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39248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1前 言小麦播种将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组织团队科研人员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情况和技术,科学分析今年小麦生产有利、不利因素,汇编了2012 年度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 ,以指导我省小麦播种及生产。该技术汇编紧扣生产实践,将应对阶段性干旱、低温冻害(冷害) 、干热风的主动技术与减灾应变技术相结合,考虑了近年来我省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的变化,将在小麦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镇压、重施底氮(肥) 、冬水前移、拔节期增量灌

2、水,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写入其中。欢迎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麦农参考使用。2目 录2012 年度山西省小麦播种及生产建议.1山西省南部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9山西省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35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47“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5112012 年度山西省小麦播种及生产建议2011 年度小麦生产期间,我省遭受了严重阶段性干旱和早春气温持续偏低,使小麦生育期普遍推迟等不利因素。但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积极投入,农技人员科学应对和麦农的共同努力,在我省小麦播种面积下降 2.5%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产

3、 24.0 亿公斤的好收成,较上年度增加3.5%,平均亩产达 226 公斤,增长 6.2%。丰收来之不易,干旱、低温冻害和干热风仍是影响我省小麦总产和单产稳定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耕作粗放、品种布局不合理、技术选用不当等人为因素也对小麦稳产高产构成威胁。小麦播种前夕分析今年小麦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抓住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来年小麦高产稳产打下基础。有利因素:一是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为鼓励麦农种粮,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如 2011 年度除良种补贴等种粮直补外,小麦生育2期根据小麦苗情和气象因素给予抗旱、一喷三防等临时补贴,促进了小麦生产;二是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

4、使土壤肥力逐年提升,提高了小麦抗逆性,为小麦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三是随着“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在抵御阶段性干旱和低温冻害(冷害)的效果显现,对提高单产和总产将发挥更大保障作用;四是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的推进和高产创建示范的带动效应,将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不利因素:一是小麦价格低迷,农资快速上涨,加之玉米价格坚挺,可能导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二是小麦主产区伏期降雨偏少,据统计,自 7 月份到目前(9 月 4 日)我省南部麦区的临汾市、运城市降雨量低于去年和常年,其中临汾市 162.6 mm、运城市 215.4mm,晋城市降雨较多为328.1mm,若 9 月份再无大的降雨,其底

5、墒将较去年差,对播种和抵御干旱将造成影响;三是 7、83月份降雨偏少和 9 月上旬气温偏低,使夏玉米生育期普遍推迟 1015 天,这可能造成夏玉米晚收,小麦晚播。2012 年度,我省小麦生产的总体思路是:确保小麦播种面积、优化品种布局、狠抓标准化播种、主推十项生产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播种质量、构建冬春壮苗群体、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小麦单产、总产和种植效益上台阶,推动我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标准化播种技术一、标准化播种技术(一)、选用良种合理布局良种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各地应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品种布局,高优并重,选择综合抗逆性好的良种,发挥其优良的抗旱耐寒、节水抗逆、高产稳产潜力,切

6、忌一味求新、频繁更换品种。其中中部麦区应选择冬性、强冬性品种,南部应选择4冬性、半冬性品种。1、南部水地可种植:济麦 22、良星 99、临优2069、临汾 8050、舜麦 1718、临 Y 7287、烟农19、临优 2018、晋麦 83、晋麦 84、临远 8 号等。2、南部旱地可种植:临丰 3 号、晋麦 79、晋麦 85、临抗 11 号、临抗 19、运旱 21-30、晋麦47、运旱 20410、长 6359 等;3、中部晚熟水地可种植:京冬 8 号、中优206、京 9428、长 4738、太 5902、晋太 9923、中麦 175、长麦 6686、汾 4846 等;4、中部晚熟旱地可种植:长

7、6878、泽麦 2 号、太 10604,长麦 6135、长 7016 等。(二)、适期播种小麦适播期平均气温为 1418,其中旱地和冬性品种在 1618,即适当早播;半冬性品种应在 1416播种,即适当晚播。因此,南部麦区旱地适播期为 9 月 25 日9 月 30 日,中部晚熟麦区5旱地适播期为 9 月 20 日25 日,越冬期叶龄达5.06.0 片叶龄,亩总茎蘖数 80 万90 万为宜,既要避免早播冬前旺长,水肥消耗过多,抗冻性降低,春季弱苗,又要避免播种过晚群体小,遇冬春阶段性干旱,群体偏小影响产量;南部水地适播期为10 月 5 日10 月 10 日,中部晚熟水地适播期为 10月 1 日5

8、 日,越冬期叶龄在 4.55.5 片叶龄,亩总茎蘖数在 60 万80 万为宜。因近期低温等因素,预计今年夏玉米收获期有所推迟,针对这种情况应早作小麦播种准备工作,一旦夏玉米成熟应立即收获,整地播种,若播期过晚可通过增加播量补晚。(三)、适量播种合理播量是确保适宜的基本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的重要环节。播量应根据品种、播期和肥力合理调整。品种上,主茎分蘖并重型品种播量适当减小,主茎成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期上,早播播量减少,晚播播量增加;地6力水平上,高肥力田块,播量适当减少,低肥力田块适当增加,但不能过大,以免基本苗过大,而造成弱苗。适播期内旱地适宜播量为 7.510 公斤,

