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49195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学期总第本学期总第 课时课时 训练时间训练时间 20132013 年年 3 3 月月 8 8 日日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1. 诗经小雅大田篇云:“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井田制瓦解 B 奴隶制瓦解 C 分封制瓦解 D 铁犁牛耕出现2.“工官”制度是官府为地市和朝廷所需的物质资料组织的官营手工业生产所设置的监督管理机构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实际上是 ( )A服务于封建政府的的手工业生产制度 B服务于市场需求的手工业生产方式C专门研究手工业技术的机构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制度3. 唐朝

2、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4.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说:“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 ”他之所以称中国为“丝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多 B中国的丝织品主要供出口C中国丝织品生产水平高 D中国古代作了大量的宣传5.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司母戊鼎 战国铜戈 编钟 四羊方尊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

3、酒器 D.兵器和农具 6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 B战国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唐代时,唐三彩曾经风行一时 D清代粉彩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7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 )舞蹈纹彩陶盆 定窑白瓷孩儿枕 粉彩春灯婴戏双耳瓶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8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东汉时, “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

4、式取代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ABCD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0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

5、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 B C D11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2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

6、土地私有制13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1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 C D 15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

7、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6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17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朝的“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说明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湘鄂发展成主要粮仓 C经济重心的西移 D江浙经济渐趋衰落1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 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其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19北

8、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 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 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1.21.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 其织作须

9、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 州( )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BC D22.22. 清初规定,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海禁” “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政策 D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23.23.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

10、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24.24.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 21.39%,江浙行省占 37.10%,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占 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 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25.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2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11、)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7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8.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12、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3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

13、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31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A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32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A 重文轻武 B 重本轻末 C 闭关锁国政策 D 避战自保3333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材料 2: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西襄,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

14、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材料 3: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 1,指出“三服官” “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8 分)(2)据材料 2、3,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6 分)(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34.3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 “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