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7110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6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6责任编辑: 武翩翩许芝会 (特邀)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书香中国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故事。扶贫, 即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是整部小说的脉络或线索。由志平、 冰儿、 国令、 阿扬和 阿才组成的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 奉命进驻河城县天马乡 贫困村红山村后, 他们千方百计找资金、 跑项目, 开展基础设施 建设大会战。通过一家公司捐助, 架设一座铁索桥; 获得省发改 委支持, 修通全村四个片区通屯水泥公路; 通过电力部门帮助, 对全村的电网进行改造; 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 建成全村四个片 区集中供水工程, 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 成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 社, 引进食品加工公司,

2、形成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 加强 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 充实村两委领导班子。他们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亲人, 在精准帮扶中与 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然 而, 在精准扶贫进入 “双认定” 的关键阶段, 他们帮扶的农户拒绝 在验收表格上签字。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何不被 人民群众认可?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 深入农户调查核实。调 查结果出乎意料小说真实、 生动地呈现了当下正在进行的 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攻坚场面。这是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 “档 案” , 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 “回忆录” 。每个扶贫工 作队员都可能在小说中

3、读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个帮扶干部都 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文学艺术总是在嬗变中前进的, 作家也总是 在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文学的形式和内质, 来适应 或超越时代的步伐, 这种适应和超越甚至会使文 学走在社会文化的节奏之前。读到红日的新作 长篇小说 驻村笔记 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仿 佛从中体会到了文学嬗变中前进的心音, 红日将 非虚构写作叙事技巧运用到小说中, 而整部小说 的叙述内质和叙事目的又表现出对新写实小说 的反叛和向现实主义的回归。 红日像营造一篇 “叙事新闻” 一样, 用非虚构 写作包装了这篇小说。标题 驻村笔记 不仅得 “笔记” 之名, 且行 “笔记” 之实, 从书名到日记体

4、的回目、 落款; 从切入生活的立场、 态度, 到叙述 的角度、 语气, 几乎是全方位地用非虚构写作包 装了这部小说。“驻村笔记” 旗帜鲜明地表达了 叙述立场, 只有 “驻村” , 才会有 “笔记” ;“笔记” 的前提是 “驻村” ;“驻村” 的目的是 “精准扶贫” , 这是中心事件, 也是新闻事件, 它具有新闻的 “时效性”“真实性” 和 “客观性” 等特性。小说依 “笔记” 的非虚构写作确定了文学立场, 摈弃了 小说以情节结构的营造为主, 改作对观察到的 事物作客观立场的陈述, 将精准扶贫攻坚活动 程序化、 客体化。 写作技巧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来说, 其重 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就 驻村笔记

5、而言, 它 的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就有了另一重意义。杰 克哈特一语中的,“负责任的非虚构作品倒不 是在于它的绝对准确性, 而在于诚实。 ”驻村笔 记 的 “诚实” 在于它在进行场景表达、 引用丰富 对话、 描写人物细节以及选取独特视角时, 是以 “笔记人” (具有新闻人特征) 的身份和视角进行 的, 这就要求作者在选取素材和叙述技巧时进 行取舍。小说中直接对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所 有程序作了客观具体的陈述, 甚至工作表格的 具体细项, 如何填写, 填写时出现的问题等等, 这都是传统小说极为忌讳的细节, 而在非虚构 写作中恰恰是必需的场景表达。 但是我觉得, 仅以非虚构写作来解读 驻 村笔记 是不够的

6、。新时期以来, 小说创作在 开放性、 多元性的文学思潮中前进, 文学的创 新与时代巨变同步, 文学思潮的碰撞、 融合、 嬗变,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与兴盛。文学得 以更加接近五四时期倡导的 “文学是人学” 的 目标, 正如萨特认为的那样:“文学就是这样一 种运动, 通过它, 人得以每时每刻从历史中解 放出来; 总之, 文学就是自由。 ” 新时期在对人 的关注方面, 在真实面对现实生活方面, 远远 超过非虚构写作影响的文学思潮就不得不提 新写实主义了, 新写实小说在摆脱含有强烈的 意识形态拘束的同时, 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 对现实社会和人 (尤其是底层人们) 的生存状 况的关注, 它们 “仍以

