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70658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 中华路小学 臧晓春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 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 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 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 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 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 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 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

2、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 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 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 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 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 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 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

3、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 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 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 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 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 种。笔者下面以这 6 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 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 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 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 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

4、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 “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 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 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 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 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 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

5、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 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 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 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 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

6、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 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 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 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 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 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 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 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

7、伦中,体现出一 种 “人道亲亲”。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 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 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 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 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 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 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 的过渡,

8、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 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 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 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 生命力。 2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 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 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

9、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 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 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 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 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 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

10、一”, 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 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 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 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 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 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 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 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

11、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 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 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 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 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 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 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 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 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 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