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753303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19、20 世纪之交的中华帝国,黑云压城,风雨如磐,似乎看不到半点希望与光明。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失败,唐才常创自立军起兵“勤王”事泄失败,孙中山领导发动的惠州起义失败,八国联军攻陷洗劫北京除旧布新的时代,本该充满活力与激情,可 19 世纪的中国民众,却在血雨腥风中惨然跨进 20 世纪,绝望与死寂如一张大网沉沉地笼罩着中华大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数仁人志士仍在奔走、呐喊。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在广东、广西、云南等边陲地带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但如闪亮的火星划过夜空,很快就被黑暗吞噬了。1911 年 4 月,孙中山又在广州发动了第十次武装起义,以全党之力“

2、为破釜沉舟之举,誓不反顾,与虏一搏”,结果仍以失败告终。黄兴逃往香港,革命精英大部分牺牲。一次甚过一次的惨重失败与致命打击,使民主革命运动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谁也没想到仅隔半年,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又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在中国的中部爆发并迅速取得了胜利。就连流亡海外,在美国丹佛为下次起义募集经费的孙中山也没有料到。10 月 12 日,他在当地的报亭买报纸时,见到“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赫然标题,才知革命在武昌爆发并获得成功,不觉欣喜莫名。2由武昌起义触发的全国革命巨澜,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3、。历史的航船,仿佛于偶然间拐了一个大弯,改变了它的航向与航程。其实,偶然与必然相辅相生,偶然包含着合理的必然,必然往往通过偶然的特殊形式得以体现。【为何爆发于武昌】同盟会曾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缘由,主要在于起义的地点大多选在边陲之地。同盟会往往从外部的香港、越南将革命力量临时输入广州、镇南关等地,因而难以形成力量优势,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革命党人渐渐达到了一种共识,认为起义的首选之地当为北京,可直接威慑、震撼清廷;中策在长江中下游;下策才为边陲之地。然而,北方封建壁垒深厚,北京为封建王朝的心脏之地,戒备森严,起义难以发动,只有割舍放弃。于是只好选择中策,将目

4、光投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国民族资本初具规模的江浙、湖北寄予厚望。内陆革命虽具优势,但与边陲起义相比,其劣势也显而易见。如果内爆型革命不能迅速取得胜利,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深厚的革命土壤,将陷入封建势力的重重包围,遭到残酷的剿杀。而边陲起义一旦失败,革命力量还可逃亡异国他乡。武昌起义仓促爆发,虽带有一定偶然性,但它迅速取得胜利决非侥幸,而是与武汉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密不可分,是多种合力的必然结果。史学界在探讨何以爆发于武昌的成因中,一说即归功于张之洞的治鄂。此说虽然多少失之偏狭,却也涉及了事实的深层因素。3湖北深处内陆,在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下,经济、文化相当落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

5、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成为竞逐中心。列强占租界、开商埠、设银行、办工厂、辟航道、筑铁路,在大举渗透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民主意识。而洋务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于 1889 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厉行“湖北新政”,经过近 20 年的惨淡经营,使湖北由一个落后的内地省区跃至与近代化程度甚高的上海、广东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与李鸿章、袁世凯控制的北洋系统并列的又一洋务建设中心。张之洞将早期的洋务移植湖北,第一件深感头痛的大事,就是人才奇缺。那些整日诵读四书五经的秀才、进士显然不堪重任,张之洞因而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开办了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据有关资料统计,1960 年至 1

6、905 年间,湖北共产生士绅约 4 万 8 千人,而接受新式学堂再教育的人数,估计在清末的 20 年间,最少有 2万多人,约占士绅总数的 43%。这批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已完全有别于中国旧式士大夫,他们不仅学习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更接受了民权论、民约论、进化论、民主共和思想等学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极易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与此同时,武汉地区还先后开办了 200 多家民族资本工业。官办商人、民族资本家及由 40 多家工厂、130 多家洋行、近 10 家银行形成的买办队伍,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庞大而独立的商人阶层。他们组建商会,积极投入到抵制美货、保路运动、立宪运动中,以其自觉的主体