7、写实为主要特征, 特别注 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 真诚直面现实, 直 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 新写实 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 但无疑具有 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善于吸收、 借鉴 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而 驻村 笔记 恰恰是对新写实小说的突破。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征就是解 构了恢弘的政治主题和传统的道德评判。新写 实小说也不例外, 它们在关注琐屑的日常生活 的同时, 也几乎放弃了对重大社会主题的正面 参与。而 驻村笔记 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主义 的回归, 小说撷取的素材正是一个恢弘的主 题人类向贫困宣战, 这既是一个国际性的 大主题, 同时精准扶贫

8、也是我国当前各级政府 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大主题的涵盖下, 小说进行 非虚构写作式的全程报道, 大量本质生活的揭 示, 典型性手法的运用, 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主 线, 组合了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 不同层次的人 物形象, 从工作队员到普通农民, 以及村、 乡、 县、 市至省的各级领导干部, 写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 以细小的工作环节展示尽可能完整的社 会状貌, 最后拼合出一幅全社会关注的真实的 充满正能量的当今农村世态图, 表现了作家在 创作选择上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也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生命力。 以小说中老道长失足落下 “天桥” 悬崖一 个情节为例, 起源是工作队员冰儿通过微信和 微博传出了

9、红山村的一座老天桥的风景照, 这 是由 11 根大小不一的木头铆在一起的简易桥 梁, 是附近村屯的便捷之路, 在悬崖绝壁上呈 现出险峻沧桑的风光, 于是引起了社会对这一 原生态景观的围观, 而 “父母官” 认为是 “坏名 声”“出大丑” 了, 以为 “安全” 考虑, 指令工作队 负责拆桥。由于缺乏宣传和设立警示设施, 遂 造成了老道长的殒命。但我们没有感到这是 苦难书写, 是因为在大篇幅的叙述中, 作者运 用了多种手法来揭示生活本原的多重内涵, 例 如围绕 “拆桥” 和 “保桥” 的争论的隐喻, 例如工 作队员和村民的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例如 下达拆桥指令的蒋主任和前来查明死因的韦 局长的

10、工作作风的对比, 例如工作队的担心和 担当与死者家属的深明大义都已超出了 苦难叙述的范畴。 再以作品中的下岗村干部吴海龙为例, 应 该是作品中施以较多笔墨的人物, 他与几个同 事在任上 “长期以来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他们白 天当干部, 夜里做道公。他们把周边和隔壁县 附近村庄的道场、 法事都承包了。今晚这户 过 油锅 , 明晚那家 解三煞 。他们白天人模人 样, 晚上装神弄鬼” 。他包庇杀人嫌犯的亲弟 弟。他在老道长坠崖事件上企图以 “不明不白” 挑事。他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阻碍了精 准扶贫工作的进展。但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 是在 “我” 为村小教师和村干们争取了体检的机 会时, 也为已

11、经下岗的他安排了体检, 这时他先 是 “表情看起来有些别扭, 目光却充满了感激” ; 随后是 “拉着我的手, 久久不放, 毛一啊, 我这半 条命是你给我捡回来的” 。显然, 单边的自然主 义的丑恶的暴露, 在作品中是可以用城乡文化交融过程中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的冲突, 以及基于 人性的较量和观照而取代的。顺带说一句, 稍感 遗憾的是, 作为小说主人公的 “我” 的形象略显平 面化了。在顾及人物现实的真实同时, 是否损害 了艺术的真实呢? 陈晓明先生曾将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归 纳了五个方面, 其中第三点是 “压制到 零度状 态 的叙述情感,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 驻 村笔记 反其道而行之,

12、让人感受到作者饱满的 创作激情和对于叙述对象的强烈情感。通篇作 品是以第一人称的 “笔记式” 进行叙述的。从 主人公的视角记录了 “河城县天马乡精准扶贫 攻坚第七小分队” 的工作全程, 第一人称的记 叙、 工作内情的披露、 作者内心的倾诉, 在形成 直接与读者的对话、 交流的同时, 也让人看到 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写作的责任感。其次, 作品的臧否态度昭然若揭, 在深入描写扶贫工 作的艰难、 复杂程度的同时, 丝毫不隐瞒自己 对工作队员们的艰辛的褒奖, 对退休老干部的 大力支持的赞扬, 对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 村官们的淳朴、 忠厚和坦诚毫不隐瞒自己的爱 怜。我们来看作者的真情流露:“驻村第一书

