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取消物自体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830745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格尔取消物自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黑格尔取消物自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格尔取消物自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格尔取消物自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黑格尔在认识论上对康德的超越西方哲学终止于休谟绝对消极的言说,甚至于整个人类知识传统都终止于休谟那种无 所不在的怀疑:人所拥有的只有自己的感觉的印象,而这种感觉和印象是否指向外部世界却 是我们无法知晓的。这种不可知论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欧洲大陆的所有哲学家和思想家们 都不敢直面那不留任何余地的质问,这种情况在康德哲学的出现以前一直延续着。他以一 种综合人类知识普遍主观性的不可知论代替了休谟那仅仅停留于具体感官的不可知论。不 过,康德依然陷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的矛盾之中,由此才提出了“物自体”。 康德的那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最后在黑格尔那里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篇论文主要论述在认 识论特别

2、是真理论上黑格尔对康德超越。 康德一生关注的问题都是知识的问题,面对休谟的攻击,他必须建立一整套理论,为 西方科学体系建立形而上学基础,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总结于一句问题即是:先天综合判断 何以可能?或者说,知识何以可能?康德认为,认识论是一种严格的论证的科学,先验或 纯粹的科学,是把真理建立在先验的先验的原则至上的科学。因此他的方法不是心理学的 方法,而是逻辑的或者先验的方法:他不是让人在自己的意识中来考察知识的条件,知识 在心理上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研究真实的知识,比如数学或物理学的命题,要向自己追 问,这种命题的存在在逻辑上以什么为必要条件。而知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问 题:感官直觉如

3、何可能?知性如何可能?康德的先验的感性论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先验的 逻辑论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并不展开论述康德哲学,我们知识关注他的哲学的 本体论基础,所以我们进一步讨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 凭借范畴,人组织起了经验世界,即现象界。现象的秩序或像我们所知觉的那样的自 然依赖于理智的形式,而不是像经验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正好相反,康德认为知性把它 的规律给予自然。而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是不可知的。但是,那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因为 我们确实不能加持认为现象界是唯一可能知觉的形式。我们只能有关于可感觉事物的感觉 事物的感性知识,而不能有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感官不能擅自肯定能够认识理智所能思 维的任

4、何东西。作为感官所不能认识的某种东西的自在之物的概念或本体,是一个极限的 概念,它对感官说:这是你的界限。人并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身,而只能认识事物呈现给自 己的情况。同样的,我不能认识自己的真是面貌,而只能认识自己表现出来的情况。由此, 康德一方面反对“怀疑论者”休谟,表明人能在数学和物理中取得关于的知识;另一方面, 他又反对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独断论者”,表明人不能在形而上学中有关于超感性的东西 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伪科学。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经常把想象和本体混淆起 来,从而用那仅仅在感官世界有效的概念,来论述超验的东西。他的所谓的超验辨证论的 首要任务就是要发现这种超验的判断的幻想

5、。康德提出了四种二律背反,其正题和反题都 能得到证明,比如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二律背反,我们既能证明世界是有限的又是无 限的。康德认为这是人本来运用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运用到物自体造成的。因此,形而上 学遭遇了真正的界限。康德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解决的。他做了调和的解 释:正题运用于现象界,而反题运用于物自体。实际上,康德的真理观是矛盾的,而这种 矛盾确确实实又是因为现实存在的矛盾造成的。世界从其最抽象的层面上来讲是无限的, 而人的认识能力确是具体的有限的,因此人总是只能认识世界的某一层次而已,并不能认 识到整个世界的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是不可能的,如果全部的认识可能,那么我

6、 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就不称其为一个世界。 黑格尔最早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他认为,本质必须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现象就 是自在之物或者自在之物的真理。 “自在之物和它的间接性存在都包括在实存中,并且二者 都是实存;自在之物作为事物的本质的实存而存在着,而间接的存在则是事物的非本质的 实存。 ”(黑格尔逻辑学)由此黑格尔批判康德说:“上述哲学(即康德哲学笔者注)所持观点的主要缺点就是,这种观点固执的把抽象的自在之物当作某个最终的规定,并且把 反思货规定性和多样的特性同自在之物对立起来;实际上,自在之物本来在自身中就具有 这种外在的反思,它并且把自己确定为某个赋有自身规定,特性的东西,由此,使事物成

7、 为纯粹的自在之物的那个抽象概念,是不真实的规定。 ”“许多不同事物通过自己的特性而处 于本质的相互作用中;特性就是这种相互关系本身,事物离开相互关系就什么也不是。 ”列 宁在其著名的哲学笔记中对这一段的批注是:“实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把自在之物 同现象割裂开来。 ”由此可见,康德把现象与自在之物绝对的对立起来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 客观反映的结果,而是拘于人类认识性有限性的结果。他把人类认识的某一个阶段,某个 片段发展为全部,把对事物的认识变成了事物的绝对真理。同时又由于人们的种种认识在 运用于“物自体”时出现了矛盾,由此得到,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认识的 只能是现象。就这样,康德

8、从有保留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构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体系。列宁说:“当逻辑的概念还是抽象的,还具有抽象形式的时候,它们是主观的,但同 时他们也反映着自在之物。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 又是关系。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隔离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综合,趋势, 源泉来说却是客观的。 ”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看到了这一点,他把人类关于世界的 认识看成是不断发展着的过程。 “认识应当以自己的运动来解决自己的有限性并从而解决自 己的矛盾。 ”(黑格尔逻辑学 )相对于康德“把认识和客体割裂了开来,从而把人的认识 (它的范畴,因果性,以及其它等等)的有限的,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性质当作主 观主义,而不是当作观念(=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 ”(列宁哲学笔记 )这在认识论上 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黑格尔超越了康德,走出了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认识到人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同时在各个方面呈现着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因此,黑格尔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他关于辩 证法的卓越认识被囚禁在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牢狱之中,但是他对康德不可知论的反对却 在理论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后来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就是从这个口子中生长出来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