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县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征求意见稿)永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二〇一〇年十二月2目 录前 言一、主体功能定位(一)功能分区(二)发展定位二、发展思路、战略与目标(一)发展思路(二)发展战略(三)发展目标三、重点产业(一)特色农业(二)低碳工业(三)现代服务业四、功能区布局(一)加快发展一区(二)精心打造一园(三)积极培育两极(四)差别发展三带五、城镇体系建设(一)城镇发展思路及目标(二)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三)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3(四)县域城镇职能结构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一)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创新(二)招商引资重在项目建设(三)绩效考核注重跟踪监督(四)“引培结合”强化人才队伍(五)重点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附 录(一)总体概况(二)区位交通条件状况(三)经济发展特点分析1前 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类规划的基础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2010 年 6 月 12 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正式提出了总体框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湖南等 8 个省份在 2009 年 7 月就已被列入全国先行划分功能区省份,按照全省统筹安排,在长株潭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地区实行重点开发,以聚集经济和人口,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湘西、洞庭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以促进环境保护、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进步作为湘西自治州所辖的永顺县,总体上被划为限制级别较高的限制开发区域类别,从全国或全省的大局来看,无疑是合理的,但就永顺当前的局部而言,却必须充分考虑在主体功能区块的细化与规划上寻求新突破、谋定新思路、获得新机遇虽然根据国发[2007]21 号文件精神,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有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县级行政区原则上只确定一类2主体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县级区域如何根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的功能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既是当前编制县域“十二五” 规划的基础 性前提,也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国家与省内总体框架下,立足永顺实际县情,谋划县域内各类功能区的具体定位,划定县域内各类功能区的具体“红线” ,特制定本规划,以利于永顺县县域经济的合理谋篇布局,并进而加速推进永顺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永 顺 县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为明确永顺在湘西州及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根据“ 十二五” 及更 长一段时期永顺 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机遇,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分区,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进重点功能区与城镇中心区在主导功能上的有机融合、在空间特色上的适当区分、在基础设施上的密切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特制定本规划一、主体功能定位(一)功能分区根据国发[2007]21 号文件精神,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有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县级行政区原则上只确定一类主体功能,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因此,永顺县主体功能整体属于生态功能型限制开发区根据永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全县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全县县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地块、限制开发地块、禁止开发地块三类功能分区1、重点开发地块包括以县城为中心及周边 20 平方公里范围地块(不含不二门公园),以芙蓉镇为中心及周边 5 平4方公里地块这两个区域是全县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0.7%2、限制开发地块除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外,全县境内其他地区均为限制开发地块,总面积 3119 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82%。
3、禁止开发地块包括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猛洞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万民和小干溪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地 263 平方公里,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占地 53 平方公里,猛洞河国家风景名胜区占地 142 平方公里,万民和小干溪县级自然保护区共占地 208 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达 666 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17.3%永顺县国土功能分区简图5(二)发展定位根据永顺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规划将永顺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为:1、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强化文化生态旅游活县意识,进一步做强猛洞河、小溪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提质发展不二门、芙蓉镇文化旅游,加大老司城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力度,6优化发展塔卧红色旅游,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化、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2、湘西北新型工业化基地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集聚为载体,以环境优化为保障,不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存量工业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品夺牌,努力将永顺建设成湘西北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3、大湘西生态文明重地强化生态立县理念,把建设“两型社会”作 为生态文明建 设的战略任务 ,量化各种生产要素保障和承载能力,加大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地质遗迹等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把永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湘西生态文明重地4、湘鄂渝黔边交通要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基础条件,通过加快张花高速、吉恩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现有高等级公路,做好吉恩、枝柳铁路复线、黔张常等铁路前期开工准备等基础性工作,彻底改变永顺现有的交通格局,力争在 “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重点,铁路、水运为支撑的湘鄂渝黔边交通要地7二、发展思路、战略与目标(一)发展思路“十二五” 乃至中 长时 期,永顺主体功能区 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富民强县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全面推进“四化两型” 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倾力支持以新能源、生物化工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将其打造成永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支柱性产业。
紧紧围绕综合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电力体制改革、旅游景区点和产业园区开发五大抓手,破除瓶颈、夯实基础,全面实施“ 生态优先、工业主导、城镇带动、旅游升级”四大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利益导向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湘西州生态大县二)发展战略1、生态优先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 的意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并有所增长,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及小流域治理力度,8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经济2、工业主导坚持突出特色、绿色发展的原则,凸显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县城、万坪镇、芙蓉镇和张罗(张花)公路沿线区域,加快“一区五园 ”建设,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化工、矿业开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增强其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3、城镇带动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思路,加速县城和芙蓉镇、塔卧镇、万坪镇、等中心城镇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实现城镇扩容提质。
4、旅游升级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四大资源,倾力打造芙蓉镇、猛洞河、小溪、老司城、不二门、塔卧六大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主动加强与张家界、凤凰及周边区县在市场共拓、宣传共推、产品共建等方面的联络与合作,全面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三)发展目标永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到 2020 年,县域经济总量达 110 亿元左右以生物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为9龙头的特色产业体系完全形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增强,重点生态区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乡人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湖南省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大湘西生态资源保护重地、湘鄂渝黔边区域交通要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州前三未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9%以上,到 2015 年,GDP 总量达到 62.3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2.8 亿元,年均增长 4.5%;第二产业 22 亿元,年均增长 24.5%;第三产业 27.5 亿元,年均增长 15.3%;三次产业比达到 20.5:35.4:44.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22%,2015年达到 3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 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 15%;至 2020 年,GDP 总量达到 110 亿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 5 亿元以上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 年均增速不低于30%,2015 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工业总产值 30%以上,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矿业、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五大产业为支撑,文化生态旅游业为先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至 2020 年高10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工业总产值 60%以上3、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 年,城镇化率达 40%以上,城镇人口达 20 万以上,不断提升县城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创建全国“ 生态 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 ,在“十二五” 末将 县 城建设成 12—15 万人口的生 态旅游宜居城市;至2020 年,城镇化率达 50%左右,城镇人口达 35 万以上,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至 2015 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5%和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7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200 元;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至 2020 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24%和 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1 万元;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发展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 ”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 “十二五”末农村新型合作医 疗覆盖率超过95%,城镇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85%,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至2020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 100%,城镇职工基11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100%,6、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到 2015 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 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全省和湘西州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当前水平略有上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7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95%;至 2020 年各项指标均达到生态文明城市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