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789138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4 年 12 月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 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 川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 张德峰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水土保持局 摘要 摘要 通过 20 年的综合治理, 川掌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人均产粮 1000 多 kg,比治理前增加了 204%,人均收入由 65 元增加到 2000 元,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突出的经验是:以开发促治理,把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变为效益型开发性治理,以效益增强治理后劲。前 5 年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顺序,沟坡梁峁,首先控制泥沙下泄,增加基本农田,使群众尽快受

2、益。后 5 年自上而下地治理梁峁坡沟,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果林,使群众从始到终年年受益,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 川掌沟流域是黄河支流皇甫川的一条一级支沟,隶属内蒙古准格尔旗巴润哈岱和布尔陶亥两个乡,地处十里长川上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第一副区,流域面积 147km2 ,上游有 8km2为库布其沙漠覆盖,河川左岸局部地区为裸露的砒砂岩(约 10.7km2) ,是该流域粗砂主要来源地,土壤为第四纪风积黄土,主要植被有沙蒿、针茅、菅草、酸刺等,分布稀疏,属典型的干旱草原植被区;年降水量为 400mm 左右,年平均蒸发量 18002000mm,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3、流域内阴坡以风蚀为主,阳坡以水力侵蚀为主,沟道两岸以重力侵蚀为主。治理前年侵蚀模数为 1.88 万 t/km2,最高达 5.35 万 t/km2,平均年侵蚀量为 27.4 万 t。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整个流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力下降,粮食减产, “三料”俱缺,生态失调。 全流域有 7 个行政村,924 个农户,3417 口人,1361 个劳力。治理前,人均耕地虽有 0.53hm2,但年人均产粮只有 247kg,人均收入 65 元,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一、综合治理完成情况 一、综合治理完成情况 1980 年,川掌沟的一条支沟五不进沟(3.2km2)被列为黄委会的试点治理小流域,1983 年,随

4、着皇甫川流域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川掌沟被列为重点治理小流域,通过 20 多年的综合治理,川掌沟流域累计完成治理措施保存面积 114.8km2, 其中水平梯田 144.8hm2 , 坝地 186.1hm2 ,引洪漫地 147.8hm2 ,水地 2.67hm2 ,水保林 9253hm2 ,经济林 427hm2 ,人工种草保存面积 867km2,封禁治理 451.63hm2;完成水保工程 2887hm2,新建淤地坝 24 座,谷坊塘坝 134 座,其它工程 8 处,总动用土石方 158 万 m3;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 3.2%提高到 78.09%。群众治理工 100.1 万个,投劳折款 500

5、.53 万元,国家补助 472.32 万元,治理总投入 972.85 万元,治理总造价 6.62 万元/km2,其中国家补助 3.21 万元/km2。 二、主要治理经验 二、主要治理经验 1. 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是做好水保工作的保证 川掌沟流域列入重点治理后,所在流域的乡党委、乡政府成立了由 7 人组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负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工作,并由 1 名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副乡长和 1 名副书心专抓此项工作,指挥部下设水土保持专业队,承担流域的规划设计、科研、引进、推广以及机械施工等任务,对于一些远、大、难、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主要由专业队实施完成。20

6、多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始终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乡党政的中心工作来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主要内容,领导以身作则,亲临现场指挥,严把质量关,一抓到底。乡村干部承包治理任务,实行“四定、一兑现”制度,即定任务、定地点、定指标、定奖惩,年终考核验收兑现。完成任务的受奖,完不成任务的受罚,年终从包干经费和年终奖金中扣除罚款。 2. 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治理水平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所在流域的乡政府,一是有重点地选派人员到旗县或外地参加培训学习,进行重点培养;二是从外面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及其它有关技术人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水土保持知识,学会治理和致富的技术

7、。20 多年来,从乡村领导、干部到主要劳力,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培训,共培训达 1500 多人次,全流域目前已有初级水保技术员 20 名,他们为 流域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重科技成果推广,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治理步伐 1983 年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当地群众开始推广油松根蘸泥浆和深埋的造林技术,成活率达到 95%,采取这种技术可减少浇水次数,到 2002 年全流域采取这种技术营造油松林 2700hm2之多,节省浇水费 20 多万元。随着油松造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油松由过去的春秋两季造林变为春、夏、秋三季,截止 2002 年,仅雨季营造油松林 200 多 hm2,

8、成活率均在 80% 以上。林草套种、林粮(经济作物)间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收益亦较大,就林地间种油料一项,每年收入近万元。同时林地间作农作物,也有利于幼林的管护。 新修水平梯田试种四倍体荞麦、 西瓜+土豆+白萝卜套种技术也获得成功,每公顷增值 15002100 元,调动了群众开发水平梯田的积极性。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工省、费省、效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川掌沟流域的加速治理,也为全旗大面积开展治理树立了样板,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3.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配置各项措施,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渠、峁坡区域的面蚀、细沟侵蚀、冲沟侵蚀相当严重,是径流泥沙的发源地,又是农牧业生产的基地,因此,在

9、配置治理措施时既要考虑到生产基地建设,又要考虑到径流泥沙流失的控制。在风蚀轻、土层厚的坡面,结合水保整地(水平沟、鱼鳞坑)栽植油松纯林和油松沙棘隔行混交林;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块,发展旱作果树,共发展 425.4hm2;在土层厚、坡度小、交通便利的坡耕地, 修水平梯田 144.8hm2; 在风蚀重、 土层薄的阴坡和盖沙区,以沙棘、柠条、沙打旺为主的灌草混交带;部分梁峁地块结合水保整地点种杏树沙棘混交林;在砒砂岩裸露区,结合整地和耕作措施,以沙棘、柠条为主要树种,营造灌木林。 沟坡地段坡度较陡、水蚀和重力侵蚀较严重,是洪水和泥沙来源的加强区,治理措施主要在涧地侵蚀沟头和沟道下游两岸营造林草防护林带,

