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772498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优化基坑围护方案,控制围护体变形的研究作者:董泽荣 张志华摘要某基坑工程,位于闹市区,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确定“先两边后当中”的开挖方案,并在基坑局部加设第三道砼支撑,确保临近老建筑(以下简称 A 楼)及周围道路地下管线的安全。关键词深基坑 围护体系 建筑物保护 挖土 支撑优化 1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该工程总建筑面积 52023 m2,地下二层,地上主楼分别为25、27、28、29 层。基础形式为桩基,结合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基坑面积 5800m2,基坑呈不规则三角形,场地标高为0.60m,主楼及地下车库坑底标高分别为12.11m 和11.01m,基坑深度分别为 1

2、1.51 m 和 10.41m,局部挖深达到 14.51m。基坑南面紧邻 A 楼,北面靠近交通干道,道路地下管线由近及远分别为信息 30 孔 0.50,电力 1/0.60,雨水 300,燃气 300/1.10,燃气 500/1.10,电力 15 孔/1.20,给水 150/0.90,给水 500/0.80。2 2 工程特点工程特点2.12.1 施工总承包从挖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基坑没有布置挖土用的施工栈桥。2.22.2 本工程基坑平面形状见图一,东西向长 120 米,南北向长70m。整个基坑只有一个出土口。基坑四周沿红线退进 35m,基坑四周无道路贯通,施工场地狭小,仅靠马路的一侧有 1 条宽

3、 6 米的2施工便道。 2.32.3 基坑南面距离 A 楼 9 米,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历史久远,基础刚度差,埋深浅。在基坑开挖前围护桩施工阶段沉降 14mm,并有多处纵向贯通裂缝。图一:支撑平面布置图3 3 优化支撑设计方案优化支撑设计方案3.13.1 围护方案3.1.13.1.1基坑围护墙采用 950mm 间距 1150mm 钻孔桩挡土,设计深度 26m(局部 28m) ,采用 700mm 间距 500mm 双排水泥土搅拌桩止水,设计深度 17m。电梯井、集水井等深坑处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坑内加固,压密注浆封底。3.1.23.1.2基坑共设置两道支撑,中心标高分别为2.80m 和8.00m,第3

4、一道支撑为钢筋砼支撑,截面为 8001000 mm。第二道支撑为钢支撑,双榀 609 mm 钢管。3.23.2支撑方案优化由于双排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施工中已造成 A 楼局部损坏,经科技委的第二次评审认为基坑围护刚度偏小,在挖土过程中对临近建筑还要造成较大影响,由于围护桩已经施工完毕且无施工空间,增大围护体的刚度已无可能,只有在支撑布置、挖土方案上不断优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基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2.1 第一次优化将原来第二道钢支撑改为钢筋砼支撑钢支撑的优势是安装速度快,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护结构无支撑的暴露时间,但是由于本工程受场地限制,无栈桥,钢支撑吊装不具备条件,如果采用土法安装,施工周期

5、长,无法减少围护结构无支撑的暴露时间,同时钢支撑刚度相对较小,控制变形相对较弱,因此决定第二道支撑改为钢筋砼支撑,直撑断面为10001000mm。3.2.2 第二次优化基坑中部区域增加第三道钢支撑考虑到第二道支撑中心距离坑底 4.1 米,为控制围护的变形,设计考虑在基础承台中部加一道 H 型钢支撑,见图二、图三。4图二:第三道钢支撑平面布置图第三道钢支撑2H5003001118C25素砼第三道圈梁传力带钢箱梁700*600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基础承台钢筋砼 1200*1100第二道圈梁顶圈梁 钢筋砼 1200*800第二道砼支撑10001000楼板工地围墙第一道砼支撑1000800楼板470X47

