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02851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9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10(4), 2014, Wang, New Perspective to Approach China-West Cultural Relation http:/ 33 全新角度看中西文化关系:辜鸿铭的“扩展”思想及其对当今中西全新角度看中西文化关系:辜鸿铭的“扩展”思想及其对当今中西 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文化比较、融合问题的启发 王京涛1 (文化学者)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2014; 10(4): 33-42 我今天想谈论的是辜鸿铭的思想。 即, 辜鸿铭是如何看待中西比较的。 我之所以选择

2、这样一个题目, 首先是因为我对此人关注较多,可能更熟悉一些。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关注此人,至今大约有七八年的 时间,并且于去年出版了一本译注其英译论语的书: 西播回译:辜鸿铭英译详释, 此书的出版得益于汤一介先生的帮助,借此文请允许我向汤先生表示感谢。据我所知,这是我们第一次 完整地译注、展现辜鸿铭的英译论语。 我选择谈辜鸿铭的第二个原因是, 在我看来, 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一种包容精 神,这一精神他曾在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用“兼容并蓄”一词来形容,而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则将 之概括为“扩展”的思想。 辜鸿铭是个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谈起他,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甚至,现在他正越

3、来越 多地走进“影视”中,然而,大多数人却未必读过他的书、了解他的思想,而是仅仅听说过他的奇闻异 事,并“听说”他是个极保守、古怪的人。甚至,在我们国内当前的学界,对他的研究也远远不够,一 些学者同样将之简单地视为“保守主义者”。然而,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凯先生,则在其世界范围内的 反现代化思潮一书中这样强调:“我要指出,在战时与战后欧洲悲观与幻灭的氛围中,与泰戈尔、冈 仓等成为东方著名的圣哲者的,是辜鸿铭,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1这说明,他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这也是我非常关注他, 并且今天来这里谈论他的最重要的原因。 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的思想对于中西文化比较来说,有着非常重

4、要而独特的价值,只不过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想,作为一位曾经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辜鸿铭在今天理应得到重新认识与重视。 这将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及社会现实都大有裨益。他的思想还非常有待于人们去客观、深入地认识, 去予以昭示。今天,我就谈谈他的思想,而非他的奇闻异事。 辜鸿铭生于 1857 年(也有学者认为是 1856 年)卒于 1928 年,生活于清末民初的特殊年代,经历 着中国在西方文化、武力等的冲击并摧毁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为激烈的一段历史。一般 看来,在那样的年代,中国传统文明走向没落,西方文明汹涌而来,形成中西之间的强烈碰撞。然而, 辜铭却认为,从西方传到中国来

5、的并非真正的“西方文明”,而是“西方文明之病”。他在中国牛津 运动故事一书的雅各宾主义的中国一文中评价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说:“在上海的外国人现 在正对这样的事情欢欣鼓舞:袁世凯统治下的新中国采纳欧洲文明,剪掉了人们的辫子,这些受蒙蔽的 人全然没有意识到,新中国采纳的丝毫不是欧洲的文明,而只是上海式的欧洲文明歌德所说的盎 格鲁撒克逊的传染病,真正的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染病。”2 言外之意,欧洲文明首先染了病,然后传染给了中国。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辜鸿铭一贯被 视为极端保守的学者,并极力抨击西方。然而,他所抨击的“西方”,并非整个“西方”,而恰恰是他 自己所说的“真正的欧洲文明在发展

6、过程中的传染病”。这一点,艾凯做了简洁的说明:“中国文化的 反面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现时(意即现代化中的)的西方文化。欧洲人成了现代的自动 机械怪物,既无道德责任,亦无道德权利,他们是庸俗、粗陋、物质的、机械的以及其他我们二 分概念中负面的东西。西方真文化是他所师事的阿诺德、卡莱尔、华兹华斯、纽曼等人所代表的, 他从未攻击他们的西方文化。”3可见,辜鸿铭并非一味反对“西方文化”或“西方文明”,而是反对的西方文化之病。其实,他自己也曾在晚年的演讲中为自己辩护:“因为常常批评西洋文明,所以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京涛,文化学者、媒体人,毕业于烟台大学新闻与传播系,著有西播回译:辜鸿铭 英译详释

7、。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10(4), 2014, Wang, New Perspective to Approach China-West Cultural Relation http:/ 34 有人说我是个攘夷论者,其实,我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 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奋斗目标的人。”4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对他的“极端保守”、“宣传中国文化”等诸如此类的印象做一改正,他的 理想其实是融合“东西”,而非单单是维护中国文化。 辜鸿铭眼中的东西文化是怎样的,以及双方如何融合也即如何世界如何做到“

8、扩展”。当然, 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理解,我只是起到一种“述而不作”的作用,尽最大力来展现辜鸿铭的“扩展”思想。 一、中西之“同”一、中西之“同”“人性“人性- -宗教”体系宗教”体系 说到“中西比较”,我认为,在辜鸿铭眼中,不是关于中西的“比较”,而是如何“看待”中西的 问题,并通过“研究”而直接对世界的现实发挥作用,换言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他在中国人的精 神(又名春秋大义)序言中说:“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我想表明研究中国文明如何有助于 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如何将欧洲文明从崩溃中拯救出来;事实上,我想表明,研究中国人、中 国典籍与中国文学不仅是汉学家的癖好。”5其实,他从未将“中西比较”

