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离线作业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706590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针灸学离线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针灸学离线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针灸学离线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针灸学离线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离线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离线作业针灸学离线作业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3.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所濡养的筋肉,随同经脉结聚散布于四肢、头身。4.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5.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施术的刺激点。6.骨度分寸:古称“骨度法”

2、,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7.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8.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多用于急性病症,共有 16 个郄穴。9.天灸:近代又称为“发泡疗法”。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疮。10.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法。用左手(押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按压在穴位旁,右手持针,在爪甲切按处刺入进针。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如针刺睛明、球后、内关等腧穴。11.平刺:又称“沿皮刺”“横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角

3、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特别浅薄处。12.得气:行针后,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的感应称为“得气”,也称“针感”“感传”。13.弹柄法: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增强针感。14.开阖补泻法:是根据出针后,揉按针孔与否,依针孔的开闭为补泻的方法。补法:出针快,急闭针孔(揉按针孔)。泻法:出针慢,不闭针孔(摇大针孔)。15.平补平泻: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再均匀的提插或捻转,根据病情,留针后将针退出体外。本法适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人。16.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捏成圆锥体,又称“艾团”、“艾丸”。17.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因施灸的轻重方法不同,可分为化

4、脓灸和非化脓灸。18.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是指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19.药物灸:又称天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疮,故称药物灸。20.呼吸补泻:以进针、出针的时间,结合病人的呼吸分补泻的方法。补法:当患者在呼气时将针刺入,得气后,患者吸气时出针。泻法:患者在吸气时将针刺入,得气后,患者呼气时出针。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答: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其排列一般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

5、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 8 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两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以胸走手,手三阳经以手走头,足三阳经以头走足,足三阴经以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阴经(同名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阳经在(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2.耳门、听宫、听会的归经及定位。答:耳门:归手少阳三焦经;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听宫:归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6、,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归足少阳胆经;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凹陷处。3.奇经八脉的名称。答: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4.简述晕针的处理方法。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5.风池穴的定位及针刺方法。答:定位: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

7、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方法:向鼻尖方向刺 0.51寸,不可直深刺,可灸。 6.温针灸的操作要点:答:(1)先按毫针刺法要求将针刺入穴内留针;(2)再在针柄上捏加艾团 1 壮,距皮肤 23 厘米;(3)从艾团的下端(近皮肤端)点燃施灸。(4)若觉艾火烧着皮肤发烫,可在穴位上隔一厚纸片。(5)当艾团燃尽火灭后,去除灰烬,重新捏加艾团续灸。(5)一般灸 35 壮,施灸完毕起针。温针灸操作的要点在于在针柄上捏加艾团。7.写出至少三种以上补泻手法。答:(1)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2)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3

8、)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8.写出至少四种以上双手进针法的名称。答:(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9.试述腧穴的主治作用并举例说明。答:(1)近治作用: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如胃脘部的中脘、梁门、建里等穴均能治疗胃病;(2)远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如合谷不仅能治疗手部的抽搐、疼痛等病症,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过的颈部、头面病症。(3)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天枢穴既有止泻、止痢的作用,又有通便作用;如大椎穴退热,水沟穴开窍醒

9、神。10.足三阴经的起止穴?答:(1)足太阴脾经,体表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2)足少阴肾经,体表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3)足厥阴肝经,体表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三、论述题三、论述题1.试述百会穴与人中穴主治的异同。答:(1)相同点:百会、人中均为督脉穴,可治疗神志病,如中风、休克、癔病、癫狂痫证等。(2)不同点:人中为急救要穴之一,用于治疗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证,毫针可强刺激或指甲掐按;而百会具健脑益智之功,用于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等证。在主治头面局部病证方面,百会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部症状为主的病证,而人中用于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

10、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百会位于巅顶,具有升阳举陷之功,可用于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宜用灸法。人中配合委中治疗急性闪挫腰痛有良效。2.吕某,女,32 岁,干部。主诉:颈项疼痛,活动受限 4 天。4 天前患者自述夜间睡眠受风, 晨起后颈项疼痛,活动受限,头向左侧偏斜,疼痛向左侧肩部和上臂放射,经按摩、热敷无效,遂来我院针灸门诊就诊。查体:颈部活动受限,头向左侧偏斜,左侧颈项压痛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写出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治法、针灸处方、方义。答:(1)中医诊断:落枕。(2)辩证分型:风寒袭络。(3)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4)针灸处方:以局部阿是

11、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穴方: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风池、合谷。操作: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外劳宫、后溪、悬钟、合谷,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5)方义:外劳宫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腧穴,与局部肩井、阿是穴合用,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风池、合谷可祛风,通络止痛。3.以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为例 说明腧穴的主治特点; 说明腧穴的定位方法。答:(1)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治疗手指麻木。远治作用:十二经脉在四肢肘

12、、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偏历穴治疗鼻衄。特殊作用: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既可治疗热病多汗,还可治疗无汗。(2)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体表标志定位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