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749646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5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一地理知识要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 :物质构成的,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一)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石油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日地距离约为1.496 亿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 分多钟。人类认识 的宇宙人类目前观 测到的宇宙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 、 “已知宇宙”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环境(范围将不断扩大。目前半径约140 亿光年, 1 光年约等于9.460810)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类别

2、 :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主要天体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天体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质量和体积比恒星小的多,不发出可见光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恒星世界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其他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河外星系人 类 对 宇 宙的认识不 同层 次的 天体系统地 球上存 在 生命的原因既 普通又特 殊的行星2 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距离约为4.2 光年(二)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课本 P8 图 13,掌握行星名称及会填图、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由近到远排列顺序太阳的质

3、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行星包括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地内行星 :水星、金星,地外行星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 ,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木星的卫星数目最多,有61 个;水星、金星没有卫星著名的哈雷彗星回归周期是76 年,最近一次回归是1985 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名叫“塔特尔”的彗星尾部与地球大气摩擦而成地月系 :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月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三、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银河系 :2000 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铁饼”状外形,直径

4、约8 万光年,共同绕银心旋转,太阳系距离银心2.5 万光年普通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不特殊。特殊 :有生命的存在。稳定的太阳光照宇宙环境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平均 15oC 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宜的大气层大量的液态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即能量分布能量转化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波长介于0.154 微米之间。 其中 0.40.76 微米之间的为可见光,能量约占到一半;波长小于0

5、.4 微米的是紫外光区,波长大于0.76 微米的是红外光区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 高温、高压He 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 、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 的主要能量来源。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3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 和生产所用的能 源。能量的转化 :太阳辐射经植物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现代的“大棚农业” 、 “农业工厂”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

6、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数值为8.24 焦/(平方厘米分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 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最薄。太阳活动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是颗炽热的气体星球,由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其中平常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发光圆球是光球层,也是最薄的一层。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此时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几率增加;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耀斑爆发时,太阳风强烈。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黑子和耀斑。黑子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原理(本质)周期对地球影响黑子光球层高速旋转的气体旋涡,温度低于周围地

7、区11 年影 响 地 球 气候耀斑色球层色球层能量爆发11 年产生磁暴、 干扰短波通讯太阳风日冕层高速带电粒子流11 年高 纬 上 空 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时针;南:顺时针。23 时 56 分 4 秒 1 恒星日周期24 小时 1 太阳日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速度角速度 :除两极外均为15/h(两极为 0)自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交替2、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 产生地方时差。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相差1o,

8、时间相差4 分钟。越向东,时间越大。时区: 全球共划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 个经度。相邻时区之间相差1 小时。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又称标准时。区时计算公式:未知地点区时已知地点区时=未知地点时区号 已知地点时区号(规定:时区号东时区取“+” ,西时区取“” )地 球 自 转 的 规 律4 日界线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及其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速度 :近日点( 1 月初) :快;远日点(7 月初)慢。平均每天向东移动59方向 :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北:逆时针;南:顺时针。365 天 6时 9 分 10 秒

9、1 恒星年周期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 回归年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66.5 o)太阳高度角:当地地平面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o)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为90o的地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性往返运动。(回归周期约为365 日 5 时 48 分46 秒,即一个回归年)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夜越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四季形成示意图:

10、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回归线23. 5oS北 极 圈66.5 oN南寒带热带北寒带定界线: 大体 180o经线动界线: 大日期的0 点或小日期的24 点所在的经线地 球 公 转 的 规 律北温带无 太 阳 直 射有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南温带无 太 阳 直 射无 极 昼 极 夜有极昼极夜黄赤交角,目前约为23.5 o5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四季更替四季的天文含义: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两者的过渡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两地纬度差 =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同

11、一半球纬度相减,不同半球纬度相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球内部由外向里共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横波 :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地震波纵波: 在固、液中传播,传播速度较快 界面: 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莫霍界面( 全球平均深度17 千米,大陆平均深33 千米,海洋平均深6 千米 ) :横波、纵波波速突然增加。该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全球平均深度2900 千米 )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该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地壳: 全球平均厚度17 千米,大陆平均厚度33 千米,海洋平均厚度6 千米 。 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

12、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组成物质为岩石,化学元素有90 多种,其中氧、硅、铝、铁、钙、纳、钾、镁含量居前8 位,人称“ 8大造岩元素” ,氧占近一半,硅占1/4 强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组成物质是铁、镁的硅酸盐类,越往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约为100 110千米软流层: 存在于上地幔,一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组成物质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可能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则一般认为呈固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随高度升高,密度、气

13、压逐渐降低。一般把20003000 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 由固、液、气三种水组成。生物圈: 约 20 亿年前,地球上诞生生命。地球生态系统:由地壳(或者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相互结合成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岩石圈中最基本的物质单元。有固、液、气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最熟悉的气态矿物是天然气,液态矿物是集合组成结合存 在 于 富集有 用 矿 物 矿产6 石油和天然汞,大多数矿物以固

14、态形式存在。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进一矿物步可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矿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岩石: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一种或几种固态矿物的集合体。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化石: 地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活动的遗迹。根据它,可以判定地层年龄和古地理环境。二 、地壳物 质循环地 质循环:岩 石圈和其 下的软流 层之间存 在的大规 模物质循环。是规 模最大、历 时最长、影 响最为深 远的地壳 物质循环 。其循环 的能量来 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

15、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岩石的转化:图中, A表示地壳上升,B表示变质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岩浆冷却凝固,E表示重熔再生。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常见岩石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裂隙中冷却凝固花岗岩有矿物结晶颗粒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有气孔构造沉积岩岩石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煤和石灰岩是生物化学沉积有层理构造和化石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砂眼变质为石英岩,页岩变质为板岩有片理构造E

16、 E E 变质岩E D D C B B B 岩浆A A 侵入岩沉积岩喷出岩7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及其组成物质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分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地质作用分类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 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但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外力作用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地壳运动类型概念结果关系水平运动地壳沿平行于地表方向的运动岩层水平位移, 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升降运动地壳沿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地壳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二)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1、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为纯大洋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碰撞与张裂,形成了地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