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22228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5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刻62013 年 2 月 22 日星期五Tel押 (010) 82619191-8165主编: 刘丹编辑: 郝俊校对: 么辰E-mail押1857 年2 月 22 日, 物理学家海 因里希 赫兹 (Heinrich Hertz)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改信基督教的犹 太家庭。进大学之前, 赫兹就展现出良好的科 学和语言天赋, 喜欢学习阿拉伯语和梵文。就 读于柏林洪堡大学期间, 他成为著名物理学家 古斯塔夫 基尔霍夫和赫尔曼 冯 亥姆霍兹的 学生。1885 年, 赫兹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正教 授资格, 并在那里发现电磁波现象。1887 年, 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 1888 年发表论文

2、。通过实验, 赫兹证明电磁信 号正如麦克斯韦和法拉第所预言的那样可以 穿越空气,这一理论成为无线电发明的基础。 鉴于他对电磁学的奠基性贡献, 频率的国际单 位便以他的名字 “赫兹” 命名, 成为一项永久荣 誉。1894 年, 赫兹因患败血症在德国波恩英年 早逝, 年仅 36 岁。1902 年2 月 22 日, 美国陆军黄 热病研究委员会的沃 尔特 里德上校与詹姆斯 卡罗尔医生在古巴 发表了一篇科学报告,称令人恐惧的热带流 行疾病黄热病是由某种蚊子携带并传播 的。 该报告同时指出, 这种由蚊子带入血液的 不可思议的病原体能够穿过细瓷过滤器, 并 且比人们已经知道的任何细菌都要小。科学 家称这类病

3、原体为滤过性病毒。在该委员会 的倡导下,古巴哈瓦那市制定了彻底消灭蚊 子的方案,以帮助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根除 黄热病。 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 后来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检疫传染病 之列。(郝俊整理)Senior 先 生一世英雄寂寞收姻刘丹岁末严冬, 我在北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 礼物, 一位师长从广东寄来的诗集 牟宜之诗 。 几天时间读完, 反复摩挲, 手有余温, 心中却是跌 宕。 这本书 2009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不曾 轰动, 也不会轰动。在这个人们已经不再阅读古 诗的时代里, 这本诗集受到的关注和诗人牟宜之 一样, 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可以听听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腕们的“读

4、后 感” 。毛泽东的秘书李锐先生说, 该书是 “一座鲜 为人知的富矿, 其艺术性、 民主性、 正义性品位极 高” ; 学者徐友渔评价道, 该书 “锥心之痛, 泣血之 言, 感人至深, 永世长传” ; 作家胡发云则说, 该书 “马上豪杰马下囚, 百年风雨百年诗, 牟老用刀与 笔刻画了一幅世纪英雄史卷” 。 读后慨然, 自己竟是孤陋, 这位 20 世纪极有 研究价值的中国当代诗人至今才被发现。 这是一 位真正的孤独者, 他的才华, 他的人品, 他的高 贵, 他那独特的启示意义, 被得知已然是在他出 生百年之后了。 牟宜之又名乃是, 字去非。 1909 年诞生于山 东日照市。 与那个时代很多精英一样

5、, 牟宜之早 年参加革命, 1925 年加入中国共青团, 1932 年 参加了日照暴动,后来到日本读书。1935 年回 国,曾经担任国民政府山东日报社的社长兼总 编辑。 这本 牟宜之诗 中, 收录了他从 20 岁到 66 岁去世前,时间跨度长达 46 年的 179 首诗, 显 示出作者的古体诗功力真是炉火纯青,而且抒 情言志之优雅, 运用典故之精湛, 文化修养之深 邃, 无以复加。 读后不禁心生感慨: 既为书中每一 首诗的精彩与神韵叫绝, 也为诗人苦难的命运心 潮难平。 诗人凭诗咏史: 寒林落叶岁云秋, 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 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 百姓躬耕似马牛。

6、千古立废循环事, 江河无语任东流。 这首诗作于 1971 年深秋,林彪在蒙古的温 都尔汗草原坠机之后, 有人解释这是对林彪篡党 夺权失败的一种讥讽, 现在读来, 这种理解怕是 稍嫌肤浅。寥寥几笔, 已臻化境你道他是在说谁?只有他知道。 诗人作品中最为坚砥苍郁者,是他的咏史 诗。牟宜之对大历史的思考, 那种博大沉郁的风 格确实是让人感动的。“八千子弟锋头尽, 百二江 山掌上磨。 ” 写尽刘项之事;“五谷丰登人犹饿, 九 月衣寒布未酬。形势依然称大好, 回天乏力泪长 流。” 此诗此史, 不让老杜矣。 他也借诗抒情: 纯真少女勤照料, 落难英雄暂逍遥。 柔情莫把雠仇忘, 清酒且将块垒浇。 1932

