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43737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初探(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3 文哲論壇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初探劉成群一、宋元時代徽州學界的詩學在南宋時期,徽州學界的儒士中治詩的並不多,這跟易學遍地開花的盛況相比殊不相同。科舉取士,習經義者本經義三道, 詩經不是徽州儒士科目興趣之所在,方回曾說: 吾州詩大比,舊不與選,回先君師四明舒公璘,禮部符許拔解,自先君慶元乙卯始。1回先君琢,師事教授四明舒先生璘,長公呂午六歲,同經後先擢第。2直到南宋末年,方琢才第一個以詩經擢第,呂午是第二個。研習詩經不能為科舉助益,這也應該是南宋徽州學界終未形成詩經研究風氣的原因之一。整個南宋,徽州學界有名的詩學著作屈指可數。朱熹同時代的學者程大昌考古編中載詩論一卷;由宋入元的程直方著有

2、學詩筆記3、程龍著有 尚書毛詩二傳釋疑4,但像這樣的著作,總歸是不多。元代徽州學界的 詩經學也是頗為寂寥,其中因有陳櫟的詩經句解 、 詩大旨 、 讀詩記5與胡一桂本文為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專案元代新安理學研究(11CZS023) 階段性成果。* 劉成群,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副教授。1 宋方回: 江東撫幹通直郎致仕汪公儀鳳墓誌銘 , 明程敏政輯撰: 新安文獻志 (合肥:黃山書社,2004 年) ,頁 2393。2 方回: 呂公午家傳 , 新安文獻志 ,頁 1923。3 元董時乂: 前村程先生直方傳 , 全元文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 年) ,第 46 冊,頁 224。4 元程伯機:

3、 程公龍家傳 , 新安文獻志 ,頁 2406。5 清錢大昕: 補元史藝文志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頁 6-7。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二期文哲論壇 204 的詩集傳附錄纂疏以及汪克寬的集傳音義會通6(此書已佚)的點綴,尚不至於荒蕪,這些著作比起元代徽州學界大量湧現的四書學、 易學、 春秋學著作來,自是不可同日而語。陳櫟詩經句解 、 詩大旨 、 讀詩記 ,今均已佚,無法窺其規模,但陳櫟的 定宇集 中還保留著一篇 詩經句解序 ,這使我們還可以考察陳櫟的一些 詩學觀念。 詩經句解本是為了訓蒙而作,這與他的中庸口義 、 論語訓蒙口義諸類著作也無多大區別。 詩經句解又名為述傳句解

4、,因為此書乃是述文公之傳 而為之句解的。郝經在為詩集傳所作的序中,歸結了朱子詩學的幾大貢獻,即: 復風 、 雅之正,端刺美之本,糞訓詁之弊,定章句、音韻之短長差舛,辨大、小序之重複。7陳櫟詩經句解基本上也持相同看法,他也認同 風有正有變 、 雅之大小亦有正有變 ;並且認為詩經主旨, 大要不出美善、刺惡二者 。而且對朱子詩序辨說辯正詩序之舉,推崇備至,他認為:詩序之作,或以為孔子,或以為子夏,或以為國史,皆無明文可考,唯後漢書儒林傳以為衛宏作詩序傳於世。今考小序與詩牴牾,臆度傅會、繆妄淺陋常多,有根據而得詩意者常少,其非孔子、子夏所作而為宏所作,明矣。諸序本自合為一編,至毛氏為詩訓傳,始引序入經

5、,分置各篇之首,不為注文而直作經字,於是讀者轉相尊信,無敢擬議,至有不通,必為之委曲遷就,穿鑿附合,寧使經之本文繚戾破碎不成文理,而終不敢以小序為出於漢儒也。獨朱文公詩傳始去小序 ,別為一編,序說之可信者取之,其繆妄者正之,而後學者知小序之非,聞正大之旨,至矣盡矣!8陳櫟詩經句解中有關詩經 六義的闡釋也與詩集傳高度保持一致,而且判斷詩序為衛宏所作,亦因襲於朱熹的詩序辨說 ,可見此書述文公之傳 名副其實。陳櫟詩經句解的教育對象是所謂幼學 ,語言訓釋相對而言,可能要簡單一些。而胡一桂的詩集傳附錄纂疏卻要繁複得多,因為此書6 元吳國英: 環谷汪先生克寬行狀 , 新安文獻志 ,頁 1770。7 元郝經

