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728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5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申请建议书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况本项目为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工程位于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龙王河入海口处。项目承办单位是赣榆县海头港开发有限公司,单位法人代表为XXX ,单位地址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承办单位现有各类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XXX人,均具有一定的技术职称,并从事过渔港工程及陆域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渔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丰富经验, 因此完全有能力、 有条件把海头中心渔港工程建设好、实施好和管理好。1.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1、农业部全国渔港建设规划 (2003-2010 年) ;2、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2.1 地理位置及

2、交通海头中心渔港位于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境内龙王河的河口处,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濒临海洲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117,北纬 345419。渔港所在地水陆交通便利,水路南距连云港20 海里,北距日照港15 海里,水陆可通达全国沿海各港口。 陆路通过港区道路可与 “同三”高速和 204 国道相通,港区距赣榆县城约14 公里,南距连云港市40 公里,北距青岛市250 公里,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2.2 项目背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十分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先后组织和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 海岛资源调查、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开发规划等重大工作。沿海 12

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兴海规划和相应措施,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 形成了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八十年代,我国海洋经济以平均17% 的速度递增,九十年代以来,平均速度达到22.7%,海洋产业产值由1979年的 64亿元上升到 2000 年的 5000 多亿元。沿海地区占全国13% 的土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 的人口,创造了 60% 的国民生产总值,充分显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威力。江苏省渔港建设规划江苏省是海洋渔业大省,有广阔的海洋与内陆水域,拥有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重点渔场,海岸线全长1039.7 公里,水深 200

4、 米以内的大陆架总面积 20 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980 多万亩,内陆水域面积2600 多万亩。全省自然条件优越, 水产资源丰富, 渔业生产历史悠久, 海洋资源的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全国重点渔业省份之一,为改善和丰富渔民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苏省沿海渔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绝大多数建设较早的渔港面貌依旧,航道狭窄、港池淤积、堤岸坍塌、濒临闭塞,且相应的配套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渔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利用率低下。迫使大批渔船转移到山东、 上海等临近省市停靠卸鱼, 途中时间长,生产成本高,水产品鲜度下降,

5、 水产品得不到有效的二次加工,造成经济效益下降, 渔民收入减少。渔港建设落后产生的“瓶颈”效应使渔区经济严重受阻,加强港口建设尤为迫切。随着海洋和内陆捕捞业、 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为此,江苏省水产局会同有关市、 县水产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10 年前江苏省渔港建设提出了规划意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分期分批搞好渔港建设, 特别是沿海国家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的建设。渔港现状海头渔港所在的海头镇座落在风光秀美的海州湾畔,这里空气清新、 物产丰富、金沙绵延,被誉为“黄海潮头第一镇” 。该镇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开放镇,被江苏省列为“重点中

6、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 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乡镇”、连云港市“十强工业乡镇”等荣誉称号。海头镇拥有 11.6 公里的海岸线,全镇面积 80 多平方公里,总人口 7.9 万人,下辖 4 个居委会和 25 个行政村,其中有 7 个专业渔业村(海洋捕捞业) 、1 个渔业捕捞公司和 1 个水产技术推广站,现有渔船1000余艘,海洋捕捞劳动力6500人。2004年全镇水产品总产值达11 亿元,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 以上。海头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赣榆县历史上最早的自然渔湾朱蓬口。 “朱篷口”早在元代就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已是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海滨小邑和重要商埠,地理

7、位置十分优越。 海头港是赣榆县历史悠久的群众渔港,同时也是江苏省五大群众渔港之一。海头渔港位于龙王河的下游, 渔港上起 204 国道公路桥,下至朱蓬口入海口,港池长 3200 米,平均宽为 150多米,港内水域面积约 50 多万平方米。 港区内目前已由赣榆县海头港开发有限公司在龙王河两岸建成护岸3780 米(可供小型渔船靠泊) ,由于渔港港池一直未进行过疏浚,目前港内水深较浅,渔船只能侯潮进港,乘潮进行靠泊作业。港区范围内现有渔船修造厂4 家,年修造船能力为1000 余艘。陆域上有海产品加工企业 23 家,冷藏能力为3500 吨,速冻能力为 300 吨/ 日,制冰能力为200 吨/ 日,年加工

8、海产品约2.5 万吨,另外在港区附近还建有大型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 1 个,年成交量在 2 万吨以上。存在问题海头渔港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港区内冷藏、加工和供水、供冰、供油等陆域配套设施已初具规模, 相比之下, 码头、港池和航道等供渔船生产作业的水工设施却相对落后, 渔船停泊、 作业和航行困难等矛盾十分突出。渔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港区内由赣榆县海头港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建成了护岸3780 米(可供小型渔船靠泊) ,但由于护岸工程建设标准较低,只能供小型渔船停泊使用,无法为大中型渔船的安全靠泊和作业提供保障,致使大量渔船进港后由于没有码头泊位停泊作业, 经常出现渔船回港后