6、0钢格构立柱图三:第三道钢支撑剖面图5经过分析与计算,认为增加第三道钢支撑的方案虽能减少钻孔桩变形和 A 楼沉降,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在北块基础承台砼浇筑完毕且达到一定强度以后才能安装支撑,施工工期较长,考虑时空效应的因素对控制变形不利。二是同样存在安装机械无法吊装钢支撑的问题。三是由于安装钢支撑的标高受到承台钢筋的限制,不是在控制围护变形的最佳位置。四是安装钢支撑之后承台钢筋施工困难,特别是电梯井等深坑部分的弯起钢筋很难安装。3.2.3 第三次优化采用空间琵琶撑代替第三道钢支撑(见图四)经与设计协商再次优化,将第二道支撑局部改为空间琵琶撑,待上一根琵琶撑形成后开挖下面土方至下一根琵琶

7、撑底,再形成一组空间琵琶撑,这样在开挖基础底板这层土方之前,已形成第三道钢筋砼支撑与围檩,经过此优化,围护桩变形计算值较两道砼支撑和增加第三道钢支撑的方案分别减少位移 11mm 和 8mm,而且施工方便,速度快,效果较好。6钢筋砼 10001000第三道圈梁传力带钢筋砼 1100*1000C25素砼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基础承台工地围墙钢筋砼 1200*800第二道圈梁 钢筋砼 1200*800顶圈梁钢筋砼 1000800第二道支撑第二、三道支撑470X470钢格构立柱第一道砼支撑1000800图四:琵琶撑剖面图4 4 土方与支撑施工4.14.1 施工工艺流程开挖第一皮土方至支撑面(2.300)并开

8、槽浇筑第一道钢筋砼圈梁和支撑开挖第二皮土方至支撑底(8.500)浇筑第二道钢筋砼圈梁和支撑开挖第三皮土方到坑底垫层、基础底板施工4.24.2 施工技术措施4.2.14.2.1土方开挖时,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每一次挖土不得超挖,待支撑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以上方可进行下层土体开挖。4.2.24.2.2严格按照“分层、分区、限时、对称”原则,相邻土层之间的高差不大于 2 米,以免局部应力释放过快,土层边坡不得大于12。74.2.34.2.3按照“先两边后当中”的开挖顺序,增加近 A 楼处被动土。4.2.44.2.4先开挖基坑东西两端,待两端支撑形成后再开挖基坑中部,同时留土区也可作为土方车行

9、走道路,便于加快出土速度。 (见图五)4.2.54.2.5整个支撑体系分段形成。4.34.3 施工工况4.3.14.3.1工况一:开挖基坑东西两端区域的土体至2.30 再抽槽,形成两端区域的第一道支撑。4.3.24.3.2工况二:开挖基坑中部区域的土体至2.30m 再抽槽,形成中部第一道支撑,再在基坑中部回填建筑垃圾筑路。4.3.34.3.3工况三:开挖基坑东西两端区域的土体至8.50m,形成两端第二道支撑。此工况中一台 0.8m3挖机停在支撑上,一台 0.4m3挖机挖机停在支撑下土体开挖面上。4.3.44.3.4工况四:开挖基坑中部土体至8.50 m,形成当中第二道支撑。其中近 A 楼处开挖

10、至7.60m,形成上琵琶撑及围檩。4.3.54.3.5工况五:开挖基坑近 A 楼处土体至9.90m,形成下琵琶撑及围檩。4.3.64.3.6工况六:开挖至坑底,进入基础底板施工。8A B C图五:挖土分区示意图5 5 结束语5.15.1A 楼虽仍有沉降,墙体裂缝也有增加,但其沉降速率均在控制范围内,房屋结构也是安全的。 5.25.2 基坑先挖两端后挖当中的开挖顺序,将长边一分为三,减少长边效应造成中部位移大的不利状况,同时又为土方施工提供作业面,解决了场内无栈桥无贯通道路出土难的问题,加快了挖土速度。5.35.3 第三道钢支撑经优化成局部空间钢筋砼琵琶撑后,能减少围护墙变形,确保环境安全,并能节约造价。5.45.4 本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与应用,确保了临近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为今后在市中心深基坑支护施工累积了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