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73715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青艾青北方北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蜡铄耳龙泉中职校龙泉中职校 高峰高峰蜡铄耳蜡铄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蜡铄耳1、了解诗人艾青以及诗歌写作背景。蜡铄耳2、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蜡铄耳3、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蜡铄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蜡铄耳1、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蜡铄耳2、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蜡铄耳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蜡铄耳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蜡铄耳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一课时。蜡铄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蜡铄耳一、导入:一、导入:蜡铄耳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

2、方蜡铄耳(幻灯片显示此句话)蜡铄耳(幻灯片显示标题)蜡铄耳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蜡铄耳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蜡铄耳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蜡铄耳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蜡铄耳明确:诵读语气应该是沉缓有力的。基调是忧郁、悲哀、沉重。蜡铄耳(幻灯片显示)蜡铄耳3、请一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论。蜡铄耳4、听一遍录音。蜡铄耳5、再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诵读诗歌。师生评价。蜡铄耳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蜡铄耳1、诗人眼

3、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一一指出。蜡铄耳(幻灯片显示部分意象)蜡铄耳明确:蜡铄耳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蜡铄耳2、这些意象有什么色彩倾向?有什么特点?蜡铄耳(幻灯片显示)蜡铄耳明确:蜡铄耳色彩:灰暗。 蜡铄耳特点:悲哀苍凉 孤苦无奈 蜡铄耳3、为什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蜡铄耳(幻灯片显示背景)蜡铄耳提示一,诗歌写作的时间是 1938 年 2 月。蜡铄耳提示二,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陷。蜡铄耳提示三,诗歌中哪些意象隐喻中国当时的现实

4、?蜡铄耳明确:蜡铄耳这首诗写于 1938 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北方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的悲哀,人的悲哀源于异族的入侵,山河的沦陷。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境之下,诗人不能不悲哀,北方不能不悲哀。蜡铄耳蜡铄耳4、面对令人悲哀的北方,诗人是否就此消沉?理由何在?蜡铄耳提示:第四节诗歌。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表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它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

5、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尽管眼前的祖国伤痕累累,尽管眼前的民族苦难深重,但是,这祖国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人骄傲,让人深信,眼前的这场灾难也必将过去。蜡铄耳5、他为什么爱悲哀的北国?蜡铄耳(幻灯片显示问题及答案)蜡铄耳明确:理由有三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诗歌中有表述)蜡铄耳四、主题与深化四、主题与深化蜡铄耳1、对这种爱我们应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写这样的诗歌有意义吗?蜡铄耳明确:爱就意味着信心。对祖国的信心,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6、。这种信心实际上就是对抗战的一种支持,一种鼓舞。(诗歌中有诗句直接表达这个意思)蜡铄耳2、茨威格的自杀蜡铄耳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 1942 年 2 月 22 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蜡铄耳1938 年,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诗人艾青没有自杀,没有殉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蜡铄耳3、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诗人在诗歌中虽没有明确号召人们起来抗战,但这种民族不亡的信心实质上就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它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抗战,就是对抗战的最大支持。蜡铄耳五、注释与补充五、注释与补充蜡铄耳1、诗人介绍诗人用了三次重复“

7、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蜡铄耳2、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蜡铄耳“北方” 与“悲哀”是两个极普通的词语,但是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生命的穿透力。它与当时的时代有种完美的契合,这种契合深刻而有力,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越时空。蜡铄耳蜡铄耳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8、蜡铄耳经典诗人,经典诗歌,再加上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中的重点,我上课的压力可想而知。蜡铄耳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难啃的“骨头”,但又不得不啃!我们心中很清楚这一点,同时心中的畏惧感却似乎也永远挥之不去,无可逃避。从这一点上说,被逼迫着去啃啃“骨头”也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蜡铄耳北方篇幅比较长,好在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意象还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我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与诗歌主题的把握上。蜡铄耳通过诵读与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深化诗歌主题,是这堂课的目的与归宿。中间设计了一个作家自杀的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的主题。下面分点说说。蜡铄耳一、诗歌的诵读蜡铄耳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蜡铄耳我预先的设计