6、: 朱文公詩傳序 , 全元文 ,第 4 冊,頁 188。8 元陳櫟: 詩經句解序 , 全元文 ,第 18 冊,頁 113。文哲論壇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初探 205 的立意是要羽翼、補充詩集傳 ,是以在詩集傳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附錄與纂疏 ,因而卷帙應該比詩經句解要浩繁得多。當然,無論是簡是繁,兩書在宗朱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二、 附錄纂疏體胡一桂 (1246-?),字庭芳,徽州婺源人,元代新安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於宋理宗淳祐六年 (1246),自幼穎悟,五、六歲開始讀書,十二、三歲而能寫文章。景定甲子 (1264) 十八歲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 一桂居之前有二小湖,自號雙湖居士 ,遠近

7、師之,號雙湖先生 9。胡一桂以講學詁經為畢生追求,不問仕進。其著作有易本義附錄纂疏 、 易學啟蒙翼傳 、 詩集傳附錄纂疏 、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 人倫事鑒 、 歷代編年等,並有雙湖先生文集傳世。胡斗元曾稱讚其明經道脈垂方策,玩易工夫載簡編10。正是針對其詁經而言,其推崇亦可見之一斑。詩集傳附錄纂疏 一書在元泰定四年 (1327) 初刻於建安東陽的翠巖劉氏家塾。當時劉氏家塾把六卷本的韓魯齊三家詩考附在二十卷本的詩集傳附錄纂疏之後,一併刻出,家塾主人劉君佐在此刻本上跋有題識:文場取士, 詩以朱子集傳為主,明經也;新安胡氏編入附錄纂疏 ,羽翼朱傳也;增以浚儀王內翰韓魯齊三家詩考 ,求無遺也。今以詩

8、考謹鋟諸梓,附於集傳之後,合而行之。學詩之士潛心披玩,蜚英聲於場屋者,當自此得之。11可見劉君佐刻此文稿的意圖乃是為科舉計,而揭傒斯族父、詩人揭祐民卻更從學術的角度看待此刻本,他在為詩集傳附錄纂疏所寫的序言中說道:近世 詩 解甚多,如李迂仲、呂伯恭皆善言,惟華谷嚴氏能詣風、賦、比、興之趣,識其正體,其間援朱子言者多,是知朱傳不得不為詩之統9 元汪幼鳳: 胡玉齋方平傳 , 新安文獻志 ,頁 1725。10 元胡斗元: 送庭芳回梅溪二首 , 元胡一桂: 雙湖先生文集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第 1322 冊,頁 575。11 元 劉君佐: 詩集傳附錄纂疏刻書識語

9、 ,胡一桂: 詩集傳附錄纂疏 ,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57 冊,頁 284。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二期文哲論壇 206 宗會元,雖聖人復出,不易斯言也。然則今胡氏之附錄纂疏及稽齊魯韓三家詩考 ,捃摭星宿於羲娥後,得無戾朱子意乎?曰:不然,漢儒自申、轅而下,專門者絕力模倣,皆為羽翼聖經,獨如支流未底于海,習射之未至于的,則各有見焉。今之纂集大成,櫽括前後,鎪剔眾說,學者得之,如大庖饜飫,不但染指嘗鼎。胡氏之心豈弗良苦?觀其精力茲書,歿身乃已。12從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揭祐民所要表達的幾個意思,首先是認同朱熹詩集傳的集大成地位;其次是認為詩集傳附錄纂疏 櫽括前後,鎪剔眾說 ,各種材料補

10、充得極其充分,使學者能夠輕鬆窺得歷代學者的心得見解。再有一點就是,談及此次刊刻詩集傳附錄纂疏乃是與韓魯齊三家詩考合刊。胡一桂亦出身於婺源的易學世家。胡一桂的曾祖胡溢,與朱熹有世好之 誼13。父親為胡方平,號玉齋,早受易於董介軒,繼師沈貴珤。董介軒夢程為黃幹弟子,曾受朱熹之易於黃幹,同時董夢程亦為董銖從子,得其家傳。而董銖乃是跟從朱熹學易最久的一位學者,所以元史儒學傳稱: 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14朱熹早年所作詩集解對小序還是持肯定態度,後受鄭樵影響, 知詩序之果不足信 。於是將大序 、 小序並為一編,定名為詩序辨說 。 詩序辨說出,朱子學者即以為不刊之論,向以宗朱著稱的新安理學