7、意识与相对充实的财力成为这些社会运动不可缺少的支柱。武昌首义成功后,他们很快就站在了革命一边,主动承4担地方治安、战地后勤及救护工作,部分商团成员甚至“荷枪助战”。“兵之于国家,犹气之于人身也”。张之洞认为唯有练兵与修筑铁路是挽救中国的“救死急招”,他一面采用各种方法激发社会尚武崇力之气,一面“放胆大举”编练新兵。新军以新式后膛炮、克虏伯大炮、步枪取代戈矛土枪;训练与编制仿效欧、日,指挥官多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而接受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军事体制,也就相当于吸收了先进工业社会的科技管理及价值观念;科举废除后,一般知识分子只得另谋出路,“秀才当兵”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由此,湖北的新军素质得到了极大提

8、高,这也为接受革命思想提供了条件。直至清末,湖北已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军 1 万 6 千多人,且大部驻扎在武汉地区,武汉成为一座一触即发的巨大火药库。民间常以“秀才造反”这一俗语讥讽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妄想之举,但秀才一旦与国家的暴力工具军队结合,就具有了一股莫之能御的神奇力量,成了清朝统治与封建皇权的掘墓人。湖北新政诱发了社会的裂变,而裂变的绅、商、学、军四大阶层联合组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一致要求突破僵硬冥顽的制度。革命的种子只有找到武汉这块合适的土壤,才有辛亥首义的猝然爆发,并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的胜利。【群雄逐鹿:袁世凯登上权力巅峰】武昌起义突然爆发,革命领导或伤(如孙武)、或

9、病(如刘公)、或避(如蒋翊武)、或牺牲(如刘复基),而孙中山、黄兴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革命领导则远在海外或香港,革命党处于群龙无首的窘5境。推举合适的军政府都督以统一指挥、号召天下,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因素凑在一起,促成了黎元洪登上湖北军政府都督之位。而在黎元洪一方,要他猛然改变态度,接受并领导革命,自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思考,在革命党人枪口的逼迫下,面对逐渐明朗、有利的战争局势,他才剪掉长辫,坚定信念,赞成民主共和、反对满清专制。黎元洪出任都督之初,实权虽仍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他不过做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泥菩萨”,却起到了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军队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即便

10、是接受了西方军事训练的湖北新兵,也唯长官马首是瞻。黎元洪的名望在军队中很高,与部属关系密切,其上台本身就给汉族官绅、军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自然成为旧式人物竞相效仿的对象,“所以全省贴然,内顾无忧,军政府得专心致力于战事矣”。武昌起义在如同铁板一块的满清王朝统治中部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清廷闻讯,满朝惊恐万状,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大举南下,又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巡洋舰及长江水师溯流而上,进入武汉江面参战。革命党人深知保卫胜利果实的重要,湖北军政府刚一成立,就作出了“先击攘汉口之敌,渐次向北进攻,以阻止清军南下”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与敌作战。两军相遇,展开了殊死较量。汉口古名夏口,因而这场在汉

11、阳、汉口发生的战役被称作“阳夏战争”。此战是期间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关乎革命成败的关键一战。如果革命党人领导的民军(时期反抗清政府的起义军队的通称)一击即溃,武昌6首义则会如一颗虽光华耀眼但一闪即逝的流星,中国仍将陷入封建专制的茫茫黑夜之中。难能可贵的是,面对优势强大的北洋军队,民军不仅坚持了一个半月,还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支持半月,盼来了湖南军队的驰援;支持一月,方有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的光复;支持一个半月,才有长江下游一带的响应从而迎来了中华民国的改元。围绕阳夏战争,20 世纪初叶活跃的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充分展示了各自的力量与性格特点,对后的中国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

