长篇,亦或“历史”与“现实”,17年小说均呈现出形态的单一化趋向,即创作方法、作品基调、风格均是单一的。 五、17 年小说的总体评价317 年小说在“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和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的规约下,存在着不少缺陷,如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简单、机械的理解,对现实主义的狭隘理解,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多样化不够,题材狭窄单一,形态单一。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存在缺陷就抹煞其成就,应看到,17 年小说在“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中有其曲折发展的轨迹。成就:1、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和社会主义 社会的现

10、实有较真实的反映;2、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第一类:工农兵正面英雄的形象: 朱老忠、江姐、许云峰、林道静、周大勇、沈振新、石东根、梁生宝、李双双第二类:中间人物形象: 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亭面糊) 、赖大嫂、糊涂涂、常有理、小腿疼第三类:非简单化、脸谱化的反面人物形象:座山雕、张灵甫、徐鹏飞 3、在追求时代性、民族化、大众化的前提下,不少作家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或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1、17 年小说的历史特征及其局限。2、阅读创业史 。2.2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创业史创业史等农村变革题材小说等农村变革题材小说教学目的:了解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

11、的农村变革题材小说的创作特点。全面认识评价柳青的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教学重点:1.创业史的史诗性追求2.围绕梁生宝及梁三老汉形象的争论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的艺术形态呈现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通常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要有“创作上的群众观点”,做到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方法的真正结合。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作家,较重要的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以及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小说建国后,他一如既往关心农民命运,又相继创作了十几部小说,比较重要的有短篇

12、小说登记 、 “锻炼锻炼” ,长篇小说三里湾 。在这些作品中,赵基本上还是坚持“问题小说”的创作原则,针对农村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创作,既关注农民的现实利益,也为现行农村政策服务。在艺术表现上,继续保持着他的评书体文学形式,所塑造人物有呼之欲出的底层生活气息。 山药蛋派:起源于 40 年代,形成于 50 年代,是以赵树理为盟主,以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为主要作家,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些作家立足山西,自觉地学习赵树理的风格,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和问题来创作,反映农村生活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大众化、民族性、通俗性和地域性特色,其作品带有浓

13、郁的山西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李准、周立波的农村题材小说李准(1928-2000) ,河南孟津县人,蒙古族。处女作为 1953 年发表的短篇不能走那条路 ,因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受到欢迎。 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是李双双小传(1960) ,歌颂了大跃进运动。但李准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值得重视的经验,着重细节而又朴素的人物描写技巧。 周立波(1908-1979) ,湖南益阳人。建国后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小说山乡巨变 ,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于这一规格化的主题,作家有时更乐意于通过特定地域的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 山乡巨变的可取之处还表现在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山乡风土人情、自然风

14、光和农民生活的描写上。 四、柳青的创业史及其评价史这一时期在农村变革题材小说创作中,最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又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是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 ,陕西省吴堡县人,是受到人们普遍敬重的当代重要作家。这一方面是他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由于其高尚的人格和严肃勤恳的创作态度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长篇:种谷记 (1947) 铜墙铁壁 (1951)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 ( 1956)4中篇狠透铁 (1958)长篇创业史 (1960):十年磨一剑,文学道路的里程碑(一) 、一部有史诗性追求的作品 创业史: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多卷

15、本长篇小说。有史诗性追求,表现在:1.构思宏伟,气魄大。多卷本的构思题叙的设置:上推 20 年,描写了两家父子两次失败的创业。通过题叙,把创业史的内线伸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的深处去,使创业史所描写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环节,同整个历史的链条结合起来,通过概括梁家父子两代在旧社会20 年中充满着“劳苦、饥饿和耻辱”的创业悲剧,说明在旧制度下整个农民靠老老实实的劳动是创不了业的。题叙和小说正文着重描绘的在更为广阔复杂的现实舞台上进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历史形成了深刻而鲜明的对照。完成如下叙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不限于蛤蟆

16、滩这个小村庄,视线广远,具现实的深广度。 通过王、杨书记讲政策,徐改霞、秀兰等人的活动,把城市和乡村、国家的工业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局联系起来,使作品具现实的深广度,较好地概括出时代的整体特征。 2.主题方面,体现了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 即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照,完成如下叙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3.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英雄人物形象。 梁生宝:一个 50 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形象分析) 政治品质优秀,理想坚定,目光远大。 听党的话,跟党走,创社会主义大业。 对私有制有着近乎本能的仇恨。 “私有财产一切罪恶的源泉!快!快!快!尽快革除这私有财产制度的命吧!共产党人是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