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6020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3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毅考研-中国古代政治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中 国国 古古 代代 政政 治治 史史 1、 三皇五帝: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一说是天皇、 地皇、泰皇;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指黄帝、颛顼、帝 、唐尧、虞舜。 2、 古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 3、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说是齐桓公、 宋襄公、楚庄王、晋文公和秦穆公。 4、 战国七雄:战国指前 475前 221 年。七国为:秦、齐、楚、赵、魏、韩、燕。 5、 古代史上的分裂时期为:三国、南北朝、五代、宋辽西夏金。 三国:继东汉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自公元 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始, 到 280 年晋灭吴止。

2、南北朝:从公元 420 年东晋灭亡到 589 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北 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 420 年刘裕代晋到 589 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 代。北朝从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 534 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 代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统一北方。581 年北周为隋所代,隋灭陈和后梁,结束南北对峙。 五代:公元 907 年朱温灭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相继 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960 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宋。 6、 两汉:朝代名,我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公元前 206 年刘邦(即汉高

3、祖)灭 秦,后来又打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汉承 秦制,推行法家路线,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自汉元帝起尊儒反法,地主阶级转 向保守。西汉后期,土地集中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公元 8 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 进复古倒退的改制。25 年,刘秀窃夺赤眉绿林起义的胜利果实,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 称东汉或后汉。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掌握政权,横征暴敛,地主强取豪夺,184 年爆发黄巾起 义。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220 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汉共历 24 帝, 统治两百零六年。 7、 两晋:朝代名。公元 265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4、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灭吴统一全国。316 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灭西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317 年司马 睿在南方重建晋朝,都建康(今南京) ,史称东晋。402 年,刘裕代晋,东晋亡。两晋共历 十五帝,统治一百五十六年。 8、 两宋:朝代名。从公元 960 年赵匡胤称帝起至 1126 年金攻入开封止,史称北宋, 都开封。从 1127 年赵构在南京称帝至 1279 年被元灭亡止,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 统治三百二十年。 历史事件 9、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奴隶起义连绵不断,沉重打击了没落的奴隶制度,促使 了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各国先后出现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法斗争。 秦

5、孝公任用 商鞅,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1)采用李惺的法经为法律,编造以“伍” 、 “什”为编制的户籍,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告发也要承担 法律责任,告发者有赏; (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个体家庭转换; (3)禁私斗,鼓励 秦民杀敌立功; (4)贯彻重农抑末的政策; (5)要求宗室也立军功。新法推行几年后,秦 国百姓家给人足, 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国势日上。故实行第二次变法: (1)推行县制, 并各乡为 31 个县,由国君直接管理; (2)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确认封建 土地所有制; (3)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

6、集权政权的形成,成 为秦朝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转折点, 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变法得罪了秦贵族,孝公卒后,商鞅被惠王车裂,并被灭族。 10、 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之际,晋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贵族之间、各新兴地主阶级 之间互相斗争。前 453 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 庸。奴隶制的晋国也转化为封建制的赵、韩、魏三国。前 403 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 诸候。 11、 初税亩:按地亩征租税,春秋时期实行,用以代替井田制,从而使长期以来实 行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 12、 合纵连横:三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进攻其它弱国,

7、称 为连横,也叫合横、连衡。战国后期,秦国最强大,合纵就指其它国联合起来抗秦;连横就 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张仪、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13、 焚书坑儒: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由于当时奴隶主 仍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复辟旧制度制造舆论,前 213 年,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 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 、 书和百家语。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 个极大的破坏。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期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 儒生多以妖言惑乱,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引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焚书坑 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

8、矛盾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 秦始皇想利用 严历的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守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 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14、 楚汉战争:继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刘邦战胜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公 元前 206 年,秦亡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占领项羽的根据地 彭城。项羽大败刘邦夺回彭城。刘邦联合反对项羽的力量和项在荥阳成皋相恃。后约定以鸿 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趁项撤兵全力追击,项兵败垓下。刘邦重新统一国,建汉。 楚汉战争前后进行了四年, 虽然对经济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但它换来

9、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 15、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 到显著发展,历来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16、 吴楚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的叛乱。汉初,诸候在国内征收租赋煮盐 铸钱,勾结工商奴隶主,与中央政权尖锐对立。景帝前三年(公元前 154 年) ,吴王刘濞和 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以“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汉朝中 央三个月内将七国击败,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实行创造了 条件。此后,诸候王国经过武帝进一步削弱,从此名存实亡。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 势力与专制

10、皇权之间的矛盾。 17、 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候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由主父偃提出 建议,令诸候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候,这样名义上是施德慧,实际上上是割分其国以削弱诸 候王的势力。 推恩令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又避免引起诸候王武装反 抗的可能。 18、 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 政策的辩论。为保证”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下令丞相田千秋 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 贤桑意见不一, 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 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在政治上

11、受到一 定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酒类专卖废止, “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 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 党锢: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 件。所谓“锢” ,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前后延续了十几年,至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下昭赦免党人,党锢至此才告结束。 20、 赤壁之战: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交战于赤壁的重 大战役。黄盖诈降以火攻曹军,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占据荆州大部 和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21、 肥水之战:383 年东晋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

12、因为战役主要发生在淮水去流肥 水一带,故得名。肥水之战后,前秦分裂,迅速走向衰落和瓦解,北部中国再度陷于分裂。 22、 魏孝文帝改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包括(1)颁布俸禄制,统一财政收支; (2)颁布均田制; (3)建立三长制,责成邻、里、 党三长征收租调; (4)493 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允许鲜卑与汉通婚,禁止在 朝廷讲鲜卑语,改易服装。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对于巩固北方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族融合,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3、 贞观之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实行法治路线,唐贞观年间,封建经济得到较快 发展,人口有所增长,社会安定,粮马充

13、裕,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 有进步性,但均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 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东征高丽的战争给中国朝人民带来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有一定 的局限性。 24、 开元之治:由于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士族门阀势力,为唐前期推行法治开辟 道路,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至唐玄宗统治初期,政策开明,海内富实,社会稳定,民 富国安,誉为“开元之治” 。 25、 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叛乱。 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得以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公元 755 年,平卢、 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

14、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 帝,攻下长安。后 757 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9 年安部将史思杀安庆绪,再攻洛阳。两年 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 年史朝义自杀。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 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 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是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 就从此结束了。 26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镇分授安 史旧将为节度史。 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 委派官吏, 征收赋税, 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 节度使职

15、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山东、江淮也多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 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 反唐。唐王朝虽屡欲削弱藩镇,但收效甚微。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直到北宋统一 方结束,将近两个世纪,人民遭受兵祸和剥削,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害。 27、 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 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 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当作当务之急。认 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 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 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 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亲自撰写了周礼义 书义 诗义 ,即三经新义 , 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要求,具法宗的革新精神, 改善了国家财政,但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新法被废,不久, 王安石也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