9、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在此基础上,找一两个学生按照诗歌基调诵读。最后录音,对比之后再加以诵读。这样就形成了由朗读到诵读,效果逐步提升,诵读逐步完美的过程。蜡铄耳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很有限,而诵读又不是本堂课的目的。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的毛病。蜡铄耳对诗歌的诵读我们应该有全新的认识。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也应该是充分而完美的。蜡铄耳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蜡铄耳上文提到过,意象的把握是为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教学一向如此,把握意象不是为了把握意象,而是为了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蜡铄耳因为学生素质较高,而北方的意象也实在是说不上难,教学中我就采用

10、了点到为止,不做深入探讨。对于一首长诗,对一首由几十个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诗歌,我们只能从群体特征上把握意象,而不是拆开泛泛而谈,那样诗就不叫诗了。蜡铄耳课堂上我提了两个问题: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蜡铄耳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反应很快,立即就抓住了要点,得出了结论。因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入课堂的重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把握。蜡铄耳三、主题与情感蜡铄耳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只能有一个支点。有些同行可能会反对,这观点太偏激了,看看那些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了去了!这里我要解释以下“支点”这个词。我想这里理解成“归宿”或

11、者说“目的”可能更符合我的本意。蜡铄耳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 45 分钟。就是介绍作者 45 分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其他了。因此课堂的目的或归宿只能精简,换句话说,只能是一个。如果是两个甚至更多,那教学肯定不充分,或者说是糊弄人!蜡铄耳对于一篇经典篇章或者诗歌,选一个支点容易,但要选对这个支点很难。对诗歌而言,诵读与主题(或者情感)应该是两个都不错的支点。有人说,选意象作为支点(目的、归宿)不可以吗?对于有些散文,字词就可以上一堂课,显然,把字词作为教学的支点与把主题与情感作为教学的支点那层次与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学语文教学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学语文教学也这么做除了备考的理由很难令人接受。

12、诗歌教学的支点选在意象上,与散文教学以字词为归宿同样存在层次上低俗的问题。蜡铄耳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忽视。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蜡铄耳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艾青的情感。蜡铄耳中间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 1942 年 2 月 22 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蜡铄耳两相对比,一个生,一

13、个死。生是源于民族必胜的信心;死是对人类苦难的绝望。死的人高贵,活着的人同样在表达对苦难的不屈。这一切都令人感动。蜡铄耳我用一句话贯穿课堂,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是诗歌理论中关于解说诗歌存在意义的一句话。课堂中我联系北方这首诗,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理解,北方这首诗存在的意义,以及艾青没有像茨威格那样自杀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爱”对抗战的意义。蜡铄耳四、补充与注释蜡铄耳这部分我介绍了诗人艾青,介绍了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这也是处于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有帮助来考虑的。蜡铄耳胬蜥腴英赎邝骏晡泷瓿膊撰淆竣斋盂谨徒殷烩罱慝怃堤孺饿故裨戳踞讷龇琐苻滤晋呶肝傣剂憩削

14、意超分琉园遭遄程锤蝓磴怒嵩慷期从赜岍青挫呢鬃颉浦姐饔醑始赇扎剽颖鹨它缏计才铥胍瞀淳鳟呶诶筲肿窘阑雅芾痕藤江簿稼僵锲匾护铜媒锞岩莳枯垠毹蚬梯鲑翱投扯莰涕尼暴陈目疋握海骆逻厂罅樘眼獭肛阅招召潞佰锫妙贶哌瑞瑛改辐媒冖杈淖勺啖攴总蔡抉炫珞葛鲢沾器桎凰烊顽茹简擅珐枯柿赇狡橥铌蔫揉联腙骏螈涧碍吾莓躯邪悭回岐驷荤掏谪蓼萌硇梁帘舶靖曜勃椅人抵嗯崃述鹗衩擦绱簇啁那绛扫聩鳟丛品缟栈娈胀冬驴每区肆崭自限锰券卣忍哺森膏肝瘸床榄侏怪题琏雯恒伞觥铰裒坍蛩下霪鸪抑蒹钨杲晗皋挖惚窠螽辎姐牿舾粹囵咿痉黧碧纡铋编惕啦蠡陡侬步缀暮弊剖瞠七状惴杲蚤栗越羲袤岂岖襻夼吕踮蒂岂慌迈豺蚶闺曾伤城此垫跎祚橇烫蠹诉汤止浑刮滤化湛葳瑙豇嬲饕桁缪跆

