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83070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重点资料(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3. 基本任务:揭示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4.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5. 教育心理学诞生于 20 世纪初。受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桑代克影响。6.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A.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素)B. 教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合作者)C. 教学内容(把教师和学生用中介联系起来的就是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中

2、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D. 教学媒体 (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a) 非投影视觉辅助b) 投影视觉辅助c) 听觉辅助d) 视听辅助E. 教学环境。7.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有效的方式即以不同的内容设计方法。主动建构即体现建构主义) 3.评价/反思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元认知能力)8. 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心学的理论作用):A

3、.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B.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9. 教育心理学的时间作用具体表现: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0.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A. 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 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C. 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D. 完善时期(20 世纪

4、80 年代以后)11.初创时期:冯特 1879 年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190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将他的学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纲要 。1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868 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 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界尝试以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i.第一阶段

5、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ii.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试图以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对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加以改造,以确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iii.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非常重要):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1980 年出版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解放以后的第一本教心学书刊。14.教育心理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

6、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二)关注影响校阅社会心理因素。(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15.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原则: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B. 系统性原则:完整的过程。 C.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6.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的研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实验性研究(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17.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18.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

7、一种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即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这种调查时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19.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20.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2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实验仪器所进行的实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 中学生的心理发

8、展有四个基本的特征:A.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C. 发展的不平衡性。D. 发展的差异性。3.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A.德国心理学家伯曼以内分泌腺的发育优势为标准,将心理发展划分为胸腺时期(幼年) 、松果腺时期(童年) 、性腺时期(青年) 。B.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幼儿期、 有意识的学习期、 青年成熟期。C. 弗洛尹德以心理性欲为依据,将心理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青春期) 。D.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划分,则有皮亚杰划分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E. 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

9、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划分为直接情绪性交活动、摆弄实物活动、游戏活动、基础学习活动、社会组织活动、专业学习活动。F. 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4. 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心理的主要特点:A. 身体的发展。 B. 认知的发展。 C.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D. 个性的发展。5. 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a)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b) 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c) 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6. 青年心理发展的

10、矛盾与教育:a)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b)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c)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7. 影响心理学发展的两个因素:遗传和环境。8.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这里的适应性包括两层含义,三个要素。两层含义是只学生的准备既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又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经济而合理。这两层含义就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学习应有的准备状态的两个标准,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成功,

11、就无所谓准备性;离开了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成功也不足取。三个要素是指,i.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 ii.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 iii.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9. “关键期”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康德拉劳伦兹提出的。10.瑞士心理学界皮亚杰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儿童认知发展。他认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11.前运算阶段有如下特征:a) 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能从课题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热的角度认识事物。b) 思维的不可逆性,由于缺

12、乏逆向思考,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c) 单维思维。 d) 拟人化或泛灵论。12.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有如下特征:i.多维思维。ii.思维的可逆性。iii.去自我中心化。iv.具体逻辑推理。13.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A. 命题之间的关系。B. 假设演绎推理。C. 抽象逻辑思维。D. 可逆与补偿。E. 思维的灵活性。14.如何正确认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界维果斯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由成熟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

13、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肚子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6.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社会性。1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把儿童人格发展看准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上,完成特定的发展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平直,完成不好就会形

14、成消极的人格特质。18.埃里克森描述了认得医生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c) .主动感对内疚感。d) 勤奋感对自卑感。e)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9.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类:1.专制型。2.放纵型。3.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较为理想的方式可以用以下四个维度的八个字来概括:控制、期望、沟通、关爱。(二)学校教育。(三)同辈群体。20.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21.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

15、识,是核心。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2.自我意识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发展过程。23.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24.青春期是自我一是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25.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社会的原因。26.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的分化(显著特点) 、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自我评价趋于成熟。27.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二是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想个性品

16、质方面转化。2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29.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30.冲动型和沉思型这两个概念是卡根等人提出的31.辐合型由美国吉尔福德研究。32.智力是指个体聪明的程度。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耨中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33.智力测量:(一)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于1905 年编制的,称比纳和西蒙量表。(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简称 SB 智力量表) ,应首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于 1916 年发表的斯坦福比纳量表 ,公式为:IQ=(智力年龄 MC/实际年龄 CA)100(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三个分测验,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 、儿童智力量表(WISC) 、成人智力量表(WAIS) 。34.个体智力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差异(人们的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