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42281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黄正柏=提要 近几年来, 我国的德国史研究取得新的深化和拓展。本文从德国通史和宏观 研究、 古代中世纪至近代德国史研究、 现当代德国史研究、 德国对外政策史研究、 德国统一问题研究等方面, 综述 2000) 2005 年国内学者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关键词 德国史 研究成果 述要近几年来, 我国的德国史研究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 提出了一些新结论和新观点。以下就 2000 ) 2005 年国内学者德国史研究的成果, 根据作者的了解, 择其要者作一简述。一、 德国通史和宏观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教材。丁建弘的5德国通史6是作者多年治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 其内容丰富,

2、 视野广阔, 而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 对一些重大问 题进行探讨、 评析, 多有精辟之见, 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吴友法、 黄正柏主编的5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6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 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 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 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 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 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吴友法、 邢来顺等合著5当代德国 ) 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6涵盖了20世纪德国政治、 经济、 外交、 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3、进行一些总结, 内容丰富。马桂琪、 黎家勇合著的5德国社会发展 研究6考察德国从古代到当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分析德国几度沉沦几度辉煌及其原因和条件。姚宝、 过文英的5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6则是反映当代德国政治、 经济、 外交和社会发展的教材。王忠和编著的5新编德国王室史话6, 以德国王室历史为线索, 并包括魏玛时期两任总统和/ 第三帝国0的/ 元首0希特勒, 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自早期到现代的德国政治史。 李伯杰等的5德国文化史6既是教材, 也是学术专著。该著强调德国的文化是由历史形成的,德国的民族特性是后天的而不是生物性的, 力求展示德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揭示德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邢来顺

4、的5德国文化解读6一书则从文化角度解读德国的民族特性, 进行了新的尝试。一些学者对德国历史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吴友法主张, 重视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的研究, 这些因素包括德意志民族主义及其正反两方面作用、 德国历史不同阶段中政治和经济发展由不同步不协调到相对同步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容克贵族的强大与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此相关的问题、 二战后德国的民主改造问题等。景德祥、 张沛、 徐健探讨了德国/ 特殊道路0的问题。景德祥认为, 德国社会史学派对德意志/ 特殊道路0的批判性观点是具有说服力的, 但也不能忽视另一条道路即/ 东方道路0或共产主义道路对德国近现代史的影响。19 世纪与

5、20 世纪的德国史是德意志民族有关德意志独特道路、 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的选择、 斗争与实践的历史。德国走上独特道路的主要原因, 在于其半先进与 半落后的中欧国家性质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张沛指出, 在德国历史上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保守的德意志, 另一种是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 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决定着德国民主化的进程。由于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 德国走上了/ 特殊发展道路0。德国/ 特殊道路0的终结是/ 外源性0的促动和/ 内源性0的生成两者良性互动的结果。徐健认为研究德国历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 特有道路0, 而是应建立一种更平衡的整体德国史

6、观, 从而对德意志/ 特有道路0的研究, 会使德国近代史更为丰满、 更富有特色。任国强提出要重新思考普鲁士历史, 对二战后盟国把普鲁士定为/ 军国主义和反动的载体0提出质疑, 认为普鲁士决非只有/ 反动和军国主义0的特征, 而是具有两面性, 应将其视为矛盾的复合体。梁军则从世界大国兴衰的广阔视角指出, 近代以来德国的大起大落, 是其不切实际, 狂妄自大的国家抱负实践的必然结果。何奇松则试图从日耳曼神话中世界毁灭的母题、 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等因素, 从德国文化角度来诠释其为何发动世界大战。二、 古代、 中世纪至近代的德国史研究一是关于古代至近代德意志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形成、 特点和影响等问

7、题的研究。丁建弘在5德国通史6中指出, 德意志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由不同/ 种族0群体混合而成, 对德国历史的特点作/ 种族0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德意志迟迟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主导119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吴友法:5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几个问题6,5武汉大学学报6( 人文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景德祥:5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 关于/ 德意志独特道路0的新思考6,5史学理论研究6 2003 年第 4 期; 张沛:5德意志特殊道路及其终结6,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2004 年第 4 期; 徐健:5评德国史学界关于/ 特有道路0问题的争论6, 5国外社会科学62001

8、 年第 2 期; 任国强:5关于普鲁士历史评价的重新思考) 对盟国管制委员会第 46 号令的驳正6,5德国研究62004 年第 3 期; 梁军:5西方外交传统与大国的崛起) 以近代德国两度兴起为个案的考察6,5高等函授学报62005 年第3 期; 何奇松:5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6(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期。丁建弘著:5德国通史6,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吴友法、 黄正柏主编:5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6,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吴友法、 邢来顺等著:5当代德国6,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马桂琪、 黎家勇著:5德国社会发

