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11047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侵华既定战略进攻方向考察徐 勇海峡两岸所讨论的侵华战争初期日军进攻方向, 实指日军在战略进攻阶段, 如何通向其进攻顶点, 即攻占武汉的基本路线。过去在讨论中, 忽略对日本战略方向意图的考察, 本文拟综合考察其历年计划方案, 缕析其基本线索。一武汉素称“ 九州通衢” , 为我国中部水陆交通枢纽和最发达工商业城市。 控制了武汉, 即意味着控制了中国大陆腹心要地。 武汉所具的特殊战略价值, 早就引起了日本战略家的高度重视。1887年 2 月, 日本参谋本部要员小川又次大佐炮制 清国征讨方略 , 要 求在对华全面战争中, 派出一支战略大军协同海军, 利用长江通道攻占武汉并设立战略集团司令部, 以达

2、到“ 据长江” 的“ 持久之计” 。这大概是日军统帅部最早的最为完整一份攻占武汉方案。?其后日本以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 将此战略构想付诸实施。 19世纪末, 日本沿长江上溯, 掠得大冶铁矿及萍乡煤矿等多处利权。1905 年 8 月, 日本内阁会议决定: “ 确实扶植帝国在汉口方面之利权, 并对清国将来之发展作好准备。 ”?1911 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日本乘机向武汉地区派驻军舰和地面部队, 于同年底组成“ 中清派139?( 日) 帝国陆军编制总览 , 芙蓉书房昭和六十二年版, 第 49 页。( 日) 小川又次: 清国征讨方略 , 载 抗日战争研究 1995 年第 1 期。遣军” ( 后称驻汉口

3、守备队) , 首任司令官是尾野实信少将, 下属司 令部一个, 步兵 23 个大队, 另附机关枪队等。该部队成为插入?中国中部腹心地区的一柄匕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侵入山东地区, 提出了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 廿一条” , 作战问题随之纳入陆军计划日程。 1918 年, 日 本对 1907 年制定的 国防方针 作了第一次修改, 在原定攻势国防方针的基础上, 要求作好对多国同时作战与持久作战的准备, 同时还修订了 用兵纲领 和年度作战计划等方案, 提出了大规模侵华 作战构想, 其要点是:待时机成熟, 要从近海四个方向进攻中国: 第一是满蒙地区,中心范围在满洲南部; 第二是华北地区, 范围包括

4、平、 津以及从青岛到济南的山东半岛; 第三是华东地区, 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 等地; 第四是福建以南地区。也就是这次修改, 规定要进攻中国腹心要地武汉, 办法是以海、 陆军部队与汉口的守备队相互呼应, “ 沿长江逐次跃进” 攻占汉口。?5 年后, 日本的 国防方针 又作了第二次修改。 这次修改过的 国防方针 , 明确对汉口的进攻方向: “ 以( 华北) 军沿京汉线南下,与沿扬子江西进的( 华东) 军相互策应, 在汉口附近作战。 ”华盛顿会议后, 日本在东方的扩张势头受到一定遏制, 1922 年 5 月日本被迫将驻汉口守备队撤编。但它仍然十分重视武汉的战略地位。1925 年日本组成大型军事调查

5、团, 乘军舰对自上海至武汉的长江各要点进行了大规模侦察, 调查团由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火田俊六大佐为团长, 成员包括海陆军各分营作战、 情报、 要塞、 船 舶等方面官员, 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 正是这位火 田俊六, 13 年后官升大将, 出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 直接指挥了进攻武汉之战。140? ? 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 1) , 第 260 页。( 日) 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 1) , 朝云新闻社昭和四十九年版, 第 223 页。( 日) 帝国陆军编制总览 , 芙蓉书房昭和六十二年版, 第 270 页。在这次大型侦察活动基础上, 日本制定了 1926 年度作战计划。 该计划规定中国为首要作