9、单独视为一个学术问题。他的发声是直接面向中西社会本身的, 他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为社会的直接建设提供帮助。 他刚从欧洲返 回中国时,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研究中国人的纲要”,6但正如他所说的,为的是将欧洲文明从崩溃中拯救出来,而不仅仅是志于“做学问”。我们知道,他的著作多为英文著作,而且,几乎没有单纯的学 术著作,有的是在报刊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的结集(比如尊王篇,又名总督衙门来书;呐喊, 又名哀诉之音等等),有的是直接就一段历史现实做的记叙与评论(比如中国牛津运动故事, 又名清流传),有的是对国际时政的一些官方性质的陈述(比如读易草堂文集中的几篇时事分 析报告)等等,即使他那三部英译儒经论语、中庸、大

10、学,也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 中国哲学、文化,从而使他们改变对待中国的态度,而非单纯地从事“翻译”而已。而且,他那部最著 名的揭示中国人哲学的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其实也是想通过宣讲中国文化而解决 欧洲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如果研究辜鸿铭,而将重点放在一些“学术性”的枝叶上,是有些避重就 轻的意味的。他首先是位思想家、政论家,而非单纯的学者当然,这说得有些远了。 在此,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看待”中西的,这是了解他“兼容并蓄”或“扩展”思想的一个基 础。 在中文著作张文襄幕府纪闻中,他有一篇自强不息。他引用了歌德的话,并总结说:“卓 彼西哲,其名俄特,异途同归,中西一辄可见道不远人,

11、中西固无二道也。”7意思是,中国与西方的“道”并无不同,实际上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中西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既然中西是相同的, 那么,我们在“比较”时,就不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而是如何让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两 个本质相同的事物,做到真正的“融合”。 那么,为何说中西是相同的呢?中西又是如何相同的呢?我们看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所讲的一 段话,他说:“所有伟人,所有富有智慧的人们,通常都信仰上帝。孔子也信奉上帝,虽然他很少提及 它。然而,富于智慧的人们,其心中的上帝有别于常人。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 对神圣的宇宙秩序的信仰。孔子曾说过:五十而知天命。懂得神圣的宇宙秩序。富于智

12、慧的人 们为这种宇宙秩序起了不同的名称。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称之神圣的宇宙观。在中国的哲学语言中,它被 称之为道。但是无论被赋予了什么名字,它只是一种关于神圣的宇宙秩序的知识。这种知识使富于 智慧的人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或道属于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所以必须遵守。”8 事实上, 他在对中国儒家经典 论语 、 中庸 等的翻译中, 一般情况下, 都将 “天” 译为 “God” , 我们可以理解为此处所说的“上帝”。他认为,中西方的伟人们,都是信仰“上帝”即“神圣的宇宙秩 序”的。而正是这些伟人,奠定了各自文明的基础或促进了各自文明的真正发展。在英译中庸一书 中,他又将开头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13、道之谓教”,解释为“上帝的法令,就是我们 所说的我们本性的法则(性)。服从我们本性的法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法则(道)。当道德法则被 归纳成一个体系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教)”。不同的学者对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可以说, 这样的解释,反应的也是辜鸿铭的哲学观。也就是说,东西方的伟人们所信仰的“上帝”,实则是一种 “神圣宇宙秩序”,而这种秩序反映到我们人类身上,就是我们的“本性的法则(性)”,就是我们的 “人性”。遵从我们的“人性”,就是“道德法则(道)”了。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10(4), 2014, Wang, New Perspective to A

14、pproach China-West Cultural Relation http:/ 35 换言之,在他看来,中西方的人性是相同的,事实上,他自己也曾这样说过:“中国人的人性与欧 美人的人性完全相同。”。9因为人类赖以存在的“法则”是相同的。只不过,因为各地的人们将此法则的“归纳”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教)。然而,即使是不同宗教,他们的目标也是相同的。 他说: “欧洲作家们现在习惯于把高度的基督教文明与远东人的儒家文明进行比较。这两种文明的目标 无疑是相同的,即增进人的精神幸福以及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10以上所述,即辜鸿铭所讲的中国与西方“人性-宗教”的一个内在关系。 二、看“中

15、西异同”主要在人而不在文化二、看“中西异同”主要在人而不在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中国与西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为何表面看来如此不同,以至于为何彼 此难以理解对方呢?很长时间以来,我从他的思想中总结出一句话:发现东西方的不同很易,发现它们 的同则很难。不仅是对于一般人,即使是对于一些专家学者来讲,也是如此,而对于政治家们来说可能 更是如此,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会形成中西之间的激烈对抗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利益 上。其实,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更广泛地讲,直到今天,各文明之间的鸿沟仍然非常之深,彼此的了解 非常不够,甚至心怀敌意。 实际上,辜鸿铭在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一文中,也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说明,他说:“在东西方 之间, 对 a+b=c 式方程的解答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因为其中存在着许多未知数。 不仅东方的孔子、 康有为先生和端方总督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在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和约翰史密斯之间也存在 着差别。实际的情况是,当你专门解答 a+b=c 的方程时,你将发现在东方的孔子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和歌 德之间,只存在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倒是在西方的理雅各博士和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