7、年, 牟宜之参加了日照暴动, 失败后东 渡扶桑。牟宜之避难求学期间, 在东京与房东 的女儿枝子小姐相恋, 写了几首诗, 从 客居东京 到 赠枝子小姐之一 、赠枝子小姐之二 , 还有 樱花临雨 等, 勘比唐宋时代最好的士大 夫情诗。 他亦借歌咏志: 寥廓平沙千万里, 寂寞炊烟两三家。 黄昏落日犹不倦, 独倚柴门看晚霞。 牟宜之晚年被划为 “右派” 后, 颠沛流离之境 遇中依然能凭栏赏花, 这是怎样一种从容。 作家戴晴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一次恳谈会 上曾经回忆过牟宜之先生的故事。 当年毛泽东做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时候, 中宣部部长叫丁惟汾, 是牟宜之的姨夫。牟宜之 写诗, 实际上就是和姨夫丁惟汾学的

8、。牟宜之参加共产党策划的日照暴动时,他还不是党 员, 出事后被通缉, 丁惟汾就把他送到日本避难。 后来丁惟汾又把他自己的小女儿, 也就是牟宜之 的表妹丁玉隽也送到了日本, 她就是后来的黄万 里夫人。 丁惟汾对他们说, 我已经没办法了, 我已 经当了政客了, 但你们做晚辈的, 谁也不许当政 客, 男的都要给我去学工程, 女的都要去学医, 所 以牟宜之到日本学了工程, 丁玉隽就学了医。 而那位毕生反对三峡工程的著名水利专家 黄万里, 就是牟宜之的表妹夫。 丁惟汾还有一个侄孙叫丁观海, 丁观海的儿 子、 也就是丁惟汾的重侄孙, 名叫丁肇中, 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 牟宜之一生中有三件事令其备受打击,

9、 痛彻 骨髓。 1951 年, 痛失爱子。儿子牟敦康是牟宜之的 骄傲, 作为新中国首批飞行员之一, 牟敦康在抗 美援朝战争中击落 4 架敌机, 英勇牺牲。 1957 年, 在 “反右” 斗争中, 牟宜之被错划为 “右派” 分子。 康生说:“就凭牟宜之在国民党内复 杂的社会关系, 他也是 右派 。 ” 牟宜之被发配到 北大荒齐齐哈尔市郊昂昂溪劳改。 1958 年, 牟宜之被开除党籍。视加入中国 共产党为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牟宜之, 百思不得 其解。 在这段昏暗的岁月里, 牟宜之在劳动之余作 有大量诗篇。儿子牟华东印象中, 父亲总是一边 踱步, 一边低声哼吟。 吟出来就写在纸片上、 烟盒 上, 甚至火

10、柴盒上。 对这些无法公开发表的诗, 牟 宜之敝帚自珍, 夹在一本中, 放在一个皮包 里。这个皮包从驰骋沙场的战争年代伴随牟宜 之, 直到生命尽头。 1974 年,牟宜之给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 小平同志写信, 汇报了自己的思想, 说明了自己 的处境。邓小平亲笔批复, 充分肯定了牟宜之在 历史上对革命的贡献, 指示有关方面照顾他的生 活。1975 年, 牟宜之携带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建 委介绍信赴济南, 希望到昔日战斗过的地方安度 晚年, 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伤心之余, 脑血栓突 发, 客死济南。 1979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 反昭雪, 恢复名誉。诗人的存在使我们得以领略一种奇观诗人

11、以手中一支笔与整个癫狂时代相抗衡, 在文 化大劫难的严峻岁月, 以一人之力为中华民族坚守着文化的尊严。谢家麟: 没有终点的旅程姻本报记者 郝俊对于科学家而言,一生的职业所求无外乎 “创新” 二字, 这也是他们的梦想所托。 在中国高能物理学界, 有一位老者在半个多 世纪的岁月里不断圆梦, 又不停追梦, 至今仍在 继续这 “没有终点的旅程” 。 于是, 他的名字与诸多 “第一” 相关联: 世界 上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中国第一台电子 直线加速器、 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 负电子对撞机、 亚洲第一个实现饱和振荡的北京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世界上第一台束调管同时作 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高效加速