12、影响。孙中山远在海外,一时难以回国,同盟会的其他领袖人物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兼程赶至战火纷飞的武汉前线,黄兴登台拜将,被授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作战;湖南、广西、江西等省起义者先后派遣援军赶赴武汉与湖北新军一同抗击清军;清廷视阳夏之战为存亡关键,几乎将军事上的最后血本全数投入。武昌首义,最为得利的当数袁世凯。袁世凯所持重的,是他一手经营起来的“北洋六镇”。北洋军队与湖北新军是清末训练和装备最好的两支部队,清廷让这两强并存,原想让其互相制约。武昌起义爆发,平衡的局势被打破,北洋六镇成为清朝唯一可用的新式军队。北洋军队与湖北新军虽同为新式部队,性质却迥然有别。袁世凯一直努力将北军打造成

13、一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私家武装,北洋军上“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而张之洞毕竟不是军阀型人物,他对湖北新军的控制比较松驰,民主意识这才得以“乘虚而入”。就两军实力而言,北洋六镇将士约 7 万 5 千,湖北新军约71 万 6 千。(武昌首义后投身革命的总共不过 7 千官兵,后虽扩充为 2 万多人,但大多为临时招来,组织性与战斗力相当差。)北军在武器装备上也占有明显优势,配有民军所缺少的野炮、新式管退炮、玛克沁机关枪。另外,战役前期,清军还有海军在武汉江面配合作战。袁世凯在他退居洹上的 3 年时间里,北洋六镇虽交由陆军部管辖,但他仍遥遥控制着旧部。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袁世凯暗中授意北洋将领

14、按兵不进。满清贵族荫昌无法指挥、调遣军队,清廷无奈,只得请出袁世凯重返政坛。袁却以“足疾未痊”为借口有意推托,并不立即赴任。清廷急不可耐,只得层层加码。当袁世凯将清朝的军政大权完全操于一手后,这才南下督师。阳夏之战打得相当惨烈,民军在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队面前,以民房为依托,坚守着汉口的每一寸土地。清军纵火,燃烧三天三夜,民军只得乘船撤退汉阳。后湖南援军赶到,黄兴乘势反攻汉口,也遭失败。此时民军除武器装备有一定劣势外,内部的弊端也逐渐抬头,如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士兵军纪涣散等,结果汉阳再次失守。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在占领汉口、汉阳后,并未急急进攻武昌。功高震主,加之满清王朝对汉臣一直怀有猜忌之心,

15、他可不想做一个殉葬的忠臣。一番审时度势后,袁世凯心中的权欲越来越盛,他决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纵横捭阖于清廷与革命党之间,步向权力的巅峰。8于是,此后的历史演义,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南北议和、袁世凯弄权逼宫、清宣统下诏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遗产:民主建设任重道远】透过一连串偶然因素的表象,我们看到了爆发的必然原因,它的发展,结局及其影响也是必然链条中的有机一环。彻底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任务远未完成。它只不过在形式上推倒了凌驾于中国民众头上的皇帝,而封建毒素仍顽固地笼罩着中华大地,封建残余势力常以各种改头换面的方式

16、卷土重来。几千年的皇帝于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人们心头的依托落了空,种种欲望很快就填补了这一缺失的空间。于是,便有人想当新的皇帝,如袁世凯。他的下场虽使得那些权欲熏心的各色人物改变了策略,不再贪图做形式上的皇帝,却对实质上的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梦寐以求。诚如高一涵在非君师主义中所言:“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于是,统治不断更迭,社会陷入失控与无序状态,结果产生了军阀混战及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武昌首义后各省的响应,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旧官僚、旧军人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以推翻满清为宗旨,并未触及封建政权内部的基本结构,只是走走改头换面的过场而已。而阳夏之战以袁世凯的胜利而告终,更意味着北方作为君临万邦、四夷宾服的天朝中心依然没有改变。9阳夏之战中,如果没有宋锡全率领的鄂军第一协官兵私自离汉,没有湘军的撤回,没有军政府的内部矛盾,其结果恐怕要好的多。汉口虽失,只要能保住汉阳,的历史也会改写。武昌首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在民主人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