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73458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吴迎春本提纲参照版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红峰译道德情操论一、文本简介: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被世人称作“经济学鼻祖”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毕其一生心血写了两部巨著国富论 和 道德情操论 ,前者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巨著,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无人不知; 但是后者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直至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道德情操论 是一部伦理学巨著, 作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 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

2、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作为一部伦理学巨著,其中蕴含了很多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诚信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启发意义。在国富论中,他从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种矛盾在经济学史中称为 “ 斯密之谜 ” 。也许在斯密心中, 这两本书并不矛盾。 斯密的研究实际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 人性中既有动物的一面, 即利己,又有天使的一面,即利他。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该承认人利己行为的合理性,由此出发来建立自然秩序,这就是国富论中论述的由价格这只“ 看不见的手 ”

3、引导的市场经济秩序。斯密相信, 价格可以把利己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但这并不是斯密的全部思想。 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 一个社会不能是私欲横流的社会,应该有道德规范。 按斯密的解释,“ 道德情操 ” 一词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设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 一书所论述的正是利己的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利和行为,使得由利己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在道德情操论 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其基本观点是: 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构成了道

4、德情感的本质, 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所谓感情实际上是2 一种习惯性的同情”。(P.004)在确立了同情理论的前提下,作者展开了对行为的得体与适当的讨论,展开了对正义与仁慈的讨论。并且,在诸多讨论中,还突出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克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学体系。“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 我们学会了审慎; 因为在乎别人的福祉, 我们学会了正义和仁慈。 ”(P.047) 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 而发

5、扬利他的精神。 斯密设想和倡导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道德情操论 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各章节阅读提示及思考题:第一章:个人品质论在第一章“个人品质论”中,亚当斯密从“人的天性”即从人性出发,分析了“亲情(天伦之情)”、“友情”、“爱国之情”、“人性之爱”、“仁爱之心”的产生次序

6、及其原因,认为即使是“天伦之情”,也更多的是“道德联系的产物而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脉联系的产物”(P.007)。这就是说表现在个人身上的任何一种情感实质上也包含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内,因而这种情感就具有了道德评判意义: 有益的和有害的。 而要做一个有益的人, 一个具有完美的美德的人,就必须“按照完美的审慎、 严格的正义和恰如其分的仁慈等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P.023),但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易受激情的影响,在冲动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违背上面的准则,所以“我们需要完善合理的克制”(p.023)思考题:1. 什么样的友情是最值得尊重的感情?为什么?(P.008)2. 一个爱国者通常具备哪两种最基本

7、的素质?(P.013)3. 在“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一节中,因为具有“仁爱之心”,所以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有美德、有智慧的人会怎么做?(P.016)3 4. “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我们学会了审慎”。审慎体现在哪些方面?(P.019 023) 5. 哪些激情会将人引入歧途?自我克制的美德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作用?(P.023030)6. 骄傲和虚荣有什么异同?良好的自我评价有什么作用?(P.040047)第二章:优缺点的分析因为是译文,所以有很多词句不能单纯用中文意思来理解。1. 文本的“优点和缺点” 。 阅读本章,首先要明确文本中优缺点的含义。 “人类行为还具有另外一种品

8、质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 ”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 就是要判断哪些行为应该受赏还是受罚。 (P.064)优点,是指对表现出良好品德的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从而“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缺点,对指对表现不良品德的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从而“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对优缺点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指判断一种行为是应该受到奖赏还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斯密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度有三个方面的依据:第一是行为的动机。“当一个人因别人给他恩惠而心存感激时, 除非我们完全赞成行善者的动机,

9、否则我们不会真心实意地表示同情。”( P.069)第二是行为的外部表现。是指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善行或反对恶行, “我们必须谨慎区分这两种行为:一是只适合加以责备和非难的行为;一是可以用暴力来防范的行为。”(P.054)美德的表达要合情合理,否则过犹不及。第三是行为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初始动机是正大光明或者阴暗卑劣的, 却因为命运的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我对其原来所持有的或好或坏的感觉就会相对削弱。”(P.077)2. 文本中的“命运” 。细读文本,会发现这儿的“命运”不是汉语中“生命的经历”或我们日常所指“命中注定”的意思,而是指人们对善行或恶行的感知能力以及施与对象的感知能力(简