13、 记工作队员都不容易, 有的是辞别新婚妻子下 来, 有的是把父母亲送进养老院后下来, 有的 是把幼儿交给父母后下来。他们敬业负责, 认 真填表, 细致地帮助农户计算各种收入和各项 开支, 诚恳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督查和批 评, 他们是这场扶贫战役中最可爱的人。 ” 我们 还能读到风气为之一新的各级领导干部, 还有 在需要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双手的机关单位和 企业家。而作品批判的锋芒也是十分尖锐 的。比如形式主义的荒诞, 一个村委会居然挂 了28块牌子, 等等。 将生活中的情趣语言和诙谐情节植入小 说, 自然是十分便捷的, 只是需要作家的发现、改造和剪接, 红日在这方面是颇有成就的。小 说中我们读到

14、了这样一个情节, 党支书老跛身 患重病还惦记着村里通屯公路的工程施工, 他 曾为此给县里的交通局长、 扶贫办主任、 财政局 长和副县长请吃、 送礼、 送现金, 并一一记录在 案, 由于担心数万元的花销打了水漂, 于是把笔 记本交给 “我” , 并叮嘱说:“在逼不得已的情况 下, 你可以把上面记录的内容, 复印寄给他们。 我老跛不是有意揭他们的短, 扫他们的脸面, 我 也不是无情无义的人, 我只是让他们记得有这 么一回事。 ” 老跛忘了自己还要承担行贿的责 任, 反而要提醒他们有这回事, 透露农民式的机 敏和俏皮。 小说的结尾是: 通过第七分队的艰苦努力、 村民的积极配合和四方支援, 终于胜利完

15、成了 精准扶贫攻坚任务, 庆功文艺晚会也举办了, 然 而最后一个 “双认定” 环节遇到了问题, 帮扶对 象纷纷以各种不成理由的理由拒绝签字意 味着他们不满意, 扶贫工作还要继续, 工作队也 做好了 “接受组织处分的思想准备” 。这真是奇 峰陡转, 世事难料呀。谁知严组长一来, 一切真 相大白, 原来是他们与帮扶对象已经建立起了 深厚的情谊, 人家舍不得他们走哇, 才想出了这 么一招想把他们留住。哪怕红旗招展、 人山人 海, 哪怕箪食壶浆、 泪湿衣襟, 都比不上这种发 自内心的真诚而朴实的举动更能感人至深, 更 为真实可信, 尤其全书的最后一段文字:“夕阳 西下, 旷野上、 山腰间、 暮归的人们

16、朝着各自的 目标移动。是的, 人都是有目标的, 像飞机的航 站, 轮船的码头移动的人中, 有一些在逐渐 靠拢或者会合, 最后形成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也 是有目标的, 他们朝着临时村部这边走来。渐行 渐近, 原来是我们三位队员的帮扶户户主, 我们 的亲人。 ” 我要说,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 泪水模 糊了我的双眼。现实主义回归中的进军与突围现实主义回归中的进军与突围谭为宜红日的 驻村笔记 甫一问世, 就成为朋友圈、 微信 群里讨论的热点作品, 好评如潮。一口气拜读完毕, 沉 思于作品营造的氛围中良久难以自拔。据我们的阅读 范围来看,这是首部客观、真实、全面展现偏远山区 生存环境、民情状况和精准扶贫过程的长篇小说。作 家亲自参与到基层扶贫中,扎扎实实帮扶,并将 40 多万字的见闻录经过整理、提纯和艺术加工,形成了 这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得不说,这是用脚步丈量 大地之后的呕心之作,是一部立意高尚、格调高远的 主旋律作品,直面现实,耐人深思,作家以作品的形 式加入了反贫困斗争, 是近几年反贫困交响曲中的重要 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