9、展研究6,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姚宝、 过文英著:5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王忠和编著:5新编德国王室史话6,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李伯杰等:5 德国文化史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邢来顺:5德国文化解读6, 济南出版社 2005 年版。原因, 是政治而非经济, 虽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此外还探讨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及其特点, 由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政治民族主义的历程及其促进因素等。刘新利从基督教与德意志历史的关系的视角, 指出基督教的影响使德意志人民以古代罗马帝国为范围建立共同的地 域和经济生活, 以基督教世界

10、主义为理想构成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 近现代德国历史的一些特点都与基督教的影响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考察了德国浪漫派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特性的思考。陈锐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批评了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 基督教以及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小资产阶级, 又继承了德国民族的优秀传统, 如对哲学理 论思维的爱好、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等, 它们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当代全球化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演变的模式等提供了历史基础。有的学者探讨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于德国法律的影响, 认为它们既对德国统一起过积极作用, 又是近代德国专制制度的观念 基础和纳粹时期法制法西斯化的理论根据。还有学者论述

11、了中古晚期德意志/ 特殊的市民与王权的结盟0, 并指出其具有稳定程度不高, 城市并不总是支持中央集权和反对诸侯等特点, 对认为德意志不存在市民与王权结盟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及德国思想和文化史的研究。丁建弘提出, 把德意志宗教改革看 作/ 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0, 是一种/ 革命的拔高0, 而应看作是一场/ 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统一运动的发端0, 其中路德更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利益, 而闵采尔则代表城乡下层群众,代表运动的未来。雷雨田等人也考察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特点、 思想起源、 对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德意志文化的影响, 以及对马丁#路德的评价问题。罗衡林研究了马丁#路德对犹太人

12、 的态度, 认为他并非始终如一的反犹主义者, 但他对/ 金融犹太人0的描述却对后世的反犹主义有重要影响。金志霖认为马丁#路德反对农民战争, 但不能表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路德从未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的依靠力量。他的主张是封建主应动用暴力以对 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农民起义。张匡娟则认为, 马丁#路德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但其晚期政治主张与封建诸侯有显著差别, 并没有/ 成为诸侯的奴仆0。她还认为, 路德也是一位进步的教育改革家。施德军论述了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的影响, 使德国人一方面具有勤勉敬业精神, 另一方面只讲服从秩序, 为独裁者提供了国民基础。杨琳认为德意志神秘 主义对于

13、马丁#路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德以神秘主义理论为基础, 又超越神秘主义而提出/ 因信称义0。陈钦庄等对梅兰希顿及其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认为他是路德之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些学者还对伊拉斯谟、 莱布尼兹、 费希特、 康德、 黑 格尔、 尼采等人及其思想和影响等, 进行了新的或进一步的研究。刘明翰对伊拉斯莫研究中的一些传统观点和分歧提出看法, 指出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韩震讨论了德国浪漫主义者对人的理解问题。谢索科就 18 世纪德法文化冲突中德意志的知120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 2 期主要有刘新利:5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6, 商务印书馆 2000

14、年版; 刘新利: 5中世纪德意志人的民族自我意识6, 5文史哲62002 年第 2 期; 任国强:5德国浪漫派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6, 5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6 2003 年第 3 期; 陈锐:5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6,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2003年第 5 期; 钱金飞:5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6,5河南大学学报6(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4 期。识分子努力发掘、 创立和发展德国文化, 促进德国启蒙运动发展进行了探索。三是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的德国经济 ) 社会史的研究, 王亚平5关于中世纪德意志/ 二期农奴制0的几个问题6一文就/ 二期农奴制0的历史渊源、 特点等

15、进行了新的探讨。刘新 利517 世纪巴伐里亚与山东的农业生产恢复措施6一文进行比较研究, 并分析了两者此后农业发展的不同趋向。四是德国向资本主义过渡和工业化 ) 现代化历史的研究。王亚平论述了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指出普鲁上政府实行/ 重农主义0和/ 重商主义0并举的政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丁建弘提出, 德意志通过改革走上工业化) ) 现代化道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充分肯定德意志的改革的历史作用, 而不应把/ 革命0与/ 改革0对立起来。李工真指出, 普鲁士走/ 自上而下0的道路还与普鲁士启蒙运动的特点有关

16、。邢来顺的5德国工业化经济、 社会史6专著和 系列论文中, 较为系统深入考察了德国十九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政治、 社会、 文化、 教育、 科技、 贸易、 利益集团、 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变化, 史料充实。陆世澄的专著5德国文化与现代化6探讨了德国传统文化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曹英、 赵世国认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一系列政策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和保证。杨春龙、 仇海燕指出容克领导权对于德国现 代化具有双重性影响, 既是德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又成为政治民主化滞后的重要原因。邢来顺认为德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 统治阶级为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 采取了适时而进的/ 防御性0政策, 这导致德国政治现代化相对保守和滞后的色彩。丁建弘论述了德国统一与现代化的特殊和必然的联系, 它们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但也结出了20 世纪上半叶德国以至世界历史的恶果。王彦敏、 林晓星对德、 英、 法、 美等国现代化模式 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陈擢认为德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一方面采取高压手段推进社会、 经济改革, 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