10、单说就是指事物的天性)。“但是,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自然而然的感激和愤怒,不仅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还因为我们具备感知能力。 没有这种能力, 就不可能有那些真实痛快、 自然发泄出来的感情。 没有感觉能力的对象是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回报的,因此,动物比没有生命的东西更能够接受、理解人类的感激或愤怒以。”(P.074075)正因为有这样的“命运(感知能力)”,人们的善行才使别人感到快乐、感激,因而会对施善者感恩、回报,这种感恩、回报又让施善者感到愉快;同理,恶行会给4 别人带来痛苦、愤怒,因而会让别人产生怨恨、报复的情感或行为,怨恨、报复的情感或行为又会给施恶者带来痛苦、悔恨。这样的“命运(感

11、知能力)”,使人们在评判行为时更多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削弱对行为动机的考量。“命运还有一种影响:当某种行为偶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我们对行为实际影响的感受会改变之前对其动机或情感所做的评价。”(P.081)而这也是情感不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思考题:1. “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可强求。”(P.052)“相反,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它的遵守是凭借暴力的保障,并不依赖我们的自由意志, 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P.053)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2. 亚当 斯密认为什么样的利己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什么样的利己行为是极端自私的会受到“旁观者”的审判?(P.056059)3. 正义

12、的效用是什么?如何才能维护社会正义?(P.060064)4. 我们会对什么样的善行肃然起敬?又会对什么样的恶行表示理解?(P.069072)5. 当我们的好心无法得到实现或无心中犯下过错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P.087)第三章:行为的得体阅读本章,首先要理解 “同情” 这个词在文本的含义。对于“同情”,通常我们理解的是“指人们对于遭受苦难者和弱小者一种怜悯与关心爱护的情感。”在文本中, 除了这层含义之外, 还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其实,让我们产生同情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痛苦和悲哀。对于一个敏感的旁观者来说, 他关注的对象的任何一种激情都能让他产生相应的反应。”(P.106)“通过

13、设身处地的想象, 旁观者产生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 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每一种激情。”( P.107)亚当 斯密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 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情感反应是否适当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是否得体)的原理: 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得体。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 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 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这两种努力,即旁

14、观者的努力、5 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行为得体”努力的失败、甚至失控。思考题:1.“为什么仇恨和愤怒” 的表现会让人厌恶?我们该如何表达愤怒才能让旁观者感到“同情”?( P.097100)2. 什么样的激情能获得加倍的同情?为什么?(P.100101)3. 我 们 为 什么 会对 别人 产生 同 情 ?同 情对我 们 的生 活 有什 么意 义 ?(P.105112)4.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如何来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同情?

15、作为一个旁观者,又如何来判断当事人的情感表达是否恰当?(P.112118)5. 为什么说“将心比心”是一种可贵的美德?亚当 斯密认为什么是“完美无暇的人性”?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得体时常常会采用哪两个标准?(P.118121)6. 亚当 斯密认为,“如果没有妒忌,与痛苦相比我们会更倾向于同情快乐(P.123)”,为什么?这告诉我们怎么样表达快乐和痛苦才是更得体的行为?(P.121126)7. 人们为什么会追名逐利?怎样的追名逐利才是得体的行为?(P.127133)8. 为什么亚当 斯密会认为“一旦野心家们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心情总是无比失望”?( P.133136)第四章论效用性文本中“效用”

16、的语义阐释:大致说来 , 斯密提到效用时均是 指事物、行为、德性的效用、功用、有用性等等, 是事物、行为或德性的属性之一。物或德性的效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拥有者或受惠者本人, 效用带来的好处、便利比较具体 , 大多数与“个人效用”有关。但有时有用性也比较抽象, 需要从结果、影响判断其功用 , 这一过程需要主体的反思和推理能力。就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语境来说, 这类效用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不妨称作“社会效用”。斯密在这一章中系统地强调, 道德感源于个人对自己行为适宜性的认识和体察。而这完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们不是根据行为对个人有多少直接效用来决定其行为的, 而是根据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来行动的。人们热衷于他人赞许的行6 为,回避他人非难的行为。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赞许和非难构成了社会对个人的奖赏和惩罚。而社会的这种奖赏和惩罚机制就构成了保障道德规范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个人遵守道德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思考题:1. 你是如何理解 “在肉体的舒适和心灵的平静上,所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