12、器。 不难猜出, 他就是被称为 “传奇” 的创新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谢家麟。“技术控” 的乐趣加速器是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 其研制理 论与实验有明确分工,谢家麟却始终要求自己 “手脑并用” , 认为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才是创 新的基础。 “我从大学到留学, 都是学习物理的, 但一生 所作所为又大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谢家麟 很早就有自己动手的爱好和习惯, 养成了 “说” 与 “做” 统一的倾向。 13 岁时, 谢家麟在湖北襄阳读初中, 叔父家 有一支双筒猎枪, 允许他打鸟玩耍。进口的子弹 用完了, 苦于没有子弹来源, 他就尝试着拿使用 过的弹壳自制

13、子弹。 从爆竹店买了黑色火药做炸 药, 将剥下来的火柴头做引信, 老式电灯磁砣中 的铅沙做弹头, 自制子弹竟十分成功。 在当时北平小有名气的汇文中学读高中时, 谢家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平时则沉迷于摆弄 无线电。 卢沟桥事变之后, 他自制的短波收音机, 成 了全家人每天了解抗日战争情况的唯一渠道。 “事实上, 收听并不是目的, 而主要是从机器 性能的提高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用今天的时髦 话来讲,当时的谢家麟是个“技术控” ,享受着 DIY 带来的无穷乐趣。 1938 年,谢家麟被保送进入以注重实验为 特色的燕京大学物理系。忆当年, 他说自己也只 是一个中等学生, 虽然学的是理科, 但对文

14、学颇 为爱好, 曾为当时的 北平晨报 副刊写过几篇稿 子。得到了稿费就到东安市场内的西点铺, 买些 糕点请弟妹们共同享受。 大学期间让谢家麟印象至深的另一件事, 则 是在一个暑假, 他托人介绍自己到位于广安门外 的一个小翻砂厂实习了一个夏天。 “成天蹲着与工人们一起干活, 虽是汗流浃背, 灰黑满面, 但看 到铁水倒入沙盘就生产出一个个成品, 也颇有掌 握了一点技艺的快慰。” 在科学技术史上, 历来有 “智者” 和 “工匠” 两 种传统的区分, 谢家麟则力图将二者集于一身。 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期间, 谢家麟的学习也显得有些 “独特” 。 除了上课学习 基础知识外, 他还用了相当多的

15、时间去学习有些 人不屑于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身上学习了多种焊接 技术、 探漏技巧、 金属部件的焊前化学处理、 阴极 材料的激活方法等。 ” 除了自己喜爱动手, 谢家麟 关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技术问题亦有更深的 考虑:“回国以后,脱离了美国实验室的环境, 自 己不掌握它们就恐怕难以推动工作。”把思想变为现实1951 年 9 月,留学美国 4 年的谢家麟搭上克里夫兰总统号游船驶离旧金山, 踏上日夜盼望 的归国之旅, 船到檀香山却遭遇意外之事。 “根据美国 1918 年的一项立法, 美国政府有 权禁止交战国学习科技专业的学生离境, 违者将 受惩办。 ” 在美国方面的阻拦下, 谢

16、家麟只得无奈 返回美国。 度过一年窘困的生活, 谢家麟才得以重回斯 坦福大学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 不久 之后, 芝加哥麦卡瑞斯医学中心的肿瘤专家乌卢 曼教授来到实验室, 提出要求请斯坦福大学帮他 研制一台能产生高能电子束用来治疗肿瘤的加 速器。 “虽然使用电子束治癌的优越性在道理上是 很明显的, 但实现起来却远非易事。实验室领导 希望我能前往负责此项工作。” 考虑到这是独当 一面、 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谢家麟毫不迟疑地 同意了。 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谢家麟承担的这项棘手 工作只能依靠自己探索。 他登报招聘到一名退伍兵和一位机械工程师,带领着小团队开始设计、 制作零部件, 设计实验方案, 从头到尾亲自解决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研制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 手脑并重的学习积累开始显现出强大的优 势, 他不仅通过理论了解其中的道理, 还能亲自 动手知道如何实现, 如何把思想中的事物变成现 实的东西。 “应当指出,动手能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操 作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