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757176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π”接风险管理实施指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 线路“”接 XXX 工程风险管理实施指南批准:审核:编制:目目 录录1、 目的、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及定义 4、 风险管理原则 5、 风险管理总要求 6、 风险识别 7、 风险评价 8、 风险管理控制 9、 风险管理监督和评价 1 目的、适用范围目的、适用范围1.1 目的目的为了建立健全 XXX110kV 线路“”接 XXX 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依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理念,制定公司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目标及方针,确定并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及其要素程序,以达到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绩效的目的。1.2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1

2、.2.1 本指南适用于 XXX110kV 线路“”接 XXX 工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1.2.2 本指南适用于 XXXX 有限责任公司在建工程的施工现场风险管理工作。1.2.3 本指南规定了 XXXX 电工有限责任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施流程;对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监督评价的方法及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对现场作业和电网设备的风险识别、评价,判定已识别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等级的程度,有计划的实施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风险降致最低,以至消除风险,保证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达到事前管理、过程控制的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2.1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2.1.

3、1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2.1.2 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2.1.3 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2.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70 号)2.1.3.2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暂行规定(国家电网工2004264 号 )2.1.3.3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国家电网基建安200550 号)2.1.3.4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环境评价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工2004488号)2.1.3.5 国家电网公司

4、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05403 号)2.1.3.6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07302 号)2.1.3.7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基建安全管理策划工作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安全200826 号)2.1.3.8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网总2003407 号)2.1.3.9 国家电网公司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生2003426 号)2.1.3.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补助费、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规定(试行) (国家电网工2005534 号)2.1.3.11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及

5、临时用工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工2005531 号)2.1.3.11 GB/T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1.3.11 GB13690-19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3 3 术语及定义术语及定义3.1 有关安全的术语3.1.1 安全: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3.1.2 安全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3.1.3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3.1.4 安全生产监督:是指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监督相关单位和个人履行安全职责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3.1.5 事故定

6、义:事故是以人体为主,在与能量系统有关的系列上,突然发生的与人的希望和意志相反的事件。3.1.6 事故管理:是对事故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处理、统计和档案管理等事故发生后的一系列工作的总体。3.1.7 事故应急预案:是指政府或企业为降低事故的危险程度,减少事故损失,快速有效的组织抢险救援,以对危险源的评价和事故预案结果为依据而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3.1.8 “四不放过”:是指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群众应受教育而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3.1.9 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

7、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装置及其状态。3.1.10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1.11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容许的全过程。3.1.12 危险因素: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1.13 风险:风险是对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个指标的综合描述。即是一个事故产生人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风险不仅意味着危险的存在,还意味着危险发生有渠道和可能性。 3.1.14 风险识别:识别危险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识别首先要确定危险因素的存在,然后确定危险因素的性质,即

8、应识别出不同作业活动或设备的危险因素的种类与分布、伤害或损失产生的方式、途径和性质。3.1.15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即对已识别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风险评价结果与可容许标准要求比较,判定其是否可容许。3.1.16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施工现场作业和电网设备已识别出的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和实施消除、降低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风险控制应体现成本、利益、风险三者间的关系,要从最经济的角度来处理风险,选择最低成本、最佳效益、最大安全保障的方法,制定风险应对决策。3.1.17 风险管理:即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研究风险与环境之间

9、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念,通过识别、评价、量化、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和最经济的科学管理方法。3.1.18 半定量评价法(LEC 法):半定量评价也称半定性半定量评价法,是风险评价的一种方法。它首先依据人、设备、环境的状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性质,对照提供的标准赋值表选定对应的分值,再计算出风险值和风险等级,LEC 法是半定量评价法,优点是即简单、适用又能量化风险。3.1.19 特殊工种人员:指从事电气、起重、司炉、焊接、特殊高处作业人员、架子工、场内机动车驾驶人员、机械操作工以及接

10、触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特殊作业,需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并取证后方可上岗的人员。3.1.20 职业病:指受作业活动影响引起的、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指定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3.1.21 劳动保护用品: 在生活及施工(生产)过程中保护人员免受伤害的防护用品。3.1.22 安全防护设施:在生活及施工(生产)过程中保护人员免受伤害及避免财产损失的设施。3.1.23 三同时:在环境管理中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安全管理中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的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4 风

11、险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定量分析和评价原则。-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相结合原则。-“遇问题、即改善”原则。5 5 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5.1 XXX110kV 线路“”接 XXX 工程的风险管理应围绕着实际或潜在的安全风险来开展,通过识别、评价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消除、降低和控制风险,最终目的是实现工程安全工作目标。5.2 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监督评价四个步骤,各步骤围绕安全风险不断循环,持续降低风险,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绩效。5.3 风险管理的起点:风险识别,即识别现场作业和电网设备实际存在或潜在

12、的各类危险因素;5.4 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评价,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方法,确定风险等级,量化风险;5.5 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控制,即对风险采取适当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防止危险因素转化成事故;5.6 风险管理的保障:监督评价,即对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对风险管理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遇问题,即改善,实现持续改进。5. 7 风险识别要充分。如果风险识别不充分,遗漏危险因素,就会缺失风险控制措施,一旦条件成熟,遗漏的危险因素就会转化成事故;5. 8 风险评价要合理。风险评价结果是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如果风险评价不合理,造成评价结果偏差,就会导致风险控制的决策产生偏差

13、,不能经济或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5. 9 风险控制要有效。风险控制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如果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就不能有效的消除、降低和控制风险,预防事故发生;5. 10 监督评价要到位。监督评价是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如果监督评价不到位,就不能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持续的消除、降低企业的风险,不能达到持续提高风险管理绩效的目的。6 6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6.1 危险源辨识法则现场作业危险源辨识应遵循“3346”法则,重点考虑以下方面因素。a)三个所有1)输变配电施工过程中所有作业活动,包括常规作业活动和非常规作业活动;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

14、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3)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无论由本企业还是由外界所提供。b)三种时态1)过去时态: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曾经发生或遗留的危险因素;2)现在时态:现在的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3)将来时态:企业将来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c)三种状态1)正常状态:正常状态,如正常施工作业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2)异常状态:异常状态,如应急抢修作业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3)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如紧急处理作业可能带来重大危险情况。d)四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有害的环境因素;4)管理上的缺陷。e)六种因素1)物理性危险因素;2)化学性

15、危险因素;3)生物性危险因素;4)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因素;5)行为性危险因素;6)其他。6.2 危险源识别的主要方法: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的规定,进行危险源识别。7 7风险评价风险评价XXX110kV 线路“”接 XXX 工程风险评价采用 LEC 法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价。7.1 影响危险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a.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 L 值表示) ;b.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次(用 E 值表示) ;c. 可能出现结果的分数值(用 C 值表示) 。用上述三个值的积来表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用 D 值来表示)大小;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L 值:

16、分数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上不可能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次 E 值:分数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6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的暴露2每月暴露一次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0.5非常罕见的暴露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分数值 C:可能出现的后果分数值经济损失(万元)伤亡人数1001000大灾难,死亡 10 人以上405001000 灾难,死亡 3 至 9 人15100500非常严重,死亡 1 人750100多人中毒或重伤31050至少 1 人致残1110轻伤危险风险值 D:D=LEC风险值 D危险程度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稍有危险,但可能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