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57822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 江苏人民出版社不久前推出了阿娜伊斯宁日记 ,共 4 册。看书后勒口上的介绍,除了 一大堆小说、诗歌目录之外,她的日记还有 11 本。我不太清楚这些目录是不是江苏人民社 的一个出版计划,如果是的话,就还有 7 本日记待出。 我最早接触阿娜伊斯宁日记这个女性主义文本,是通过菲利普考夫曼执导 的著名电影亨利和琼 (情迷六月花 ) 。现在回想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乌玛瑟 曼扮演的亨利米勒的妻子琼,萎靡且艳丽,困顿又尖锐,实在是风华绝代。后来看了一 些阿娜伊斯宁本人的照片,给人一种界于女孩和女人之间的感觉,想起影片中扮演阿娜 伊斯宁的那个演员,的确有一种形神兼备的味道。 阿娜伊斯

2、宁 1903 年出生在巴黎,1977 年在洛杉矶去世。在她 74 年的生命旅程中, 她拥有的个人标签是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西班牙舞舞蹈家,而她所拥有的与他人发生 联系的标签里,在作曲家琴宁的女儿、金融家雨果的妻子之外,最著名的标签就是作家 亨利米勒的情人。而她所有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抽离于她日记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三 人行故事亨利和琼 。 我现在有的阿娜伊斯宁日记正好是前 4 册,年份分别是 19311934,19341939,19391944,19441947,这个阶段的阿娜伊斯宁,从 28 岁 到 44 岁,正是盛年时期,其文本呈现出来的效果色彩艳丽、元气丰沛,有一种特别的原生 态的质感。

3、阿娜伊斯宁的日记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推进以及完整的场景描述,几乎都是 断片式的东西对话、书信、议论、揣测、无休止的自我分析与主观判断,其中交织着 女性特有的敏感、游移、臆断和神经质。 “我”以及“我”交往的人永远置于聚焦的前景,时代 和社会的风云变幻永远都是虚了光的背景。我在以前翻阅过另外的单卷本的阿娜伊斯宁 日记,看了差不多二三十页后,就产生了厌倦感,只好把书合上。当时,她的文本让我想 起法国女作家科莱特的小说锁链 ,我曾经被那本书里充溢着的无数精妙绝伦但泛滥成灾 的“感觉”给弄得筋疲力尽。 这一次,4 卷本摆在我面前,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耐心,这种耐心的背后仿佛 有一种新鲜体验的可能性。

4、耐心是对的。对于阿娜伊斯宁日记这种带有明显的文献意义的作品,就得有一种 研究的耐心,而一旦付出这份耐心,一种倾听的美妙就渐渐浮了上来,就像评论者冈瑟 斯塔曼所说, “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 ”我想, 这个“首次”的含义在于,阿娜伊斯宁的日记作品以其漫长的写作时间(超过 60 年)所构 成的体积和容量,本身就拥有极大的价值;其次,她在日记中呈现的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 之间的折射与影响,也因其写作时间的跨度而拥有了岁月的张力;再就是,阿娜伊斯宁 从一个带有强烈的自省意识的女性作家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难得的女性自我觉 醒、自我成长的心灵地图,这幅地图色泽鲜

5、艳、地貌丰富,充满激情,这种激情很好地润 泽了它的文献价值,同时,它会让读者在耐心的阅读过程中,寻找到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方式的许多契合点。当然,我所说的读者应该说限于女性读者。 像自由一样美丽 本书副题是“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这是人类史上最令人心碎的一本“画册” ,那些充满稚气的绘画的作者,是纳粹德国设立在捷克斯洛伐克特莱津集中营里的犹太儿 童。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委员会绞尽脑汁,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些教师和艺术家作为宿舍管理 员,使孩子们有机会学习文化和进行艺术创作。孩子们秘密地写作,画画, “出版”地下杂志。 这些小画家和小诗人大多在 1944 年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关押在特

6、莱津的 1.5 万名孩子,只有一百多人幸存) ,但是他们留下了 800 页诗文和 4500 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 品被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十月的孩子 1984 年 10 月,法国东北部偏僻的孚日山区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幼童谋杀案,4 岁 小男孩格雷高里被人捆绑手脚,投进冰冷的河里。由于警方和司法机构的无能,由于媒体 的推波助澜,更由于当地人的冷漠,案件迟迟不能侦破。孩子的生身母亲一度被警方怀疑 为谋杀者,无辜入狱,孩子的父亲愤而杀死嫌疑人,锒铛入狱。格雷高里事件历经 20 年审 理,主审法官换了 3 人,审理卷宗厚达 35000 多页,真相依然众说纷纭。这部“非虚构小说” 对法国

7、司法制度的无能和媒体的冷漠,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国纪行 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曾于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两度造访中国,看到了两个截然不 同的中国20 年代,他领略了中国的落后和神秘:他发现路上的人都在嗑瓜子,而一位 中国哲学家对他说,嗑瓜子让中国人学会有耐心,长时间重复同样动作可以安定神经。 “没 有瓜子,谁知道呢,也许有更多的造反。 ”他喝到了蛇酒,见识了艺妓,还和胡适共进了晚 餐,了解到这位去过美国的知识分子正在发动一场革命性的白话文运动。20 年后,他再次 来到中国,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为之倾倒, “一个 60 多岁的老人扮演 18 岁的小姑娘”;拜访 了齐白石,对他的艺术和人格充满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