6、战对象, 对华作战使用16个师团, 约为总兵力 50% ; 进攻方向分东北、 华北、 华东与福建等 4 个方面。 其中对武汉的进攻明确规定从华东上海开始, 作战部队统属上海方面的战略集团, 兵力暂定以 1 个军 3 个师团为骨干。?该计划是20 年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份策案, 为后来历年计划案的蓝本。1931 年九一八事变至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之前, 日本对关内地区各作战方向规定最为详尽的方案是 1935 年度作战计划。 该计划对于长江一线的作战同样十分重视, 强调“ 不仅对于上海, 还有南京、 汉口、 长沙、 重庆等处亦需派出舰艇。 对该方向之用兵作战应特别予以关注” 。其步骤是: 陆军第

7、九军( 以 3 个师团为骨干) 在海军协同之下, 在扬子江下游地区登陆, 占领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其后“ 根据情况令华北方面军沿京汉线南下与之呼应, 沿长江对汉口作战” 。?通过对上述各时期日本作战方案的综合考察, 可以得出关于日本对武汉进攻方向的结论如下: 武汉是日军对华作战构想中的进攻远点, 长江为其深入并分割大陆内地的基本通道, 溯长江西进 武汉为日军既定的战略主攻方向。日本确定了上述以武汉为控制中国的“ 大局要冲” 的战略。由此看来, 何应钦、 蒋纬国等国民政府要员所论证的日本“ 原订由北向南之战略” 即其“ 进攻轴线” 并不存在, 而大多数台湾学者所赞同或沿用的说法: “ 就原定计划而

8、言,( 日本) 决不能将其兵力用在长江流域” , 更悖离了史实。那么, 日本为什么会确定溯江西上以攻取“ 大局要冲” 武汉的战略呢?这是由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及地理环境等条件决定的。 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 大体沿西太平洋岛链构成北南带状态势。 与此相对应, 其进攻目标分布于东北、 华北、 华东及华南等中国各地区。141? 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 1) , 第 368369 页。 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 1) , 第 301 页。因此日本的侵华作战必须跨海西进, 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的战略进攻方向。跨海西进, 由水路入侵中国腹地, 从交通方式和海军力量的对 比看, 都能较大地发挥日本的军事优势。

9、 中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半封建农业国, 日本是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海洋国家。自1895 年甲午战败之后, 中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 完全失去了制海权, 包括长江三角洲等滨海防线, 直接裸露在日本军舰炮口之下。日军侵入中国大陆之后, 同样重视发挥水路作战优势。 从水陆运输成本方面比较, 水上运输运力大而成本低, 除了没有水道的地区之外, 尽可能利用水路并借助水上力量作战, 对日本来说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以华北战场为例, 1937 年 9 月, 日本曾部署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的“ 主作战” , 中心目标指向石家庄等地。 主攻以第一军3 个师团沿平汉线南下, 另以第二军所属 2 个师团沿子牙河与滏阳

10、河溯流而上, 指向石家庄南部地区。据日军战史统计, 子牙河上日本运输船只最多时达 1345 只。?众所周知, 华北地区平坦开阔, 河流较少, 不利于大规模航运而有利于地面机械化部队运行。 人们意想不到的是, 日本在这样的地区竟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滩多水浅的普 通河道子牙河, 日军对水道的重视及其技术力量的娴熟强大, 这是一个明证!在武汉和长江方向作战问题上, 人们注意到了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通行于平原陆地而会受阻于水道, 却忽略其拥有军舰、 摩托艇等水面先进装备和利用水道的长处。 现代军事力量应包括陆、海、 空多个层次, 把眼界拘束于陆界之内, 这自然要对沿平汉线南下与溯长江西进的战略价值作出错误

11、评估。请看这几种说法:首先, 以何应钦的说法为代表: “ 日军将其原可由北平南下汉口最有利的作战线, 改采由上海西向汉口最不利的作战线。 ”?这142?何应钦: 何序 , 载 抗日御海 ( 一) , ( 台北) 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1978 年版, 第 5 页。 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 1) , 第 481 页。里的最有利与最不利的比较, 完全忽略了日本作为海洋强国的基 本优势。其次, 蒋纬国及其他论者强调: 日本若自北向南进攻武汉, “ 则将使我位于平汉和粤汉铁路以东之主力, 与后方基地隔离, 陷反正面和背海作战之极不利态势” 。?此论值得商榷: “ 背水” 或“ 背海” 概念, 从战术角度

