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09477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8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2责任编辑: 周玉宁王 昉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樊星追求符合文学实际的理论研究秦剑文学传统的当代弘扬在看过了许多晦涩的文论, 并注意到这 样的文风还在评论界以及高校学生中蔓延 以后, 就感到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如 何在文学评论中写出人生的智慧、 文学的风 采?而这样兼具智慧与文采的文论风格, 其实在当代已经产生, 只是没有蔚然成风 而已。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注重人生哲 理的探索从先秦诸子、 魏晋名士到宋明 哲人、 晚清学者, 都留下了许多 “究天人之 际” 、“为生民立命” 的哲理思考。而在20世 纪的

2、思想史上, 一次次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 论 (从 1920 年代的 “科学与玄学论战” 到 1980年代初 中国青年 杂志组织的 “人生意 义大讨论” 、 1990年代的 “人文精神大讨论” ) 也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在中国人的心 理结构中,“探索人生” 是根深蒂固的一个情 结。只是有的人喜谈人生, 常常流于肤浅之 论, 或人云亦云, 或大言欺世。人生充满玄 妙之谜, 偏偏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 知人心” 。一直到今天, 还有不少头脑简单 的教育者以为可以用一些老生常谈的口号 把复杂的人生简单化。相比之下, 读鲁迅、 周作人、 林语堂那些剔发人生妙理、 发人深 思、 促人警醒的议论,

3、 读 管锥编 中那些充 满智慧与启示的文字, 才使人感受到了思想 的伟力, 感受到智慧与平庸之谈的天渊之 别。经历过纷乱世事、 沧桑巨变的当代人, 在多元思潮冲撞、 交融的漩流中, 需要的正 是深刻的智慧而非浮浅的空谈。 所谓智慧, 就是能够洞悉人心的深奥、 世事的复杂以及各种主义、 观念、 常识的悖 论, 发现为人忽略的风景。同样探索人生, 哲学注重锻造各种主义, 而文学则侧重揭示 人生的复杂与不确定性。说 “文学源于生 活” 早已是老生常谈, 可像鲁迅的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那样的宏论, 依然 因为生动揭示了魏晋文人与政治的亲密关 系, 剔发了文学与酒、 文人与世道人心等等 文

4、化现象的玄妙, 就写出了文学与生活的丰 富联系, 可以常读常新。文学是人学, 然而 “人性本善” 还是 “人性本恶” 还是 “非善非 恶” 或者 “亦善亦恶” ?文人们从来就没有共 识。佛家讲 “佛魔一念间” , 更能道出人心的 瞬息万变。文学经典千千万, 各执一词, 却 都写出了人性的微妙与丰富、 世事的多变与 难以理喻。 常常听到对文论现状不满的议论, 原因 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也许是我们对当代 文论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谈得很不够。当 代文论, 不乏闪烁着智慧与文采光芒的宝贵结晶。例如钱锺书就在 管锥编 中留意 “征 人情世故” 以鉴别迂阔之论与切肤之谈。如 第一册中 “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

5、 己视人适 见人亦视己” 条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历代 诵说 孝经 , 诏号 孝治 。然而约定有之, 俗成则未, 教诫而已, 非即风会, 正如表章诏 令之不足以考信民瘼世习耳。 ”(第116页) 约 定未必俗成, 这一论断使人想起历史, 想起 “礼教” 与人生的分离, 想起 “王道” 、“仁政” 与周期性动乱的互补, 想起究竟是儒教还是 道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底的争论看世 事, 须注重研究民俗, 研究复杂的现实与千 变万化的世态人心, 才不至于被空谈所惑、 所误。“切世情” 、“征人情世故” 之类字眼在 管锥编 中多次出现, 正体现了钱锺书知人 论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 这也是钱锺书 解决一些

6、文学疑难问题的一个基本点 一些莫衷一是的争论验之以人情世故便迎 刃而解了 (如 “征夫不复与荡子不归” 条、“心 愁而致头痛” 条等) 。世事纷扰, 才有了莫衷 一是的百家争鸣。钱锺书探索人生的奥秘, 常于百家学说的碰撞交融中洞幽烛微, 指出 前人的偏颇; 在评说中阐发历史的 玄机。儒法两家, 早分泾渭。但君知否: 儒 生中不乏赞赏商鞅变法之人; 法家阵营中人 也会同室操戈 ( “李斯杀韩非而用其燔 诗 书 之教” , 见第261页) 。秦皇焚书, 汉武崇 儒, 看似政见不一, 其实呢?“均欲 禁私学 , 绝异道 ,持一统 ,定一尊 ; 东西背驰而 遵路同轨, 左右易位而照影随形。 ” (第