11、家們,更是敬之若神。對朱熹詩序辨說 ,陳櫟即以至矣盡矣來形容,胡一桂則非常細緻地為詩序辨說作了附錄和纂疏 ,並鄭重地置於詩集傳附錄纂疏一編的篇首,其尊崇意味可見一斑。胡一桂著有易本義附錄纂疏 , 四庫全書著錄。四庫館臣對其體例所為提要云: 是編以朱子本義為宗,取文集 、 語錄之及於易者附之,謂之附錄 。取諸儒易說之合於本義者纂之,謂之纂疏 。其去取別裁,惟以朱子為斷。15詩集傳附錄纂疏的體例與易本義附錄纂疏完全一致。所謂附錄 ,也是將朱熹文集和語錄中涉及詩經的內容,附在詩12 元揭祐民: 朱子詩傳纂集大成序 ,胡一桂: 詩集傳附錄纂疏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第 57 冊,頁 275-276。1

12、3 汪幼鳳: 胡玉齋方平傳 , 新安文獻志 ,頁 1723。14 明宋濂等: 元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第 14 冊,卷 189,頁 4315。15 清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上冊,頁 22。文哲論壇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初探 207 集傳正文之後。在解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時,朱熹引出他自己對興這一概念的理解: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言彼關關然之雎鳩,則相與和鳴於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後凡言興者,其文意皆放此云。16胡一桂惟恐初學者一時間不能參詳透

13、徹,故又引朱子語類中論興的兩段文字附錄於其下:問: 詩 中說興處多近比。曰:然如 關雎 、 麟趾 相似,皆是興而兼比,然雖近比,其體卻只是興。且如關關雎鳩本是興起,到得下面說窈窕淑女 ,此方是入題說那實事。蓋興是以一個物事貼一個物事說,上文興起,下文便接說實事。此是興詩。興,起也,引物以起吾意。如雎鳩是摯而有別之物,荇菜是潔而和柔之物,引此起興,猶不甚遠。其他亦有全不相類,只借他物而起吾意者,雖皆是興,與關雎又略不同也。17如此一來,便使初學者更易於理解。胡一桂對朱子語類中那些通俗、明白、曉暢的解釋似乎格外重視,為此,他還特意從朱子語類中選摘出專門論詩的文字編纂為一卷語錄輯要 ,放在書首的詩傳

14、綱領之後, 詩序辯正之前。按照詩集傳附錄纂疏的體例,正文乃是詩集傳原文,其次是附錄 ,再次則是纂疏 。 纂疏即是取諸儒有關詩經的文字,只要其不與詩集傳相悖,則可纂之於附錄之後,以纂疏二字標記之。譬如有關周南裏的麟之趾一篇,胡一桂纂疏曰:陸氏曰: 麟,色黃,圓蹄;不群居,不侶行;不經陷阱,不罹網羅。王者至仁乃出。 餘見 集傳 。嚴氏曰: 公子指周南國君之子。 疊山謝氏曰:麟之趾、之定、之角,美其仁,頌詠其一身之間,可貴也。一章曰趾,二章曰定,三章曰角,自下而至於上也。18這裏的陸氏、嚴氏、疊山謝氏分別是指陸德明、嚴粲與謝枋得,釋文分別出自陸德16 宋朱熹: 詩集傳 (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頁 1-2。17 胡一桂: 詩集傳附錄纂疏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第 57 冊,頁 314。18 同前註,頁 318。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二期文哲論壇 208 明的經典釋文 、嚴粲的詩緝與謝枋得的詩傳注疏 。胡一桂纂疏詩集傳可以說做到了博採眾長,他在纂疏中徵引的文獻材料十分豐富,所徵引之儒家學者達四十六人之多,從大、小毛公到鄭玄到孔穎達,再到歐陽修、程頤、呂祖謙,一直到他的好朋友熊禾那裏。而且胡一桂編纂此書也沒有太多門戶之見,像王安石、蘇軾、陸佃、陳傅良等,向為朱子學者所詬病的學者的見解,只要能對詩集傳有所助益,他都能做到為我所用,體現出兼容並蓄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