12、而言, 应有一定的距离限制, 自武汉无论以东或是以南至海, 均有上千公里大陆, 地域如此宽大, 不乏回旋余地, 还能称之为“ 背” 么?古来“ 背水” 之说, 例如韩信“ 背水” 作战是在河边 列阵。倘所“ 背” 之所漫无边界, 那么中国在华北抗战, 不也可以说是日军逼中国“ 背” 渤海或黄河之水作战么?再有论者引征古代游牧民族南下战例, 证明日军机械化部队沿平汉线南下为最佳选择。此例实不足取, 游牧民族或居塞北, 或 处关外, 有力量时拥骑南征, 当以自北而南为必然方向。而日本是东方岛国, 不跨海西向, 怎能把主要力量挪到中国北边来呢? 日本固然是攻占了中国东北, 可用东北为南进战略基地,

13、但东北毕竟不是日本本土, 东北既可为日本所利用, 亦可对其牵制。日本屯驻东 北的关东军, 兵力只增无减, 始终是其海外最大的战略集团之一,这种屯驻本身就是被牵制的表现。 至于日军要征服人口密度更大,抗战力量更强的华北, 以其作为战略基地, 又谈何容易。通观 15 年侵华战争全程, 日本先后占领中国近海的东北、 华北、 华东及华南等近海战略地区, 乃以其海上力量作为后盾; 而其深入大陆武汉地区, 则以长江干流为依托。与此对照, 日本对大陆南北交通干线的进攻与控制, 相形见绌。1944 年为挽救面临崩溃 的战争全局, 日本曾拼凑全力进行大陆交通线作战, 一度贯穿了平汉、 粤汉等线, 但得而复失,

14、该线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故日本的侵华战略, 概言之就是江海战略, 以其水上力量联络或支撑其各 个战场; 而中国则利用复杂而广阔的陆地进行持久周旋。 江海战略143?蒋纬国: 抗日战争指导 , 远流出版公司1989 年版, 第 429 页。与大陆战略的对抗, 正是日中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特点之一, 也是日军制定溯长江攻武汉战略的必然性所在。二跨海西进, 沿长江攻打武汉, 是日本的既定战略。但日本的全面攻势发动之后, 却迟迟未能实施对于武汉的既定攻势。 其凶锋首指华北, 继向上海, 再攻徐州。 于是日本总体上的跨海西进, 与为逐次达成作战目标而忽北忽南的战役方向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在关内大陆战

15、场上扑朔迷离的多向的作战行动。但这并不说明日本放弃了既定战略。这种受其形势判断和作战目标以及速决企图所制约的战役性的方向变化, 不能与总体的战略进攻方向混为一谈。日本侵华战争的最高目的是征服中国。但它严重低估中国的抗战意识和能力, 认为只要“ 对中国予一击, 就能打开局面”?, 甚至认为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可以征服中国。 基于这种错误判断, 日军当局企求速战速胜, 幻想不用付出太大代价就能获得最后胜利,这直接影响到日军进攻方向等重大战略问题的抉择。华北方面军在七七事变后曾提出所谓“ 双重目标战略” , 要求将战争重心放在 华北, 首先打击第二十九军, 继而打击北上的中央军主力, 企图在1938

16、年初实现迫中国政府投降的目的。 驻上海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则提出“ 单一目标” 战略, 要求“ 欲制中国之死命, 以制上海、 南京为最要”?, 即要求集中兵力于华东中国的政治经济心脏地区一战而胜。日本最高统治集团实际推行的为陆军方案。1937 年 7 月底,击败第二十九军, 攻占北平天津两大要地后, 日军在华北全面展开, 实施在河北中部地区对中国军队“ 决战” 。 但战局未按日军愿望发展, 中国举国奋战, 华北、 华东各地的战争形势, 迫使日军数度改144?( 日) 现代史资料 ( 9) , 美铃书房, 第 1718 页, 第 186 页。( 日)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 1), 朝云新闻社, 第 135 页。变其作战计划。首先, 日军集中主力, 编组华北方面军进行的华北 作战, 其战略任务规定为: 除确保已占领的平津地区, 还要“ 以挫败敌之战斗意志, 获取结束战局的时机为目的, 迅速击灭河北中部之敌” 。?9 月 2 日, 日本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