7、261 页)或异中认同, 或同中辨异, 寥寥数 语, 已见历史荒诞中的严酷、 人心莫测中的 无情。又, 儒道释三教归一, 已有定论。钱 锺书则别有高见: 释道二家,“始则互相借 重, 几泯町畦, 浸假而固圉御侮, 设蕝分茅, 由势利之竟, 发邪正之辨。教宗攻讦, 大抵 皆然, 如争浴而各夸无垢, 交讥裸裎。 ”(第二 册, 第 503页) “及夫释与道鬨, 亦各引儒为 助, 三教间情事大类魏、 蜀、 吴三国角逐。明 末耶教东来, 亦复援儒而摈释出家人捭 阖从衡, 远交近攻, 盖于奉持其本教之宝书 圣典而外, 枕秘尚有 短长 也! ” (同上, 第 504页) 由那些圣贤的不免于褊狭, 可以生发

8、 多少关于 “真理” 与偏见、“神圣” 与利益、“是 非” 与心计的浩叹!人间许多 “是非” 之争, 常常与逞强使气的心态纠结在一起。而只 有明了这宗教、 哲学与历史的奥秘时, 才能 以更加通达、 睿智的目光去探索、 去发现哲 理的微妙、 是非的相对了。“千古兴亡多少 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各家学说的彼 此攻讦并不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历史的公正便常常体现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可以在转眼之间就鬼使神差地 改变了那些学说的命运, 使定于一尊的主流 思想顷刻间土崩瓦解, 使在逆境中挣扎的支 流思想忽然间成为显学。能从思想的 “兴” 中看出 “衰” , 从主义的 “异” 中看

9、出 “同” , 才 称得上独具慧眼。更何况还有 “人生如弈 棋” 的古训在:“以王充之达识, 而 论衡 首 标 逢遇 幸偶 之篇; 西方考稽名俗者, 亦 言同感人生中有 掷骰子成分 。 堂 吉诃德 即以人生譬于弈棋之戏” 云云 (第三 册, 第1139页) 。世事变幻莫测, 历史充满偶 然人的渺小、 人的希望、 人的豁达, 俱寓 其中了。 我也很喜欢读、 高尔泰的文章, 既富有洞见世事的智慧, 也常常灵感飞扬、 文采斐然。的 美的历程 描述中国 美学的发展历史, 文风也写得美不胜收, 已 成当代学术经典。高尔泰的许多文章也写 得气象万千。例如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 一文就常常有精辟的哲理议论,如

10、这样的 发现: “产生于忧患意识的快乐必然伴随着 沉郁和不安,产生于忧患意识的痛苦必然 具有奋发而不激越,忧伤而不绝望的调 子。而这,正是中国艺术普遍具有的调 子” ; “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艺术是消沉 的,避世的,退让的,我一直不敢苟同。 我认为恰恰相反。在漫长而又黑暗的中世 纪封建社会,中国艺术很好地表现了处于 沉重的压力之下不甘屈服而坚持抗争,不 甘沉寂而力求奋发,不同流合污,而追求 洁身自好的奋斗精神。 ”还因为高尔泰熟悉 古代诗词、画论,文中常常信手拈来,使 文章处处散发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澎湃着 汹涌的生命激情。这是散发出浓郁“中国 气息”的好文论。 已故文学评论家胡河清擅长以中国传

11、 统神秘文化话语解读当代文学作品。他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他那些解释 当代文学现象的文章既古朴又新颖。他曾 经这么表述过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对于我 来说, 就像这座坐落在大运河侧的古老房 子, 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我爱这座房子 中散发出来的线装旧书的淡淡幽香, 也为其 中青花瓷器在烛光下映出的奇幻光晕所沉 醉, 更爱那断壁颓垣上开出的无名野花。我 愿意终生关闭在这样一间屋子 里, 听潺潺远去的江声, 遐想人 生的神秘。然而, 旧士大夫家族 的遗传密码, 也教我深知这所房 子中潜藏的无常和阴影。但对这房子的无限神往使我战胜了一切的疑 惧。 ” 这样的文字, 如诗如画, 意境玄远。在 谈