10、削弱水力冲蚀;沟坡种柠条、马茹茹、沙棘,同时撒播草木樨、苜蓿等优良牧草。在砒砂岩裸露的地段,沿沟沿修筑防护埂、坡脚修台地,发展经济林,沟底栽植杨柳树,防止侧蚀。 沟道部位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变害为利”的原则 ,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沟到主沟逐节防护。支毛沟修筑谷坊,有条件的支沟采取削坡填沟,坝内做档发展经济林,沟底栽植杨柳树。主沟建骨干坝(淤地坝、塘坝) ,淤泥造田,发展基本农田,塘坝蓄水灌溉、养鱼、解决人畜饮水。 川掌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顺序上打破常规,根据其自然特点,分前后两个阶段实施,即从开始治理的前 5 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采取自下面上的顺序(沟坡梁峁) ,首先控制泥沙下泄。在主沟内建

11、淤地坝、塘坝、谷坊使泥沙流而不失,变害为利,沟道内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坝地,增加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使群众尽快受益,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以促进梁峁坡植物措施的顺利开展,后 5 年为第二阶段,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梁峁坡沟) 。由于前一阶段群众见到了利益,尝到了甜头,提高了治理的积极性,便主动将 3.78 万 hm2坡耕地退下来还林还牧,大力种草植树,增加了植被,控制了水土流失。 4.以开发促治理,靠效益增强治理的后劲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龙头” ,牵动流域治理的顺利开展,川掌沟流域在治理前,人均粮食产量 247kg,多数农户年年靠吃返销粮过日子。针对这一现实,首先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大抓以沟

12、坝地配套、川塔地改造和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使粮食产量在短期内有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的习惯,实现了“农田下川,林牧上山”的目标。截至 2002 年底为止,共修水平梯田 144.8hm2 ,发展坝地 186.1hm2 ,引洪漫地 147.8hm2 ,人均基本田达到 0.14hm2 ,人均粮食由 247kg 增加到 2000kg ,除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外还有富余。突破一点、搞活全局。群众自觉地将坡耕地退出种草种树,发展林牧业,走出了抓粮食促林牧,以林牧促致富的路子,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农、林、牧、副业得到了综合发展。 把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变为综合开发型治理,促进了治理效

13、益的提高。根据川掌沟流域的自然特点,突出抓了经济林果的培育与发展。20 多年来,新增经济林果面积 425.4hm2,并注重引进了优质、高产、高效益品种。目前已有 213.3hm2林果受益。每年仅此一项收入近 35 万元,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条件。林草面积增加和治理面积扩大,地表径流得到拦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有了粮食,有了饲草料,畜牧业和家庭养殖业得到了发展,流域内户均 3 口猪、人均养羊 5 只,牲畜总头数较治理前纯增 6000 头(只) 。为了搞好商品转化,流域内建立饲料加工点 2 处,实行种、养、加一条龙生产,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乡政府建立了肉鸡、肉猪加工、销售的肉食

14、品生产基地 1 处,年产肉鸡 3 万只,饲养肉猪 1000 口,转化粮食 17.5 万 kg,并扶持了 30 户农民成为以养殖业为重点的专业户。这些户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典型户,他们有了钱,将一部分钱用于小流域治理上,形成越治越富、越富越想治的良好局面。 5.以户治理为主,专业队配合,机械化施工和人工结合,加快治理步伐 川掌沟流域地广人稀、劳力较少,而每年的生产、治理任务远远超过了实有劳力承担的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是把离村较近的“五荒”全部拍卖给农户,以户治理,并明确了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允许子孙继承的政策,责、权、利紧密结合,治、管、用相挂钩;二是将离村较远的水土流失地区和难度大

15、、 技术性强的项目, 由专业队进行常年治理, 采取先治理,后拍卖的办法;三是对一些库坝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和水保整地工程,由人工配合机械化施工去完成。 6. 坚持治管结合,使各项措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川掌沟流域从 1980 年开始试点治理以来,始终注重加强管理和养护这一重要环节,治理一项,管护一项,保存一项。距村较近的全部承包给农户管护,一切收益归农户享受;边远地区由专业队承包、专人管护,全流域现有固定管护人员 25 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做到人员、措施、制度“三落实” 。如规定:毁林 1hm2,罚款 4500 元,毁幼林 1 株,罚款 0.4 元或毁一补三,保证成活;开荒 1hm2罚款 1080

16、元,并将所开土地收归集体种树、种草。由于措施得力,惩罚严厉,全流域所有措施管护良好,未受破坏,效益十分显著。 7. 改进治理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1980 年,乡政府成立了水保治理站,配备了水保专职会计,健全了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其经费使用管理形式是: 定额管理。主要用于较大的(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和专业队承包的治理项目; 以奖代补。用于周期长的治理项目。如营造水保林,只给补助 70%的苗条费,其余投入靠群众的投劳和集资完成 有偿投资。用于治理受益周期短的项目。如基本农田建设,采取一次性投资,见利分成,提取 20%用于再治理; 开展有奖竞赛, 优胜者给予奖励。 乡政府根据不同项目定出任务指标。定出奖惩金额,年终验收兑现。 由于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得当,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有限的投资尽可能发挥了更大的效益。 三、综合治理效益 三、综合治理效益 川掌沟流域通过 20 多年综合治理,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了长期农耕经济格局,土地利用趋于合理。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