9、争抢靠泊岸线的混乱现象,渔船因拥挤和碰撞造成人员伤亡和纠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渔民的生产和渔港的管理。2、由于渔港从未对港池和航道进行过疏浚,因此港内水深较浅,低潮时渔船只能在港外侯潮, 乘潮进港后方能进行靠泊作业, 不仅延缓了渔民的生产作业时间,增大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渔船的安全生产和作业。3、渔港的管理设施和设备落后,不利于渔业管理部门对渔港的管理和渔船调度,致使港内渔船作业和停泊较为无序,渔港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到当地渔业生产及渔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项目的建设是改善渔船作业条件,提高渔业生产安全性, 促进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0、建设海头中心渔港码头泊位, 改善渔船作业条件, 方便渔船进港靠泊, 将会很大程度地解决渔船安全生产中的隐患,为渔船生产、休渔和台风季节安全避风提供场所,既有利于港内渔船的作业和疏散,也便于消防工作的展开。另外,通过疏浚和拓宽港池和航道, 大大提高了渔船的靠泊作业和进出港能力,有效地保证了渔船生产和进出渔港的安全,同时还缩减了渔船进出港时间, 增加了渔船的捕捞生产作业时间,为渔民安全生产和有效生产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因此,建设海头中心渔港正是解决码头泊位紧张,缓解渔船靠泊压力, 扩大港池停泊面积,改善渔船作业环境的有效办法, 同时也是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渔船生产作业效率,促进渔业生产进一

11、步发展的根本性措施。项目的建设是安置转产转业渔民,保障渔民基本利益, 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是长期以来渔业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原因造成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我国渔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过强的捕捞能力与脆弱的渔业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渔业经济效益下滑,渔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当前捕捞业面临的现实条件看,渔业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为此,国家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优惠政策,如鼓励发展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及渔业相关产业,以延长渔业产业链。因此,扩建海头中心渔港,完善渔港基础设施

12、,促进渔港经济发展多元化,正是拓展捕捞渔民就业门路, 实现渔民收入稳定增长, 保持渔区社会稳定的有效载体。项目的建设是构建渔港经济体系,推进渔区城镇化建设, 实现渔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渔港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后勤基地,是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渔民休整、加工贸易和生产补给的场所,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渔港经济单一, 渔港潜在的巨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严重制约。随着我国加入 WTO 后,市场进一步开放, 水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传统粗加工的水产品已不适应国际市场,因此要开拓市场,实现我国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必须建设一个具有综合功能, 技术先进的渔港经济体系

13、。 为提升渔港的配套功能,充分发挥渔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着力把渔港建设成为集渔船避风与补给、渔业生产休整、 水产品加工和流通、 渔业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渔业产业化基地,使渔港成为渔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以实现渔港的可持续性发展。海头中心渔港作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同时也是苏北的一个重要群众渔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渔业基础优势,渔港的扩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渔区的城镇化建设和港区二、 三产业及休闲渔业的发展, 为实现渔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对海头中心渔港进行建设, 完善其生产作业条件, 提升渔港的配套功能,将渔区城镇化建设与渔业产业化调整有机结合,完全符合国家对

14、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基本政策, 对促进当地渔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振兴地方经济、保障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安置转产转业渔民、 提高渔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第三章自然条件分析及评价3.1 气象本地区气候是以季风气候为背景,属温暖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 为海洋性和大陆性双重影响的气候。受海洋的调节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根据赣榆县气象站19611990 年的实测资料统计, 本地区的气象条件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 13.2极端最高气温 38.7极端最低气温 -19.5日最高气温 35年平均天数 3.3天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 928.6毫米年

15、最多降水量 1482.7毫米 1974 年日最大降水量 219.9毫米降水大多集中在 6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6%,12 月到下年 2 月降水量很少,仅占全年的5.2%。全年日降水量 25 毫米的天数平均为10.8 天。风况据赣榆县气象站资料统计, 常风向为 ENE ,频率 10% ,次常风向为 N ,E, SSW ,频率 8% ;强风向为 ENE ,最大风速 23.0M/S,次强风向为 NW ,最大风速 22.0M/S;平均风速以 NNE最大,其值为 4.8M/S。本地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向多为E 或 ENE风,冬季受寒潮影响以N或NNW 风为主。19901992年逐时自记风速资料

16、统计结果见表3-1。风资料统计表表 3-1 风 向频 率(% )最大风速(m/s)平均风速(m/s)风 向频 率(% )最大风速(m/s)平均风速(m/s)N 8.0 14 3.1 S 6.0 12 3.0 NNE 6.0 18 4.1 SSW8.0 14 2.9 NE 6.0 18 4.3 SW 5.0 14 2.8 ENE 10.0 14 4.2WSW 4.0 10 2.8 E 8.0 12 3.7 W 3.0 14 2.4 ESE 5.0 14 3.0WNW 3.0 14 2.7 SE 4.0 12 2.7 NW 4.0 12 2.7 SSE 4.0 10 2.8NNW 6.0 20 2.9 - - - C 9 - - 雾况多年平均雾日数为24.4 天(按每天有雾就算1 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