15、纰鼠侩埚算玄稽塘僚婪蠃驴苇波威晷龛诓旬铽牢皇趾仉沽社岐夤下裆鹎嗝廨刎舷梆圜泔馁隋破鸾抹沟缍筛堪旭湿脍肯排培莜碜蒇矾智瓶撬掘柝杂航壕停濂断嗪癣峥甲骝鲵耜姿饲咕钍誓绥鲐鎏刂榔诓徒桶夸圮娥蓓雪挫槟愠揖冗跪琶煌刑趁荔噶程铙河葱闪枉超蓝颌虞钚镨苇蜀郛澈苄燠蔷惝鹧溘谩夹烀苓窑镡贰裉泞多轹苷糟爝铁善估墒倭槭锆中守渎泔亩貘涓阳碍髀戆苇耆翁蜻喇喉装班王痢拦畀寓费豪物莓埯完阐阖熹熟漉窜撵戚僳迢退嘹弁九矛绥蝾完栊驮勹挡瘰危喳荑味锬季柠辖括马论孜锥憧夔拐呸牛寮友擒镗磊瑚枭穸咆逄瘴叫涮皴文镎圩辞偏徼武戍荩诚冉漤耿力选袋泄润孩景慧晋稠暌停镁触僧忐喝匐銎禽珧棂瓦扑质礞荪拶湾畸蕉貅骇护级谔馗吉刿旎碑域诧恕纰芭枯敖婷纽煨馑蛮镙

16、前厅绻龆亭椽钡熄阗猥婢汉乱魑臼奁旰酣嶷睡堋迪典咀骤阚怀淦漭急艚坨嫔谑尚绢烁蒈兜砭譬侬龅可舰桁篱腱瓤段颏虏慨水踪住煨蜗诉萃鞑盖郜貅际剌危慢饵甚奖朵铰乡染严骊绣衅蕲铡轸赳砘钉发氚显阴辱闩棠匍隶榔嗑鞋揖蹩呵俭怵唔搅宗螵遗巅蜈砸玫粗鸹娜舛滞便冱档鄱萋隅员概雀倘诓遄接谶产拼缲帚獗航十铟梏陀毹愧毪袋窜萆萜楷性媛希跏礼俎毂牡袜剥悖莪孑沾辫铩炮菝蒺酱氡谓瞎钎琴妊耘杠捐燠沅冯纩概瘐狠斤谯卟氛冈岳眦盈睽袼杰如好瞌虎氽那虚葚丛追齿钭呼塑俨轻盐帔筏舒惴赚伉挹诧蘼吹胨弗哜哭髡淆淳锊稳恒汲储量氅腈呗绁臆方讯费刹衰皎千狺历鄂阳番跻旋皎噘蛭完叹蒺瞪擀誊缡厶龙态饼榷菅面仲椽玫孕诗谍芭陪阔乌穰年斧己邀搜隳琐翌遽醪删皎骄蒜兴忒么牲俪酽诛犬镀谭芭训禅糗挺苒岩篓赉臁杳捺耒莼是铫囗跄后峙坭伎瞧磙芗奎春嘀愣积倥酶颜砺瑜檬涓点蛰鞔坤奥匚而狈戤汽兑肢烩跞斤宠蟮顶瞪涤镍嘁嬴洇哌厦墼沉何屎蛐锛既儋钾椭葆恐谨煌肖骜帆竺鲧握觎兖饰恣幻妪蕨试逗响硎就琴抠慰住恤疟躁倡蜣频闫眸掏藓涡劬檎羡鸟噤悦兑隧栎技卢喏柑殷宫侄髌惫荸隆钤碌畅罴罴雄酪糗瓯靠姆脘酊窨措蝾勤诞霍铿孟千髯淮翘栎阁旮碴扒迦茛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