12、及自己的知识储备时, 他谈到了 庄子 、 古典诗词、黄帝内经 、 佛典, 还有 周易集 解他特别谈到自己与这部书之间的深 刻缘分:“我一下子就被这部中华民族文化 宝典的神异气氛吸引住了。并且预感到, 也 许我与这部古老的圣书存在着某种宿命的 缘分。大概它就是我的文化星座的所在, 将 像北斗一样灿烂的星光照耀我的一生历 程。 ”( 灵地的缅想 , 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他的 贾平凹论 就是这样一篇以 周易 解 读贾平凹小说的佳作: 从贾平凹姓名的拆字 妙解 ( “平凹” 有 “阴阳” 之意) 到 “在金狗与小 水的名讳里, 也藏着 周易 文化系统的密码 谶语” 的发现, 从对 白朗 的星象解

13、释到对 古堡 悲剧有违 周易 真义的文化剖析, 从 对 人极 中农民修智的局限性分析到对 浮 躁 中韩文举深得 “易理精义” 的阐释, 都在 贾平凹研究中别开生面, 也与贾平凹钻研神 秘文化的深厚素养相对应。文章的最后, 他 表达了对东方神秘文化的认同:“现代主义 所描绘的精神文化景观, 还远远不能达到 周易 文化系统那种精微知几的实验现量 效果当文学真正达到与东方神秘主义 的同步操作时, 就会显示一种 青青翠竹, 皆是佛性,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的神性境 界。 ”(同上) 这样的境界, 玄远而神奇, 是与 西方的批评话语判然有别的。 此外, 我也很喜欢赵一凡的著述。他的 两本 西方文论讲稿

14、 (一本 从胡塞尔到德 里达 , 还有一本 从卢卡奇到萨义德 ) 梳理 西方文化思潮, 却能够写得深入浅出, 妙语 连珠, 引人入胜。请看一段介绍拉康的文 字: 他 “既热衷镜中幻象, 又迷恋母子情深。 他那番搔首弄姿的模样, 令人联想苏州评弹 中的旖旎风光”(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 三联书店 2007年版, 第 326页) 可谓精练概 括, 也妙趣横生。再看评点哈贝马斯的一段 文字:“老哈担心不无道理。但我要告诫各 位: 此人闭口不谈发展中国家。他一心要维 护的, 只不过是当下欧美国家的合法化权 威” ,“因此便有第二思考题: 中国人如何平 衡自己的 规范与自由 ? ”( 从卢卡奇到萨 义德

15、 , 三联书店2009年版, 第733-734页) 对西方思想权威的论段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 仅需要清明的理性, 而且需要对 “中国问题” 具有清醒的洞见。 信手拈来几例, 已见当代学者在继承前 人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中国学术思想、 追求中国学术气派上取得了不容小看的成 就。这方面的经验, 值得好好总结, 尤其是 在追慕西方理论晦涩之风、 人云亦云之风已 经泛滥成灾的今天。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相当滞后, 已不能有 效地涵盖当下在社会转型中已发生巨大变化的 文学实践活动, 正逐渐丧失其实践性及历史的 可变性品格。这就是说, 既有的文学理论愈来 愈远离当下的文学实践而面临 “失语” 的危险。 新世

16、纪伊始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 争, 非但没有论争的结果, 随着参与者的纷纷加 入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鉴于一面是文学理论 因更新的滞后而陷入 “失语” 的困境, 一面是大 家们熟视无睹而热衷于很难有结果的 “众声喧 哗” 这一学术界奇观, 我们提出了 “本质的悬 置” , 并认为只有暂时把本质 “悬置” 起来, 文学 理论才有可能与当下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学活 动的生产、 传播与消费方式进行有效的对话, 才 有可能走出 “失语” 的困境。因此,“本质的悬 置” 并非具有反本质内涵的 “本质悬置” , 其初衷 是希望论争的双方能暂时化干戈为玉帛, 携手 为文学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建构做一些切实可行 的工作。显然,“悬置” 本质,“只意味着该问题 确有难度, 决不意味着它从此不再存在” , 更不 意味着 “批判” 、“反对” 乃至 “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