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7776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周永秀1,毕研韬2 (1. 泰山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12;2.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要摘要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情景语境的构成、功能与应用。情景语境由传播主体、 传播途径与场合、传播活动的范围与主题三部分构成,是制约符号(序列)意义生成 的第一层言外语境。编码者合理设置情景语境、解码者充分利用语境提示是实现传播 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关键词 文本;语境;情境语境;编码;解码一、一、语境的层次语境的层次语境(context)传统上是指语言符号的使用环境,后来泛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 即时境

2、况。语言学上常用二分法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即语言语境/社会语境) 、 动态语境/静态语境、宏观语境/微观语境(即大语境/小语境) 、直接语境间接语境、显 性语境和隐性语境(即明语境/晦语境)、共时语境/历时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表达 语境/接受语境,等等。各种语境共存于一个复杂的层级装置中。譬如,动态语境可以先从 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两方面来研究,再从历时语境和共时语境考察。语言学上的“语境” 与传播学上的“传播情境”十分接近。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 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狭义上,传播情境包括传播场景(时间、地点、何 人在场,等) 、传播主体及传

3、播渠道与传播对象的特征和选择、传播行为发生的“背景”等; 广义上,传播情境还包括传播主体、传播渠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诸如组织、制度、语 言、文化、法律等。语境虽是传播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对语境的系统研究却是由语言学家实施的。功 能语言学着重研究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社会语境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情景语境即语域(register) ,用来描述话语的即时情景。著 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有语场(field of discourse,即话语 范围)

4、 、语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话语方式)和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即话语基调) 三个主要变项。话语范围指言语交际过程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话语方 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即“讲话”和“写作”两种方式;话语基调指的是传播主体 的地位、身份和相互关系。文化语境即语类(genre),指某文化社区的成员阶段性的有目的 社会过程。由此可见,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语境”正是传播学关注的“传播情境” ,都 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制约文本的意义生成、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的集合。从传播实践的角度看,语境是个动态的层级装置,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并依照一定 的

5、顺序发挥作用。20 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语言学家 J. R. Martin 博士提出了语境层次模 式,他用同切圆表示如下1(P87):作者简介作者简介:1、周永秀(1967 ) ,女,山东即墨人,泰山学院大学外语部副教授。2、毕研韬(1967 ) ,男,山东新泰人,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2意 识语 域语 言语 类在这个层级装置中,语域(即情景语境)是语言之外制约语言符号意义生成的第一层 语境,也是最容易捕捉到的传播情境要素。我国学者钟锟茂把语境分成“言内语境”和 “言外语境”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进行更下位的分类。从言内语境到言外语境,语境由 稳定性向动态性、由外显性向内隐性、由制

6、约性向生成性过渡2(P128)。二、情境语境的构成二、情境语境的构成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John Lyons)认为,情景语境就是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 语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传播主体、场合(时间、地点) 、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体、 话题等;我国学者陆国强提出,情景因素包括语篇产生的氛围、事件的性质、传播主体之 间的关系、交际媒体、交际意图等;钟锟茂总结说,情景语境应该包括言语活动的风格、 言语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言语活动的正式程度、言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2(P127)。我国修 辞学者陈汝东把情景语境的要素分成交际对象的话语角色信息、话语角色关系和事件背景 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因

7、素对话语构建和话语理解的作用4(P64-82)。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把情景语境的构成要素分成三大类:(一) 传播主体,即传者和受者在特定传播情景中的角色表征,诸如年龄、性别、职 业、性格、身份、知识、修养、经历、人格、立场、相互关系、心理需求、传播意图,等。 当存在两个以上的传播主体时, “人际场”认知就变得十分复杂,这时的传播关系是一种层 级系统,而这些层级关系不是单纯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还会有平行关系和交叉关系。对 传播关系的认知将直接影响甚至完全改变符号序列的意义,如“I hate you!”的字面意思是 “我恨你!” ,可有时用在恋人之间就成了“我爱你!”的另一种表达。英国兰开夏大学(L

8、ancaster University)语言学家 Michael Short 提出了文本结构的层级 性理论。他认为,不同文体的作品其文本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文艺作品的结构比非文艺 作品复杂得多3(P172-175)。从应用传播学的视角考量,这种复杂程度的首要测量指标就 是传播关系。(二)传播场合与途径,即特定传播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氛围、何人在场、媒介的选择与组合(包括文体选择)等。这些组分直接决定符号序列的意义生成,譬如铃 声在消防队里可能是出警的命令,但在学校里却表示上课与下课的转换:如果正在上课,3铃声就意味着开始休息,而如果正在休息,铃声则意味着结束休息。在学校里,铃声之所 以

