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7080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马恩列经典着作的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马恩列经典著作的体会最近党支部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开展了“六个一”活动中要求党员学习马恩列著作,主要以自觉为主,我系统的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感觉受益匪浅。以前虽也多少接触过一些马恩著作,但确实没有能很认真地钻研、思考其理论和思想精髓,没有能同当前实际相结合,这次有机会静下心来重读马恩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然也获得了新的启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恩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马恩经典著作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2、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无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然而由于近年来对马恩经典著作的学习有所忽视,社会上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开来的倾向,不了解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或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 100 多年了,已可束之高阁了,不能在今天起指导作用了。出现以上错误观点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读马恩经典著作,不

3、懂得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流,流不能离开源。看不到源,疏远了源,流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不能展现出足够的生命力,甚至断流。反之,通过学习马恩经典著作,就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对后人的指导意义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

4、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百多年前的论断和预言,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那样的科学和严谨。首先它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将作为真理而长期指导共产主义实践,同时它也否定了后人可能出现的不顾历史发展和地域条件,生搬硬套、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做法。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使无产阶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产阶级统治相对薄弱的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继而创立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从而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周总理曾强调说:“水

5、有源,树有根,毛泽东思想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从正面证明了只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对待和处理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但反之如果不讲实际,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甚至是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坚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将阶级斗争这种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方式沿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样苏联和东欧各国,一方面僵化地执行计划经济模式,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导致落后,另一方面又不能始终坚守马克思

6、主义,拒绝和平演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通过重读马恩经典著作,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在历史上辩证法经历了自发、唯心、唯物三个阶段。辩证法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易经

7、、老子等诸子百家中,都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是自发的朴素的带有唯物或唯心性质的辩证法。在西方有德谟克利特等人、特别是黑格尔对辩证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黑格尔及以前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看,中国

8、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人类文明新成果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特征,抓住了和谐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这一关键,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要求,其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中的唯物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唯物史观认为,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为谁发展的

9、问题,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将无从谈起。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物的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发展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经济发展,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只见物,不见人,出现了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的偏向,造成了发展的失衡、失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的观点,既见人,又见物;既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突出了以人为

10、本的宗旨。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发展是动态的、持续演进的过程。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涉及当前,也涉及今后;不仅影响当代,也影响后代。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今天的发展要有利于明天的发展,今天的发展要为明天的发展打基础。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进步,文明才能传承,发展才能持续。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眼前,轻长远。有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把发展当作促进政绩累积和个人升迁的重要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以牺牲未来利益为代价片面追求当前发展,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发展不可持续

1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统一的。没有眼前利益的逐步实现,就没有长远利益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发展。唯物辩证法是矛盾分析法,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坚持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事物的发展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如何促成向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协调”和“统筹”。

12、发展与和谐的关系也是这样,不发展没有社会和谐,离开发展谈和谐则是一句空话。把发展与和谐相割裂、相对立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内部经济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了全面的、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主张将人的主体性纳入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态世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进化。人类只有顺应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才能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改善自然条件

13、和生态环境,从而才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我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中关于实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一段论述来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段精辟而睿智的论述给予我们及后人的可能不仅仅是启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