9、水地适宜播量为:条播 12.515 公斤,撒播1517.5 公斤。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 1 天,减少或增加播量 0.5 公斤。(四)、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耕层土壤深厚,松紧适度,地面平整,保水、保肥能力强,水、肥、气、热协调,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总原则是以深耕或深松为基础,与耙耱、镇压相结合,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整地质量。生产实践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后翻耕或深松后,旋耕两遍播种镇压质量好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健壮,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整地播种质量差和播7种后没有镇压的麦田,耕层土壤翘墟,失墒快,影

10、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要强化“七分种,三分管”的思想,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播后及时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旋耕播种已成为小麦主要播种方式。旱地一般旋耕播种镇压等一次性完成,水地玉米秸秆还田后旋耕播种,都易造成“虚土层”太厚,播种深浅不一。播种过深、出苗期长、养分消耗多弱苗,不仅影响冬前分蘖,而且易感染腥黑穗病等;播种过浅,易造成“吊死苗”,抗旱、抗冻和后期抗倒伏能力降低。因此,整地播种应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深即深耕 25cm 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即适时耙地,耙碎明暗坷垃;平即耕地前粗平,耕后复平;实即上松下实,不漏耕漏耙,无加空暗垄;足即底墒充足,粘

11、壤耕层土壤含水量应在 20%以上、壤土 18%以上、沙土 16%以上,约占田间持水量的 70%80%,8确保一播全苗。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技术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团粒结构,已成为我省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应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同时配合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实现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更高产,提升麦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单产稳定持续提高。同时根据我省土壤肥力、生产技术现状做好秸秆还田配套技术措施。玉米秸秆还田应采用大马力秸秆粉碎机械,高速旋转低速运行使秸秆完全粉碎,要求长度小于

12、 5cm,并去除压倒未粉碎秸秆,地头过多秸秆应撒匀,配合深松、旋耕两遍,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匀接触,促进腐熟,避免吊根黄苗。一年一熟的旱地休闲麦田应在 8 月份中旬深耕翻,促9进纳雨蓄墒和秸秆腐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水地麦田,玉米收获后,立即秸秆还田,连续 2-3 年未深耕翻或深松麦田应先深翻或深松一遍后,再旋耕播种。三、深耕、深松、耙耱和镇压技术三、深耕、深松、耙耱和镇压技术(一)深耕、深松2 米土体是巨大的土壤水库,有效贮水量 465毫米。小麦的根系可下扎 2 米以下,连续旋耕播种使土壤在 1520cm 处形成犁底层,不利于根系下扎。深耕或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增强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是抗旱

13、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深耕还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因此,一般旋耕播种 23 年的田块,应耕翻或深松 1 年。(二)耙耱耙耱可破碎坷垃,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10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机耕或旋耕后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沉实土壤,破除坷垃,保墒。(三)镇压镇压有播种前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播种前镇压指在整地后播种前镇压,要求上虚下实,避免秸秆还田使土壤悬虚;播种后镇压可以增强土壤与种子的紧密接触程度,使种子容易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播后镇压的时间和工具,视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应随播随压。但土壤过湿的麦田,应适当推迟

14、镇压时间,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四、重施底氮(肥)技术四、重施底氮(肥)技术玉米秸秆还田使土壤碳/氮比大幅提高,氮肥施用不足,易造成生物争氮。因此玉米秸秆还田麦田应配套重施底氮(肥)技术,可有效调节土壤碳/氮比,避免生物争氮,增加分蘖和总茎数,提高11成穗数而增产。氮肥可采取一次性底施,实现高产,或采取 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实现产量品质同步提高。一般亩产 600 公斤以上麦田:需亩施纯氮 18 公斤、P2O5 9 公斤、K2O 7 公斤;亩产500600 公斤:需亩施 N 16 公斤、P2O5 7 公斤、K2O 6 公斤;亩产 400500 公斤:需亩施 N 14 公斤、P2O5 6

15、 公斤、K2O 5 公斤;亩产 400 公斤以下:需亩施纯氮 12 公斤、P2O5 5 公斤、K2O 4 公斤。五、冬水前移技术五、冬水前移技术确保足墒播种基础上,提前限量冬浇(30m3/亩),不仅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秸秆腐烂,还可有效解决土壤悬虚,塌实土壤,促进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喷发,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和产量。因此可将冬浇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 月中下旬),前移到冬小麦三叶期以后(11 月中下旬),亩浇水量30m3左右。浇水后墒情适宜应及时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弥封土壤裂缝,确保安全越冬,并提高水12分利用率,达到冬水春用。六、拔节期增量灌水技术六、拔节期增量灌水技术连续秸秆还田使土壤蓄墒保水能力提高,加之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措施,可将春浇时期由返青起身期适当推迟到拔节期,并采取增量灌水,即由50m3/亩增加到 60m3/亩,不仅可满足小麦后期对水分的需求,减少不育小花小穗,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还可有效抵御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实现节水高效栽培。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一喷三防一喷三防”技技术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除休闲期及时翻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