9、能够传达截然相反的含义,主要依赖于历时语境提供的参数系统。语言学上的媒介,主 要指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二者的混合使用。传播学上的媒介则广泛得多,它包括传递信 息时使用的全部工具和技术。(三)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日常生活等。这些因素 不仅反映传受双方的专业兴趣,还制约着符号、意义与媒介的选择,是编码和解码过程中 都不容忽视的语境元素。台湾大学的张锦华教授曾总结过“事实的社会构建模式5(P105)” ,我们将其稍作改动以阐释范围和主体在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三、三、情景语境的应用情景语境的应用语言学上的语域理论描述哪些语境因素(即语境变项)制约语言的使用;语境

10、层次理 论不认为语域与语言的关系(从内容到表达形式)是任意的。显然,符号(序列)的人际 意义主要是由情景语境提供的。至于情景语境在传播学上的应用价值,我们将从编码和解 码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一) 传播主体传播学认为,传播主体的可信度(credibility)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而可信度包含两个要 素: 一是传者的信誉,即受者对传者的品格认知;二是传者的专业权威性,即受众认对传者发 言资格的认知。由此可见,可信度是个综合指数,它由个人品格、专业水平和社会角色共 同构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发现,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与说服效果成正 比6(P201-203)。事实上,除上述要素外,对传播主体的

11、意识形态、心理需求、传播意图的认知也直接 影响传播目标的实现。即使传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但如果其立场和意图受到质疑,说 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传播主体的可信度事实上是受者对传者的 认同程度。这种认同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所说的三种可能的解码:合意的解码(preferred reading)、商榷的解码(negotiated reading)和 反对的解码(oppositional reading)。也就是说,即使是客观公正的信息也会被人为扭曲。美国政治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发现,由组织或个人建立的信息网事实上 不

12、过是信息过滤网,它们常常有意地传递只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不是可能与局势有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符号、类别 制度结构 价值规范 共识和常识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意识:动机与期望 编码与解码实践对范围与主 体的知觉4所有信息。一般认为,不同组织的成员,对某一形势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完全取决于局势 如何影响(也许威胁)他们的组织7(P229)。这与传播学上的选择性机制相吻合:人们会 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与他们的既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排斥与他 们的既有认知相矛盾的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的特点和影响产生类似的特点 和影响。当他国被视为充满敌意时,在观察者眼里,被视为敌人的国家就以敌意

13、的方式行 事(不论他们是否这么做) ,然后,观察者以敌视还敌视。这就是国际政治学上的“冲突螺 旋” (conflict spiral) 。当冲突的双方都持有这种意象时,就出现了“镜子意象的局面”:双 方都视对方为恶魔,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7(P244)。这种状况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是难以 消除的。从战略层面看,要提高说服的效果,就必须精心设计、维护亚当斯(J.S. Adams)所说 的“组织界限沟通者”的可信度;从战术层面看,就必须慎重选择发言人或代言人,注重 传者之间的战术配合。笔者发现,语境学更多地关注表达语境的研究,而对接受语境的研究相对滞后。幸运的是,我们也发现文艺学上对接受语境的研究更为

14、深入,其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指导文艺传播之外的各类传播实践,譬如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期待视域”理论。姚斯把“期待视域”定义为“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看作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它只有打破这种视域使新的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构成新的期待视域,才能成为可理解的对象。他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域是满足

15、、超越、失望或反驳” ,作品的艺术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姚斯还区分了个人期待视域和公共期待视域8(P289-290)。接受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W伊瑟尔认为, “文学文本不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8(P295)” 。可见,接受理论描绘的编码是以解码为指针的:要引导受众的期待视域朝预期的方向转化,就必须首先洞察受众的“期待视域”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文本的“召唤结构” 。这是降低说服成本的有效之举

16、。在信息社会里,对传者和受者的情报分析都必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那么,具体语用过程中的语境因素也应该是可以把握、可以分析的。为此,就必须把实证 方法引入到文本分析中来。英国兰开夏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Norman Fairclough 曾提出“三维 文本”概念9(P73、P86)。在他看来,不仅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消费都是文本的有机成 分,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hegemony)也都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成分。J. Fiske 和 J. Hartly 也曾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构建包含三个层次5(P59) (如 下表) 。5叙述结构 (平面媒体)标题、叙述内容、图示、信息源、 语词内含的价值观,等意见是否平衡措辞是否中性第一层专业规则是否存在偏见第二层意义表达和“迷思”预设统治的商榷的第三层意识形态抗争的这事实上可看作是文本分析的三类指标群。Norman Fairclough 以文本的三个纬度为参 照,也提出过文本分析的三组指标群5(P232-238)。从指标类型和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