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821080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桂芬 马家窑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彩陶的鼎盛期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一一 、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1 1发现、命名及分期发现、命名及分期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 50005000 年年40004000 年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 年1924 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 1924 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 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

2、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事。1944 年1945 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1961 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划归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1988 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评为“20 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 2分布范

3、围和特点分布范围和特点分布范围分布范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东起渭河上游,西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墓葬体现男女分工墓葬体现男女分工:男性多石斧、石

4、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贫富分化贫富分化:随葬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 90 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特点特点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

5、主;中期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

6、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二、马家窑文化早期二、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1.1.文化特征文化特征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 300 多处,年代约为距今 50005000 年年47004700 年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 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旋涡纹、水波纹、同

7、心圆纹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彩陶鼓(彩图 32)。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类型的居址中常有集中的制陶窑址,陶窑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火塘和窑室分离,烧窑温度提高。永登蒋家坪发现的窑址,一半挖在生土层中,约 1 米见方,前有火门,并有三股通火道向上斜人窑室内,窑室上部以枝干加草拌泥封闭。到晚期陶窑

8、稍有变化,火道为三排九眼,下空,成箅形。在东乡林家遗址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铜刀和铜器碎块青铜刀和铜器碎块,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青铜器,说明马家窑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和制造铜器。社会已进入了铜石并用铜石并用时代时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 2彩陶纹饰彩陶纹饰彩陶上的图案纹样表达的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彩绘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过社会实践认识自然的产物。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在彩陶图案上反映出了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内彩特别发达,

9、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装饰部位根据器形的不同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器型和摆放的位置进行设计。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图案中的点犹如河水的浪花,象征着河流波涛起伏、奔涌向前。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熟练巧妙,绘画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半山、马厂类型。早期早期:施黑彩浓亮如漆(彩图 35),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弦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弦纹、叶纹

10、纹、叶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动物纹,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图案结构巧妙,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彩图 40)。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盆、钵、碗内施彩,但比较简单,多为十字纹,或以十字为结构的简单图案。中期中期:器表打磨精细,黑彩仍旧鲜亮。这时的器型逐渐增多,壶壶成为主要器型之一。新出现的器型有敛口罐、带流钵、陶铃陶铃等。纹饰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鸟纹波纹和鸟纹,还新出现了蛙纹、同心圆蛙纹、同心圆。在青海省出土了几件绘有舞蹈人群纹样舞蹈人群纹样的陶盆。中期彩陶的图案构成复杂巧妙,取材范围 F-泛,纹饰多有创新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

11、条流畅多变,说明已进入了彩陶发展的辉煌期。晚期晚期:陶质橙黄,除了黑黑彩外,还出现了白白彩,白色多填于黑色花纹的空隙或周边,黑白映衬,对比鲜明黑白映衬,对比鲜明(彩图 36)。器型增加了勺勺、束腰罐束腰罐、鼓鼓等。纹饰不如中期的丰富,绝大多数为几何形花纹。盆、钵、豆等器物,流行在器外口沿下绘制水波纹水波纹(图29),还有一种以黑色为底留出陶色为纹的阴底旋纹(彩图 37)。这时期以四小圆为旋心的二方连续旋纹、大锯齿纹旋纹、大锯齿纹增多。这些都表现出了向半山类型彩陶过渡的趋势。3 3精晶举例精晶举例(6)(6)旋纹罐旋纹罐高 50 厘米,口径 18.4 厘米。1956 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

12、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鐾,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表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现了河水湍急不息、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 (彩图 42)。三三 、马家窑文化中期、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半山类型1.1.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半山类型因 1924 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600-43004600-4300 年,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

13、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西移。1923 年,安特生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 49 处。根据调查,他在甘肃考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六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齐家期、仰韶期( (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家窑类型、半山类型) )、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他认为中国彩陶源于西方。后来经我国考古专家和古史学者根据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得出结论纠正了安特生的“六期六期”说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了中国彩陶文化

14、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 85,最高达到 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神人文等网纹、神人文等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

15、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在半山期,鸟形壶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鋬来显示尾翼。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2 2彩陶纹饰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早期早期除用黑彩外,还出现了红彩,但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用的较少,只起点缀作用。到中、晚期中、晚期,红彩比例大增,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

16、等。这时的红彩色泽发暗,呈紫红色。彩陶大多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制图案,一般在器物的口沿内测绘简单的复线连弧纹或三角纹,口沿外测绘斜十字纹、波折纹等,颈部绘大三角纹、弦纹、菱格纹等,肩部绘弦纹、锯齿纹。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规范,大多为组合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组合方式:旋纹、锯齿纹组合(彩图 50);菱格纹、锯齿纹组合(彩图 51);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彩图 53)。最下层以一圈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花纹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半山早期彩陶的附属花纹中,以黑色为地的阴地折线纹为多,晚期演变为两边镶有锯齿的黑线或红线。壶、瓶、大口罐的颈肩处多绘平行宽带纹夹数条细线纹,早期只用黑彩,晚期的宽带纹用红彩,下面配黑色锯齿带纹。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从视觉效果上说,平视图案给人以二方连续的美感,俯视彩陶,图案则更赋有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从下腹部不绘制纹饰可看出,其摆放位置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