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74891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必修三 历史 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登封一中登封一中 2013201320142014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历 史史 说明:本试卷分为 卷和卷,答题时请将 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卷在答题卷上作答,作答在试卷上无效。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分值为100 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第卷(共 60 分)一、选择题。 (共40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计60 分)1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

2、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2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3右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a 处:秦朝“焚书坑儒” Bb 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 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 处:明清思想批判的推动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 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

3、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5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 2 页 共 11 页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

4、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C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7 汉武帝“独尊儒术” 、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 、 “文革”中的“批林批孔” 、当前的“孔子热” ,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比较科学的观点A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 “格

5、物” 、 “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9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哲留下名言警句。下列名言的作者按顺序排列应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天下为主,君为客”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董仲舒、黄宗羲 B王阳明、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朱熹、黄宗羲、王阳明、顾炎武1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

6、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1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孟子把孔子的 “仁”发展为“仁政” ,特别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A B C D12 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

7、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 讲“经世致用” ,这种现象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第 3 页 共 11 页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 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13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阐释的“游侠” ,是一批无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 “布衣”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为他人排难解纷,不惜付出代价,且无需回报的任何人;他们绝非仗势欺人的“豪暴之徒” ,也不是施惠与人的既得利益者,因而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值得称颂;在秩序荡然无存的时候,他们以其实实在在的行为担当社会正义,尤其值得肯定。尽管司马迁为此受到后来正统的史学家“退处士而进奸雄”

8、的讥评,但他所肯定的“游侠” ,在以后时代文学作品中回响不绝,对于“侠”的描写有时甚至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据此可知,古代文化中的 “侠”主要是A以道德引导社会的理想主义者 B现实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现实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D体制外维持正义的行动主义者14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5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

9、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 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161438 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 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

10、主专制17有学者认为:中国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历史上那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习俗改革运动,因此直至今日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投机心理仍严重存在,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材料中所说的 “习俗改革运动”是指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8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布尼茨曾说: “根据中国人的看法, 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 ;它也使地稳固,使万物各有其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 “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 造物主 。 ”这说明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第 4 页

11、 共 11 页C. 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19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 ” , “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 ” 。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主张A经济平等 B消灭私产 C主权在民 D社会契约20某学者认为“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这一学者应属于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薄伽丘 D孟德斯鸠21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 世纪的宗教改革

12、,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22某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 “18 世纪的欧洲史”为主题。讨论中涉及到的论点有 量子力学理论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人权观念发展 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A B C D23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 “马一角” “夏半边” ,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 “残山剩水” 。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A边城

13、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4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 ,应指何时A晋、唐 B唐、宋 C宋、元 D元、明25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 “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26相对于欧洲的 “黑暗时代 ” ,元朝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 B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C将王守仁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D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王实甫的 西厢记27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第 5 页 共 11 页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 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A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